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2 09:03: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氓》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1

  作为这次优质课的参与者,我真是感慨多多,认识多多,收获多多。

  首先要感谢市里给自己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接下来,针对自己的这节课《氓》,想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第一届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2、是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3、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邢老师和宋主任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所以我说:感谢做优质课!

《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二)水这意象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研究研究它。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

  ——不是。有什么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决裂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不同。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三)情读:把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要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全体朗读。

  (四)小结:可见,这条河——淇水这个意象,在这里都有哪些作用,

  (1)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表达感情

  (2)见证了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女子内心的成长

  (3)彰显了诗歌的脉络,即是事件的发展线,也是感情的变化线

  淇水作用:表情——见证——线索

  三、细品语言,披文入情。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

  ——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

  最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

  3.小结: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有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词炼字,真了不得,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

  四、议读比读,深析形象。

  (一)提出鲍鹏山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

  那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个卫女身上,回到我们第二个特征,回到女主角上,在《诗经》中无论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当代学者鲍鹏山在第三次看《诗经》里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你怎么看,你赞同吗?请一一列举,找到依据并朗读

  1.完美——

  作为恋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胆;

  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

  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果敢决绝。

  2.不完美。

  我问问男同学啊,你们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主动追求你,你同意吗?你喜欢吗?

  ——不喜欢,(1)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主动,轻易许诺(“秋以为期”)。

  (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二)引入其他评价。

  (1)用幻灯片播放朱熹和钱钟书的观点

  朱熹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要求妇女树立封建的贞节观(他认为女人因感情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后生活,这是女人的自悔),这个评价让我们感到很冰冷。

  钱钟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了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但不管怎样,都对卫女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2)昨天上课翻译课文时有同学问我,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何笑。(播放幻灯片)

  ——我们看孟子的一段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为兄弟所齿,所以被弃而归时,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体恤。

  (三)比较阅读,深味意蕴

  刚刚同学们对完美与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地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各执观点,都有道理。但面对被弃,卫女的责任符合“最完美”之说吗?你们怎么看。既然有“最”,那人们就得有比较才行,

  1.链接诗经里的另一首诗《遵大路》,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弃妇郑国女子是怎么做的?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译文: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她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卫女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能多觉察到不平等,进而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2.几百年后,西方文学也出现了一位弃妇——美狄亚,她是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宁,并竭力帮助他。但后来伊阿宁变心,美狄亚就烧毁了新,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宁断子绝孙——这位弃妇你喜欢吗?

  (四)写作交流,上传屏幕展示。

  综上所述,你对卫女怎么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写出你对卫女的评价和看法,100字左右。

  五、讨论爱情,共鸣成长——全体师生配乐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听了这个伤心的故事,认识了这位文学的经典形象——卫女,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一段曾经。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诠释的那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氓》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

  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2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某某某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

  将:qiāng裳:cháng

  载:zài靡:mǐ

  于:xū隰:xí

  说:tuō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伤害。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氓

  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

  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清醒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中的比兴手法:

  1.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逝的岁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转星移,日落日升,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我们背着行囊,永远行走在这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为了追逐明天的太阳,完成今日的愿望,实现昨日的梦想,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默默地坚守着一个信念:永不停息。(《倒掉疲惫》)

  2.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残缺也是一种美》)

  3.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说借》)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赞颂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行为准则。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三)入题

  《卫风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中讲的是一个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六章,情节单一:一二章写婚前,三四五章写婚后,第六章写结局,整个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开的。

  (四)整体感知

  中国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女子作为男子财产的一部分,与珠宝、美玉并列,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封建伦理又要求她们心甘情愿地充当男子的玩物与奴隶。于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也就充满了闺中女子的哀怨与悲泣,闺怨诗在文学史上有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这首诗就是在闺怨诗歌星空中闪着熠熠光辉的一颗明星。那么女主人公到底有着怎样的怨恨呢?她又是如何倾诉自己的愁苦情怀呢?让我们来共同感受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一节许婚第二节迎娶第三节劝诫第四节控诉第五节伤自反省第六节决绝

