语文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7 17:11: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教学设计

语文课教学设计1

  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 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 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游?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 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 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 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 作业

  ①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 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 背诵全文。

  9、 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语文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例文,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

  2、通过讨论交流学会选择典型事例,能自拟题目。

  3、学习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

  【教学重点】

  学习借鉴例文的写法,选取典型事例,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回忆事情经过,使文章言之有物。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借鉴方法

  1、组织学生重读《师恩难忘》的第二段内容,再次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讨论得出作者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具体,是因为他选取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

  2、用投影片出示《我的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

  (1)初读片段,整体感知。知道文章选的典型事例是冯老师帮我纠正写字姿势一事。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再读片段,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冯老师帮我纠正写字姿势的语句,然后讨论: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冯老师的。

  (3)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小作者是从动作、眼神等方面刻画冯老师的。老师强调:“正因为作者抓住了冯老师的动作、眼神这些细节描写,所以才能写得如此的细腻、生动。”

  (4)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将主要人物刻画得十分细致了,那么与这件事有关的其他人物是不是就可以不写呢?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其他人的表现、感受也要写,只是不做重点描写。

  3、小结写法

  (1)师生联系两篇例文讨论: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

  (2)师相机板书:选取典型事例

  抓住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相关人物的.感受、反应

  (3)教师强调,凡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动的事情,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可以称之为典型的事情。

  这部分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借鉴例文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解决学生“言之无物”的问题。

  1、出示习作要求,请学生自读,自己审题。

  2、指导选材

  (1)确定写作对象:

  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刻画的人物是一位教过自己的老师。

  (2)组织学生讨论,使其明确这件事可以是有关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生活方面的;可以是老师的一次鼓励,也可以是老师的一次批评;可以是有形的帮助,也可以是无形的帮助(如: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要选择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两件事。通过这次讨论,尽可能地打开了学生选材的思路,避免了选材雷同,千人一面的问题。

  3、小组互说

  (1)要求学生确定一位老师,选取他(她)关心帮助自己的一两件典型事例,可以结合《师恩难忘》一课的作业,互相说一说。说清楚老师为什么帮助自己,是怎样帮助自己的,要用上今天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将事情说具体。

  (2)指名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指导

  三、学习写作

  学生练习写作,完成初稿,教师巡视,点评指导。

语文课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26.水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 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知道课文围绕缺水写了哪几个场景,并通过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通过抓数量词的方法,并运用想象与联想,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取水的艰辛。

  4. 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围绕缺水写了哪几个场景,并通过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抓数量词的方法,并运用想象与联想,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取水的艰辛。

  教学资源

  1. 我国西部缺水的图片:人、土地、庄稼、牲畜等方面。

  2. 学生积累的描写缺水状况的词语。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新词,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完成《习字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列4组词语,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排列?

  骄阳 干燥 炎热 风干

  期盼 渴望 盼望

  水窖 储水 一勺水

  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尽情享受 幸福舒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两个多音字血、扇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一句中逗号的作用。

  4.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简单了解我国的缺水状态。

  5.在感受深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课文(4分钟)

  1.齐读课题,交流感受。

  2.观察图片。

  3.交流描写缺水状况的词语。

  4.感知作者的生活环境,明确学习的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预习作业1

  1.展示习字册。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3.练写1~2遍。

  4.同桌点评。

  预习作业2

  1.朗读展示

  预设:炎热干燥的气候/盼水的急切心情/水的珍贵/狂欢的情形

  预习作业3

  1.朗读展示

  2.麦秆扇(shàn) 扇(shān)风

  血(xuè)管 血(xiě)

  ①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②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3.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停顿时间适当延长,强调了水的珍贵。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6分钟)

  1.自主学习。(8分钟)

  2.合作探究。(3分钟)

  3.展示。(4分钟)

  (1)三个场景及其对应的课文:取水艰辛(1)、雨中洗澡(2)、勺水消暑(36)

  (2)主要内容:作者通过取水艰辛、雨中洗澡、勺水消暑这三个场景回忆了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难与欢乐。

  4.学习反思(1分钟)

  一是可以采用合并法进行概括;二是合并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通顺。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部分取水艰辛(14分钟)

  1.自主学习(6分钟)

  2.合作探究(3分钟)

  3.展示(5分钟)

  (1)想象画面:长长的队伍;道路坎坷,骄阳似火;滴滴汗珠;快要干涸的泉眼;弓弓的肩背

  写话示例:凌晨,天还没亮,依稀看到星星的闪烁,四周静悄悄的。村里人开始起床,他们挑着担子,三五成群地走在崎岖的小路上。

  (2)有感情地朗读。

  (3)数量词写出了水的珍贵,水的来之不易、取水之艰辛。(能够举例说明)

  4.学习反思(1分钟)

  预设答案:数量词准确、具体地写出了村里人取水之艰辛。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导入课文

  1.板书:水

  水字不过四笔,今天写来,每一笔都觉得异常沉重,你知道为什么吗?

  2.是啊,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世间万物,可是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缺水,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出示西部缺水图片:人、土地、庄稼、牲畜)

  3.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4.有一个作家,他叫马朝虎,他就出生在这样的地区,对于水,他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深刻体会,究竟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水》。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同学展示交流。

  2.导学。

  (1)引导学生观察勺子图,图字对应记勺。

  出示匀勾,作比较。

  (2)示范膝,指出右边点、撇、点的写法。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预习作业2

  1.小组推荐3名学生展示交流。

  预习作业3

  1.抽组号为2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1)例举电风扇扇子,说明表示事物读第四声,表示动作读第一声。

  血,单独作为一个词读xiě,也有例外,如血(xiě)淋淋。

  (2)示范朗读。

  (3)与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一句作比较,引导体会逗号的表达效果。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过渡:水,在我们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为什么会成为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场景描写出水的珍贵?用简短的语句分别概括。(△)

  ②根据三个场景对应的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③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④自学时间:8分钟。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2)采用场景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的方式指导分段。

  (3)选择1名学生作例子,指导如何把段意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

  6.组织反思。

  想一想,这篇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部分取水艰辛

  1.任务驱动。

  让我们先来感受村里人的取水艰辛。

  【学习单二】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边读边想象,假如把这段文字想象成一幅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

  方法提示:凌晨 ;傍晚 。

  夏天 ;冬天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③圈画出表示数量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在文字旁边作简要批注,与同学交流时能够举例说明。(△)

  ④自学时间:6分钟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指导抓住自然景物、人等方面内容进行想象。

  (2)课件显示数量词,从数量词表达的多与少中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效果。

  (3)补充荡涤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半夜起来去爬山,爬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朗读并感受。

  6.组织反思。

  这句话是怎么写出取水之艰辛的?

  7.引发期待:水成了村子里何等珍贵的东西啊,于是下雨天便成了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下一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感受水给我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与幸福。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一、四题,《一课一练》一、二、三题。

  2.修改课堂上的写话片段,使其成为一段美文。

  作业

  设计

  见《一课一练》、《补充习题》

语文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季”“秋”两个字,认识禾木旁,以及课文中出现的二会字。

  2、知道一年有四季,重点了解具有秋季特征的景物。

  3、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课前准备

  学生到生活中搜索具有秋季特征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大自然可神奇啦!她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可以让花儿变红,草儿变绿;可以让太阳变成火球,晒得我们直冒汗;可以让红红的的果实爬上枝头;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得一片雪白,想和这四位小姑娘做朋友吗?(生:想)

  小朋友猜一猜这四位姑娘叫什么名字?(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大家快来瞧,她们来了,谁是火眼金睛的小朋友,帮老师分一分她到底是哪一位小姑娘啊?(幻灯片出示四季风景图)

  2、揭示课题。

  我们小朋友的眼力真棒,把她们的名字都叫了出来,这四位小姑娘非常开心,她们告诉老师其实她们还有一个名字,她们合起来叫做“四季”(板书课题:四季)读课题

  3、学习“季”字。

  告诉大家“季”你怎么记的?

  它是什么结构?什么旁呢?

  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偏旁。(禾木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四季真漂亮,于是一位作家把它写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听

  (配乐朗读课文)有谁也想读一读吗?

  2、自由读课文。

  那就自己去读读,注意先把生字拼一拼,再把课文读通顺。

  3、小朋友,里面的生字朋友你们认识了吗?(读带调生字)

  4、几个淘气的生字宝宝说:小朋友们我们把帽子摘了,你们还认识吗(读生字)

  5、小朋友你们真棒,你是怎么记住我们的啊?(说识字方法)

  6、瞧,又有几个淘气包跳了出来说,我们躲起来了哦(卡片:草芽、荷叶、青蛙、谷穗、鞠着躬、雪人、大肚子),你能把它们贴到图上合适的位置,再领着全体小朋友读一读吗?