  归纳: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3、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痛苦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五)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很巧妙地把淇水作为抒情线索。女主人公托情于淇水,汤汤淇水成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见证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水已非当初之水,人亦非当时之人。而《卫风氓》中三次写到同一条河流,女子的心境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跟随流淌的文字走进这位女子的心灵世界。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人公回忆当初与氓的一次约会的情景。当初老实忠厚的氓已经赢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这次约会是他们恋爱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次约会,是在女主人公推迟了婚期情况下,氓才心急火燎地以“抱布贸丝”为借口来找女主人公。正是有了这次会面,才有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场景。

  可以想见,女主人公对氓的爱是真挚而深厚的,她推迟婚期,是因为“子无良媒”,这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女主人公一边送氓回家,一边叙谈家常,一直把氓送过了淇水。也正是这次约会,女主人公向氓许诺“秋以为期”,让氓吃下了定心丸。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女主人公在恋爱期间像这样“送子涉淇”的经历不止一次,这时的淇水不仅见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热恋场景,而且“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二人甜蜜幸福的情愫。

  【小结】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毕竟还有人让她牵挂落泪。好一个一往情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里看水,如果此时河流是有颜色的,那应该是一片粉红,代表的是幸福的爱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时的女主人公已经成了弃妇,独自坐在车上,缓行于淇水岸边,以至于淇水波涛卷起的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主人公何以成了弃妇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氓家生活清贫,她不能与氓共患难吗?不。“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氓家劳作太累,她不堪其苦好逸恶劳吗?否。

  当初女主人公与氓两情相悦,感情深厚,有诗为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女主人公已到了时刻想见到氓,时刻想依偎在氓身边的痴情程度。如此痴情的女子,一般对夫家的清贫生活与辛勤劳作是不会介意的。

  那么是女主人公品行不贞,红杏出墙,被氓遗弃吗?也不是。诗中没有以上三方面的蛛丝马迹。而一句“女也不爽”表明女主人公并没有什么过错。她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氓“士贰其行”,而且“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婚前婚后行为不一致了,他感情不专,甚至一变再变。这种现象古往今来从未消失过。喜新厌旧是感情不专一男子的通病。婚前女子花容月貌,温顺可人,男子自会不遗余力地追求;然而婚后,由于生活劳苦,女子姣容衰退而成为黄脸婆,感情不专的男子就会露出喜新厌旧的面目,进而抛弃糟糠之妻。诗中女主人公就遭遇了这种不幸。氓不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发展到家庭暴力地步了,女子被遗弃的命运已成定局。更可悲的是,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向娘家人诉说,却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反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如此酸楚悲痛,“更向何人说”?可怜的女主人公只能“静言思之,躬有悼矣。”

  诗人二写淇水,自然是让淇水目睹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孤寂与悲愤的身影,让淇水倾听弃妇饱含辛酸而又怨恨的诉说。倘若淇水有情,那么她扬起的水花是对弃妇的安慰,她奔腾的涛声是在为弃妇鸣不平。可以说,此时“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弃妇内心的苦汁。如果仅写这位弃妇的悲苦与哀怨,就只能赢得人们的同情;然而作者插入了弃妇的生活经验,以此告诫世上的女子要慎重对待婚姻,“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弃妇不幸婚姻经历的经验总结,是对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的控诉,更是对热恋中的和后世的女子的善意告诫。所以说淇水扬波,也是对弃妇善良之心的赞许。

  【小结】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枯萎凋零,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黄,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弃,痛苦伤悲。而桑树曾经葱茏茂盛,女子曾经青春美丽光彩照人,氓曾经信誓旦旦,两人曾经感情亲密,女子曾经幸福甜蜜。对比是如此地鲜明,桑树迎来了自然的秋天,女子也步入了人生之秋。

  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时,她会不由地想到当初的有情人共涉淇水,那时的甜蜜越多,此时的悲痛越重。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一切景语皆情语,淇水成了横跨在夫妻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面对汤汤淇水的弃妇“静言思之”,认识到自己的愿望与现实已形成尖锐矛盾,“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妻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与氓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就如同淇水“有岸”。此时弃妇面对滔滔淇水,心潮起伏,往事如同电影特写镜头一样,一幕幕在弃妇脑海中闪现,总角时期青梅竹马“言笑晏晏”,何等愉快;恋爱时期,“信誓旦旦”,海枯石烂不变心,何等坚决。可是好景不长,没想到氓“反是不思”(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既然氓如此绝情,那就算了吧!此时女主人公已从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表达了“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

  【小结】《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

  (六)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女子:勤劳、善良、热情、淳朴、智慧、坚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合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守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的另一面。

  氓:始乱终弃、无信义、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言和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性。

  (七)启示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是一剂毒药。容易使人利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错几步不要紧,关键是知道怎么错,不再错。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女人当自强)

《氓》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

  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氓》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㈣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㈤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㈥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

  ㈦自主合作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定情送别约期(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任性

  姑娘:温柔体贴痴情迁就男子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

  2、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4、从文中可以看出年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5、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6、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氓》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推荐阅读: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氓》教学设计7

  一、新课导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所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积累·整合

  1、识记下列字的字音:

  氓:méng 蚩:chī 匪:fěi 淇:q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靡:mǐ 咥:xì 隰:xí 角:jiǎo

  2、制作知识卡片:

  ⑴ 卡片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 卡片二: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 卡片三: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感受·鉴赏

  1、感受情感:

  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 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婚变 沉痛怨恨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 清醒刚强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不思其反

  载笑载 言士贰其行 亦已焉哉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注意:粘贴时,丢失了原来“箭斗、括号”等符合,抱歉!)

  2、鉴赏技巧:

  ⑴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婚

  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⑵ 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考·领悟

  教师引言: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同学们,你能从我们的女主人公的这些典型性格中领悟点儿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从嫁到“氓”家,多年来一直是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家里地理一人干,里里外外一把手。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尽管丈夫移情别恋,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他,因为她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转意。

  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习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典故:《不如我的驴》)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四、探究·发现

  1、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 男子负心说。

  ⑵ 年老色衰说。

  ⑶ 男权主义说。

  ⑷ 情感透支说。

  2、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⑴ 爱是一见钟情。

  ──七仙女与董永

  ⑵ (2)爱他,就要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与燕妮

  ⑶ 爱,是一场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孟姜女与万喜良

  ⑷ 爱是举案齐眉。

  ──汉代的梁鸿与孟光

  ⑸ 爱是相敬如宾。

  ──汉代的庞公与其妻

  ⑹ 爱是志同道合。

  ──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⑺ 爱是对她的忠贞不渝。

  ──唐代的元镇与韦惠丛

  ⑻ 爱,是想着为他做任何事;是想着她为你做过的任何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

  ⑼ 爱,是为之殉情、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⑽ 爱,是千年等一回,缘分天注定。

  ──许仙与白素贞

  ⑾ 爱,是我心化为连理枝。

  ──焦仲卿与刘兰芝

  ⑿ 爱,是虔诚的守望。

  ──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与“望夫石的传说”

  ⒀ 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五、应用·拓展

  教师引言:

  同学们,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鉴赏,靠的就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联想。你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叙述进行鉴赏,也可以超越作者的思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本文的主人公写一篇鉴赏短评吧!