  三、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把词语都送回了自己的家,真能干!秋伯伯决定邀请能干的小朋友去他家做客。

  1、教学“秋”字。

  你见过这个字吗?在哪儿?你是怎么记住“秋”的?

  仔细看看,这个禾木旁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秋伯伯家到了(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大声地读读,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

  生:我知道谷穗是弯弯的。

  师:除了谷穗,还有哪些东西是弯弯的?(生:香蕉──)

  师:谷穗弯弯的像香蕉,还可以像什么呢

  生:我知道谷穗说自己是秋天。

  生:我知道谷穗鞠着躬说。

  师:你能不能像谷穗那样给在座的老师鞠个躬?(鞠了个深深的躬,真有礼貌!)

  我们一起向这么多老师鞠个躬。

  师:为什么说谷穗鞠着躬说?

  生:因为谷穗弯弯的.像鞠躬。

  师:大家想想,谷穗弯着腰,像是对谁在说着什么呢?

  3、指导朗读。

  (1)咱们班小朋友都能想能说,是不是也很能读呢?(是)

  那我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能读,自己读读写秋天的这个自然段。(自由朗读)

  (2)多可爱的谷穗啊!喜欢吗?谁想读读?

  你们还可以把自己当作谷穗,来动一动,读一读。自己试试(自由配动作朗读)

  (3)谁愿意当当小谷穗?

  (4)一(2)班的小谷穗们一起来呀!

  4、发散思维,说话练习。

  谷穗告诉大伙儿现在是秋天,让小朋友到大自然中去找过秋天,说说你在哪儿找到了秋天?

  出示模仿段落,让小朋友填空。

  出示图片,谁来当位小诗人,编编诗歌呢?

  5、分享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瞧!老师把小朋友刚才说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首写秋天的诗歌啦!会念的跟老师一起来。

  咱们班的小朋友也成了小作家了,你们还想更上一层楼成为大作家吗?(想)那可不容易啊,你得花点工夫到书中多学点知识才行。

  四、指导书写

  1、师:读得真棒!学习了这一段,我们知道了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丰收,

  其实春夏冬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美丽的事物,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现在有一个新朋友很想和你们见面了。(教师板书:笔画竖弯钩)

  2、这个新朋友叫什么名字啊?我们一起来喊喊他的名字,竖弯钩。

  3、指导书写笔画:竖弯钩。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小朋友拿出手来在空中跟老师一起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3次。)

  4、师:这个小朋友可调皮啦,跑到两个生字里藏起来了,我们去找找看!(多媒体出示“七”“儿”)。

  师:你看看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占什么位置。学生观察笔占位

  我们一起来写写看(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占位。)

  5、师:现在小朋友自己把书翻到63页,在书上写4个字。一定要写得端正!(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书写和写字姿势。)

  6、师:一些小朋友写成这样,对不对啊?

  (指正评价学生的作业)

  五、课外延伸,发展个性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美丽的四季,请小朋友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画画、写话、唱歌等)任选一个季节,赞美赞美这美丽的春夏秋冬吧!

语文课教学设计5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按顺序

  天下奇观潮来时抓特点

  形白线城墙战马词语准

  潮过后

语文课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通过学词学句,懂得劳动与收获和享受的关系,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2.要求学生学会7个词语,11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读懂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词语,11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意思。

  2.通过读理解儿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生字“柴”、“摘”是翘舌音,学生不易读准,“摘”“挖”学生不易写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归类识字第2课。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这课是由几部分内容组成的。(这课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看图归类识字,第二部分内容是短文。)

  2.提示预习方法。①先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②再看看下面的词语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的音读准;③结合画面理解词语的意思;④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⑤最后读一读短文。

  3.检查预习情况。(先指名读词语,再指名读短文。)

  4.学习本课生字,发散学生思维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

  (1)读生字卡片。

  (2)师生共同学习重点字和难字。

  “挖”字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上边是个穴宝盖,下边是横折弯钩。

  “柴”字上边是“此”,下边是“木”,强调“柴”字的读音,看图理解“担柴”的意思。

  “拌”字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个“半”字。“药”字上边是个草字头,下边是个“约”字。拌农药:是指粉状农药,使用之前得在农药中加入几倍的水或溶剂进行搅拌,使之稀释,浓度变小。

  “摘”字用顺口溜的方法记忆,“摘”字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一点一横长,点撇在下方,大口把嘴张,古字里面藏。强调“摘”字的发音。

  其它生字让学生自己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3)读词语卡片然后提问:①我们今天学习的'这11个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有的是熟字加偏旁;有的是换偏旁;还有的是用顺口溜记忆的。)②指带有提手旁的字问: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些字带有提手旁?(挖、挑、担、挤、拌、搭、摘这些字都带有提手旁,而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因为劳动离不开手,所以是提手旁的字。)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七个词语有什么特点?(这七个词语代表了七种劳动,多指农活儿。)

  5.学习短文。

  (1)自由读,借助汉语拼音要读正确。

  (2)指名读,检查效果,发现问题给予订正。

  (3)提出问题思考,理解句子的意思。①农民天天劳动有什么收获?工人天天劳动有什么收获?②幸福的生活是怎么来的?③小学生的劳动是什么?我们怎样做就会有收获?

  三、巩固练习

  1.读书。

  2.读词语卡片。

  第二节

  一、谈话:第一课时我们学会了第2课的词语和短文,这节课我们要学写这些字,把字写规范,写好,同时我们还要完成课后作业 。

  二、指导写字

  1.读98页田字格里的生字。

  2.看看这11个生字有什么规律。(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一类是上下结构的字。)

  3.观察左右结构字的特点。(左窄右宽)

  4.观察上下结构字的特点。(“柴、架”这两个字上下大小差不多,“药”字是上小底大。)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挑(挑水) 坑(挖坑) 药(药材) 挤(挤车)

  桃(桃花) 杭(杭州) 约(隐隐约约)

  拌(拌农药) 柴(木柴) 塔(白塔)

  架(瓜架) 搭(搭瓜架)

  2.读读下面的词,说说表示动作的词是什么部首,再用线把能搭配的词连起来。

  3.读课文

语文课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体验感受并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浓烈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点燃激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曾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斗。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它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明确背景

  1.作者介绍: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背景简介: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

  四、朗读课文,把握情感

  1.播放录音范读,学生听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配乐《黄河颂》)

  要求:(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

  2.检查学生字词

  (1)给下列字注音。

  巅(diān) 峰屏障(píngzhàng) 狂澜(lán) 哺(bǔ)育 澎湃(peéngpài)磅礴(páng bó)

  流泻(xiè) 宛(wǎn) 转 九曲(qū)连环气魄(pò) 浊流(zhuó)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澎湃:波涛相击,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狂澜:巨大的波浪。

  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4.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歌。

  学法指导:朗读提示:(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2)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明确:“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那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雄的儿女,向着黄河发出了颂歌。

  2.请按“序曲——主体——尾声”划分诗的层次。

  明确:绘黄河(序曲)——望黄河、颂黄河——学黄河(最后四句)。

  3. “颂黄河”之前,作者望到黄河什么景象?由哪一个字统领?统领了哪些内容? 这些景象分别从哪些角度去观察、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岸。“望”字统领,“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岸。” 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选择不同的立足点,对黄河全方位进行描写: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主要内容依次是: 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的历史贡献;其次是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他学习的誓言。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评价反馈。

  二、深层探究,合作释疑

  1.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

  明确: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诗歌最后道出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明确:朗诵词提纲挈领的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内容是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 作者从哪些方面去颂黄河的?突出黄河对中华民族有哪些贡献?

  明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历史贡献;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优势;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精神价值。

  三、研读探究,赏析语言

  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怎样理解“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黄河的流经长度、流域面积、流经区域博大,而且又与人类的发源、发展息息相关;黄河九

  曲十八弯,百折不回奔向大海,性格坚强,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把黄河比作“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作“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明确: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5.品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明确:】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的气势。 ⑵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明确: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6.“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更表达人们对黄河深情的依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7.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二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处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四、拓展延伸,开启思维

  1.请以“啊,黄河”为开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歌颂黄河。

  明确:啊,黄河,你用有力的大手,推动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向前奔腾。 啊,黄河, 你用滔滔河水,清洗了一代又一代不屈的中华魂。啊,黄河,你用浑厚的歌声,唱响着炎黄子孙勇往直前的进行曲。

  2.你知道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有哪些?请说给大家共赏。

  明确: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浪淘沙》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3.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你能举出沿黄河各省区一些著名的石窟吗?