  例文:

  孤独而坚强的舞步

  ──《氓》中女主人公的评析

  秋色的晚霞中,我仿佛看见你的背影,或许带上些许绝望;欣欣然的春华,也许是你初开的情愫;繁盛的夏花,记载过你的激情。而今,我只能用它们来映衬秋风中的你,只因为拥有这一切,才能在绝望中过滤出你坚强的人生哲学──舍得、敢舍得、敢、勇敢……

  爱,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爱就不会被搁置,每人都在寻觅一个值得爱或被呵护的人,爱的厅堂中,人各自寻寻觅觅,行色匆匆,蜷缩在自身世界中找自己超负荷的情感载体,却又各自封锁,像是不敢惊动厅堂中的圣人先哲们。你,你首先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一颗滚烫的心毫无保留地摆在了你心爱的男人面前,当你爱的人来了,你非但不会畏缩,反而会迎上去,用一种理想的姿态扑向你的理想幸福。的确,你爱他,很爱他,你看不见他时会哭,却不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哭,值得你为他哭的人正是永远都不会让你哭的那位……但你爱了,用心来轰轰烈烈地爱了一把。你爱他,超过了爱您自己!

  你本来以为爱是可以永恒的,你本来也觉得你的付出与回报会是等价的。却不知道泡在爱河中的两个人谁爱得最深就注定伤得更深。你本来以为他会对你好的,像开始一样。

  所以,那天,阳光明媚得刺眼,灿烂得有些儿令人眼晕,但没有人会看到,送亲的人只会看见灼灼的.叶与将来的繁繁的果实,迎娶的人只会不时地向花轿中张望,幻想能透过红盖头看出些什么,抬着花轿的农夫也许幻想着如何窥视新娘的洞房花烛夜,新郎官也许正勾画着新婚后的快乐生活。只有新娘,被红得刺眼的红绸挡住了视线,任自己在花轿中颠簸在未知的路上。你此时没有错,他是爱你的,你希望他一直都这样爱下去,如同你爱他一样爱你。至少那时是这样。你笑了笑,随手拈出一支笔,写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浸在爱中是快乐的,新婚对你,对所有女人都是难忘的。你有姿色,他有情调,这样的新婚是完美的。你不会否认,那片你常想起的葵花海,你曾说你爱葵花,那天他就带你去看了那片葵花海,你惊呆了,只能用它来描述,繁华,盛大的繁华。“你做你的葵花,我来给你光和热,”他笑了笑,望着你说,接着,他低下头来,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虽已感受多次,但这次截然不同。你迎了上去,吻了心跳,风起,吹起一潭花海,你们浸在阳光中,淹没在花的涟漪中……快乐围着你,浪漫压得你不容得有更多的理智,这就是爱情,准确的说是热恋,幸福的。

  正是这样,你认定了他,你开始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你已认定了的爱情,你愿意为他做一切你认为值得的事,于是,你很自然也很主动地冲进了牢笼,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错误之处了。从一位在爱中沐浴的血性女人摇身变成了再平常不过的居家女子,于是,他开始闻不到向日葵的花香,你也不再主动,只是日复一日修补裂痕,很努力,却很徒劳,因为他是男人,不能给他温存的窝他会感到厌倦,既然得不到温存,那便寻找刺激。阳光越来越远,向日葵却很努力的向前追,拼命地追,一边追一边歇斯底里,撕心裂肺,却像在云里雾里……哭了,又哭了,你觉得他离你远了,太远了,却还在离你而去……忽然想起这一追便追了好久……心中却在说,还要追的……他是一切……向日葵要阳光……再来……

  虽然,此时的你重新燃起了得到他的欲望,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因为你已习惯了蜷缩在他的生活中,做他生活的配角,为他铺好精致的生活再跟着他沿着他的轨迹走,可是,你不知,在你不知不觉中,他也渐渐把你推到配角的位置上。

  你累了,真的很累,想到他也许在另一个地方对另一个女人说同样的话……你反倒觉得心不那么痛了。空荡荡的房子,倒也宁静,你想到。你其实不是灰心,我懂的,你在想着什么。确切点,是思考,你是很明智的……你也许想了许多,比如说爱,他,理想与现实……目光定格,思想却不断运转,摒弃、升华……最后,你,追寻过去,那些你曾爱过的痕迹,你也知道很深,却没想到如此深。