  明确:牧野古战场、巨鹿古战场、官渡古战场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主旨: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语言特点:歌词语言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歌词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韵律自然和谐。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2题。

语文课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认知目标:

  ①、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北京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在那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宽阔肃穆的天安门广场;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雄伟、庄严的天安门;现代化建筑立交桥;名胜古迹、风景优美的公园和新建的高楼大厦。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孩子从未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国际互联网、校园网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括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首都北京对于在校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可喜的是,本班学生从一年级便开始接触计算机,到了本学期已熟练地掌握了WORD基本操作及上网浏览、查询资料等计算机操作技能。基于这一有利前提,在教学中采用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到http//bjkj网站中,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字;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景点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教学策略一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通过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2、教学策略二

  提出任务、自主上网学习。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学习任务:①从“天安门”、“立交桥”这两个景点中,任选其中的一个,到http//bjkj这个网站中,浏览查寻相关资料;②复制图片摘抄文字;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④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你最喜欢的景点。

  3、教学策略三

  查询信息,制作电子板报。在查询信息阶段,充分利用校园网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老师所提供的资源目录和网站中自由、大胆地搜索查询相关的资料。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校园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在word中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介绍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教学策略四

  展示、评价电子板报。在学生完成他们的电子板报制作后,组织全班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制作电子板报掌握了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完成了意义建构。

  这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播功能,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生的典型案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进行讲评。在讲评中主要从学生的口头表达、电子板报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方法、词语的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电子板报进行点评,这样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教学策略五

  查询资料,拓展延伸。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课的最后,让孩子再到网站中查寻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公园和大厦。网站以图文、影像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北京的各种信息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习到了课文中无法获得的知识。

  五、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 何时作用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文本 天安门、立交桥 复习旧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导入新课做准备

  多媒体文本 本节课学习任务 学习第2、3自然段 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上网学习

  HTML 有关北京的网站 学习第2、3、4

  自然段 学生在网站中自由、大胆地搜索、查询相关文字、影像、图片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网上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成一份电子简报,让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多媒体网络 学生自主完成的电子板报 展示、评价

  电子板报 在学生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后,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播功能,组织全班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制作电子板报掌握了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完成了意义建构。

  媒体播放器 抒情的钢琴曲 配乐朗诵全文 在音乐的伴随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儿初游了北京,已经领略到了北京美丽的景色。下面,谁来说说我们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

  课件出示以下文本内容:天安门立交桥

  二、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师: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这两个地方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轻声地读课文的2、3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把它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3、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出示学习任务:

  师:经过作者的这一番描写,再加上小朋友有感情的朗读,老师感到北京更美了。现在,北京已经成为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有更多的人想了解北京。你们愿不愿意当小导游把北京天安门和立交桥的景色介绍给他们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在这两个景点当中任选一个,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一块合作,上网访问http//bjkj这个网站,查找有关的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字;然后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当中制作成电子板报;最后推选出一名小导游把北京美丽的景色向游客们描述出来。下面请你们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开始上网学习吧!

  课件出示以下文本内容:①上网浏览查寻相关资料,网址:http//bjkj;②复制图片摘抄文字;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电子板报;④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

  四、查询信息,制作电子板报:

  1、学生寻找学习伙伴,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开始上网查询资料,在WORD中制作成电子板报。

  (向学生提供教师自制的有关北京的网站)

  2、小组推选小导游,在组内试说。

  五、交流反馈:1、师:哪位小导游愿意向大家介绍天安门的景色呢?

  A、小导游根据制作的电子板报向游客介绍。

  B、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C、组员补充。

  D、相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2、师:除了美丽的天安门以外,北京的立交桥也非常漂亮,哪位导游愿意来介绍一下北京的立交桥。

  A、小导游根据制作的电子板报向游客介绍。

  B、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C、组员补充。

  D、相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多媒体网络对全班同学广播典型的案例。

  六、配乐朗读:

  1、师:北京的景色实在太美了,而小导游们精彩的讲解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北京的无穷魅力。下面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把课文的2、3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2、全班配乐朗读。

  媒体播放优美的钢琴曲。

  七、拓展延伸:

  1、师:北京除了我们今天游览的这两个景点之外,还有很多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你们想去看看吗?那就请你们再到网站中去查询有关的资料。

  2、除了课文上介绍的内容外,你还从网站中了解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向学生提供教师自制的有关北京的网站)

  八、教师总结:

  刚才小导游们在网站中,查询到了很多有关北京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公园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请小导游把你们在网站中看到的、听到向游客们介绍,好吗?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导入新课做准备。

  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来体会北京的美。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也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环节,教师把所要讲授的内容隐含在任务中,其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确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电脑屏幕上出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学习课文内容,避免了盲目性。

  任务的驱动让学生进入了学习情景,在查询信息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从网站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成电子板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这一环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传输、广播的功能,向全体学生提供某组学生的典型案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进行讲评。在讲评中主要从学生的口头表达、电子板报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方法如“对比、假设、拟人”、词语的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电子板报进行点评。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制作电子板报掌握了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完成了意义建构。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使全体学生沉浸在北京美丽的景色当中,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课的最后,让孩子再到网站中查寻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公园和大厦。网站以图文、影像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北京的各种信息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语文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能力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板书:风)

  2、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

  3、风可以编成谜语,能写成诗歌,风还能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画风》。(板书:画)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3、请你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谁能把句中的“她”换成小朋友的名字再读读句子?(生读)

  4、你最喜欢谁的画?

  随机出示:

  ⑴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相机指导: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

  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你来做做风娃娃,让旗子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

  你能读得让大家都感受到风来了吗?

  你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它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上”“风来了,它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转的风车里”)真像个小诗人,让老师来读读你的诗歌吧,谁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⑵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好。)

  ⑶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受到风真的来了吗?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上”,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5、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能画风吗?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请你拿好你们的画,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四、总结延伸

  1、阅读诗歌《风》。

  2、写一写风的诗歌。

语文课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树的外形、生活习性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悟写动物可以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特点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动物及生命的人文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趣

  1、同学们,你看过《人与自然》节目吗?你喜欢其中介绍的动物吗?在这些可爱的精灵中,你最喜欢谁呢?

  2、用一两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呢?(最好能用“我喜欢的”句式,如温顺的小猫,忠诚的小狗,蹦蹦跳跳的兔子,会唱歌的鹦鹉,憨态可掬的熊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3、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一颗颗博爱之心,正式它构筑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和谐与美好。金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录像片)

  4、看完了录像片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老师,你喜欢这位刚认识的朋友吗?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

  5、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的一篇说明文——《松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师生都十分喜爱的《人与自然》节目引发交流的浓厚欲望,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有话想说,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然后由《人与自然》水到渠成引出《松鼠》,通过课件直观地了解松鼠的特点,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值得一提的是: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过程,自然融入说话训练和概括能力的训练,是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的独特亮点。

  二、走进作者,课前热身

  1、同学们在家里预习了课文,了解到了作者的哪些情况呢?请你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老是提三个小建议:一是注意认真听同学的介绍;而是补充同学的介绍,同学介绍过的不再重复;三是说明一下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信息。

  2、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课文后面的介绍、上网、查工具书、向父母请教等方式,比较全面的了解作者布封的情况,我提议用用热烈的热烈的掌声鼓励自己一下。

  3、老师也查了作者的许多资料,并且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咱们交流一下,好吗?(多媒体课件: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孟巴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原名乔治路易勒克来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布封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1735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入院时发表的著名演说《论风格》是一篇经典文论,提出“风格即人”的名言。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4、经过同学们的预习,现在还有生僻的字词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请大家帮忙的?学生提出生字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坐着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搜集和处理信息,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在交流时老师的三个提示体现的是让学生了与交流,学会交流的技巧,并且在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课前热身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同时将本课生字、此方面的重点进行强化,为学生进一步的感知课文做好准备。

  三、独立阅读,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课文可怎样分段,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课文的这几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总分)

  2、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阅读时:字字入目,做到三不,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老师巡视知道个别学生,同时了解其他学生掌握生子的情况。

  设计意图

  快速阅读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新的阅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虚无声的独立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以及各段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段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感知课文。

  四、质疑问难,合作解决

  1、深入课文,勾画圈点。

  自己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进行勾画圈点。

  2、将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解决。

  建议:自由组合,四人一组,在小组内把问题进行集中筛选,每小组集中提1—2个问题。

  3、对小组集中提出的问题全班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

  学鬼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每一堂课,老师都应该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机会,是虚伪生带着思考进行阅读,在阅读中生发新的问题,有的问题自己在进一步阅读中会有新的`感悟,有的问题需要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在互相启发中生成新答案。

  五、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他的语言还非常生动。读一读课文,你能否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分别说明。

  2、学生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

  3、交流勾画的语句,体味语言的魅力。

  (1)语言准确

  例: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用“只要……就……”这一句诗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触动”这个动词前又加了一个“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成都之轻,在“触动”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位孝为先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

  (2)语言生动。

  例:“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尾巴”中用“清秀”、“玲珑”、“美丽”,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突出它的“漂亮”。

  4、比较阅读,体味语言的魅力。

  5、在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记一记。

  设计意图

  本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笔细腻,文采飞扬,是不可多得的文学性说明文。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要求掌握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知识性要点,还应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悟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所在。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勾画,说出自己的喜爱,表达自己的真心体验。

  六、创设情境,运用介绍方法。

  让学生办成小松鼠,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还可以把从课外了解到知识融合进来。

  接着教师引导:不光小松鼠可爱,其他的小动物也非常可爱,请大家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一个特点,互相交流。

  七、总结下课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说明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说明方法和顺序,介绍松鼠和别的小动物,是课堂的拓展延伸,是本课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的好时机。当然,这一环节更要注意学习和创新,发现创新亮点,老师要鼓励、表扬。

  板书设计

  外形漂亮

  松鼠动作乖巧美丽可爱

  搭窝聪明

  设计意图

  此板书虽然没有什么创意,但抓住课文的最核心的要素:通过松树的外形漂亮、动作乖巧、搭窝时的聪明等描写美丽可爱的形象,唤起孩子们爱松鼠、爱小动物的朴素情怀。

语文课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4—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

  a根据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花生苹果、石榴、桃子

  不同点

  相同点

  启示

  b反复读一读“我”说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的期望。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作业。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更多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老师推荐几篇文章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的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书籍(文章)。

  老舍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陈慧英的《梅花魂》、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一读这些文章,把点明中心的句子画出

  乐曲:《小草》、《劳动者之歌》

  板书设计:

  落花生 顽强的生命力

  借

  物 有用

  喻

  人

  默默地奉献

  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语文课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字。能正确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1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掌握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和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教学重点】

  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媒体】

  1、生字词卡片。

  2、教师搜集各种鲜花开放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整理自己知道的花草名称,观察自己所喜爱的植物开花的时间。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语言引述:鲜花是我们都喜爱的。它装扮着我们的世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一下你知道哪些花,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好吗?

  2、直观感受:老师搜集了一些有关花儿的资料,想欣赏一下吗?(展示多媒体课件)

  3、读题引疑:这些花儿不仅美丽,而且在它们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出示课题,读题读后有什么疑问吗?

  二、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新词,读通句子。

  (2)朗读展示。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多形式地读)

  (3)引导发现。朗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对这些花儿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交流要点:一是花儿开放的样子不一样,二是开放的时间不一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引导。若学生发言先说花儿开放的样子不一样,可顺势让学生接着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句,然后说说这方面的感情发现并结合指导有感情朗读。若学生先说到花儿开放的时间不一样,也可让学生先找出各种花的不同开放时间。)

  (4)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惊喜、诧异、喜爱等)再入情地朗读全段课文。

  (5)再引生疑。读了这段课文,同学们又会自然地生发出哪些问题呢?(主要是“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2、顺势深入,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交流并朗读“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等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和牵牛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三、据理推测,合理想象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熟悉的花什么时候开放,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2、全班交流。

  四、当堂作业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卡片,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2、填写句子,体会表达。

  填写课文中用不同说法来表达鲜花开放的句子,并自己仿一句。

  五、课后延伸

  1、学生自由结合,继续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看谁搜集的资料翔实,丰富,为下节课的拓展活动作准备。

  2、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新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互改。

  二、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1、出示花开放的“时间表”,让学生根据提示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句的说法。

  3、交流搜集的各种花儿开放的时间。

  三、学习最后一段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位植物学家的做法妙在何处。

  2、引发兴趣:我们也搜集了各种花儿在二十四小时内的不同开花时间,如果让你把这些资料展示给他人看,你想采用怎样的方式?是设计一个花钟呢,还是做一张各种花儿不同时间开花的资料卡?

  3、学生自由组合,动手设计创作。

  四、展示作品

  1、由创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2、同学欣赏、评点。

  五、交流体会

  回顾学习过程,说说自己产生了哪些新的经验或体会。

语文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 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月: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人:清闲之人 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语文课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2、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力地说明语言。

  3、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言的运用,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 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 品味文章的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一、 激趣导入

  (图片欣赏)

  二、 资料简介

  1、 《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简介

  本书选取中外绘画作品八十幅,由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进行讲解、评析。所选画作包括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同时配以深入浅出的鉴赏文字和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引领我们体验顶级艺术品的美妙内涵和丰富底蕴。

  2、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3、《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

  1.由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1)

  2.介绍作者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课题——梦回繁华。(2—4)

  3.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内容、艺术特色和地位。(5)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题目解读:“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从三个方面介绍:(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五、精读课文

  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作者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

  文章有提示语: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由此可见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

  2、.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

  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的行旅。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

  3、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4、第3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清明上河图》比喻为“一部乐章”,把画面开卷处比喻为慢板、柔板,把画面中段比喻为快板、紧板,把后段比喻为尾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说明。

  5、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义?

  (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六、合作探究

  1、课文想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的有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略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介绍画的内容里详写了汴河虹桥,略写了其它内容。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法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

  举例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列数字: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引用: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

  摹状貌:船夫们呼唤叫喊,握蒿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

  打比方: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3、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七、课堂小结: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古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艺术价值。

  八、拓展延伸:

  课外借阅《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然后说说你对这幅名画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语文课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一、诗句导入

  1、下面我们做个猜谜游戏,我背一句诗大家猜猜它描写的是春夏秋冬的哪个季节。抢答,不用举手。请听题: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大家的诗词积累量还挺丰富的,这样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背出来给大家猜一猜。

  过渡:我发现大家提到的夏天的诗句并不多。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夏要么是干燥炎热苦闷压抑的`艺术象征,要么就是杨万里笔下的“日常睡起无情思”,的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的一丝无奈。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板书: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我们就领略一番梁衡笔下的《夏》(板书:夏)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朋友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夏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朗读过程中 ,借助字典解决字词障碍。并思考:作者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夏天?

  2、 的夏天。(板书:热烈、紧张、急促)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过渡:文中抓住这三个特点,分别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1、请大家组成四人小组互相探讨一下:课文用2、3自然段中用了哪些句子来具体表现夏天的热烈。

  ①、小组讨论

  ②、指名说一说,并借机引导女生朗读描绘大地夏景句子,男生读一读旺季景象的句子。

  2、作者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写了哪群人?(农民)第几自然段?好,我们一起把第4自然段读一下。

  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出了紧张急促?

  四、走进课文,再现画面

  过渡:刚才通过234自然段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图面,仿佛在我们的眼前,耳朵里,都能感受到那一幕幕画面。

  请以下面的形式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我仿佛听见了 ;

  我仿佛看见了 ;

  我感觉到了 ;

  1、动手写一写

  2、指名说一说

  五、重点点拔,点题升华

  过渡: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作者单为了写景才写夏的吗?

  四人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写夏呢?(板书:景美)(板书:人勤)

  1、.总结板书(黄金的夏)

  2、仿句。

  春日融融,夏 ,秋波澹澹,冬 。

  六、细读品味

  1、作者抓住事物特征,运用对比手法,拟人比喻的修辞,再现了一个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请选择你自已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边读边想像文中的画面,读出节奏、感情)

  2、指名读一读,

  七、拓展升华

  根据课文描绘的景象和和作者抒发的情感,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夏天是 ”写几句话。

  八、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找出描写夏天的名篇名句。

  板书:

  热烈 景美

  金黄的夏 紧张 黄金的夏

  急促 人勤

【语文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4-19

语文课程教学计划03-02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03-12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2-22

《aoe》教学设计08-19

《咏柳》教学设计08-12

《氓》教学设计08-12

《掌声》教学设计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