  最后,你来到了葵花海,你终于笑了,笑得很好看,他们还是那样,很繁华的样子。物是人非,你说道,信手拈来: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你也许,不,是一定不知几千年之后的今天的人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而不断徘徊在藕断丝连的痛苦之海,智慧的你却早已参悟,我觉得,你,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一生,所有女人应经历的所有生活、状态、心情,你都一览无遗;清纯的初体验,热恋,新婚,男欢女爱,相离。更难能可贵的是分离后的凤凰涅槃,破茧成蝴蝶,成了飘飞在空中的坚强,孤独了几千年的舞者……幸福的舞者……

  写后: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是以我的思想为线索虚构,她其实是幸福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几千年来有多少人怜她,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我是对的,不管怎样,也许就像故事中的氓和她一样,分不清谁错,也许……都没错吧!

  从痴情到怨情

  ──论《氓》中的女主人公

  千年前景,一段曲折悲情,一位痴情却坚强的女子,牵动着我的每一根心弦,在我的脑海中经久不散。

  三千年前的一片蓝空下,这位年轻的姑娘,与一位笑嘻嘻的来买丝的男子,展开了这一段动荡的情与怨。

  起初是真情,这应是不假,这也是这姑娘对这一段情的期盼与渴望,从而使她在相识时一眼便知那男子的来意,使她不顾路远而“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使她温柔的安慰易怒的男子平静下来,又使她在登上倒塌的墙壁却不见复关时,伤心地“泣涕涟涟”,更使她在“既见复关”时“载笑载言”!

  想想她与男子依依不舍的远送,想想她在“不见复关”时,多么的紧张难过,担心无法与男子相见而“泣涕涟涟”,再想想当她“既见复关”时,因兴奋激动而“载笑载言”……

  这是怎样的一种“痴”啊!

  她的那一整颗心,都沉浸在了这最初的情意中,全心全意,无怨无悔!

  如此纯情,如此热情,如此痴情,我想这也是她在后来无法及早从这段苦情生活中脱离出来的原因之一吧!

  最初进入男子之家,生活还算美满,但似乎是如桑之自然变化,生活渐渐不如意,也许是生活真的过于残忍,这痴情的女子的性格也开始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巨大的改变!

  千年前另一片飘着愁云的天空下,这位已年老色衰的女子,望着远处的桑树黄叶飘落,不禁也想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早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有着忠厚样子的男子,他早已心意不专,早已三心二意了。可是更可悲的是,做为长兄的却无法理解她,而且还“咥其笑矣”。这又似一拳重重地打在了她本已受伤的心上。

  生活中如此多的变化,使她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使她想起要与丈夫白头到老的誓言,使她忆起童年时如此安然如此快乐的日子,又使她想起曾经的誓言如此诚恳,而今却反悔了,更使她想到了要从这苦情的生活中逃离出去……

  而我只能知道,这三千年前的一段苦情中,这曾经是多么的痴情多么全心全意的女子,而今却对此时的情产生了怨恨,开始静静思考独自伤心,开始决定离开这劳苦的生活,在千年前的这种男权社会中选择了放弃!

  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坚强啊!

  这多么残酷的现实生活,把她原来多情的心塑造成了坚固的墙,虽然满是裂痕但仍坚强地抵挡了这段无奈的苦情。

  如此的勇气,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决裂,使人无法想象当初她是多么的痴情,只能让人感叹,由这“痴情”展开的这一段悲情对这女子身心怎样的影响啊?!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我也只能说,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走出婚姻的枷锁

  ──兼评《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如果我们把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都看成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便会加倍珍惜。

  女主人公被抛弃后,她的内心一定是愤恨和懊悔的,但再悔恨也无补于事。因为从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她意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她又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因此,刚烈的她绝不留恋这破裂的婚姻,“强扭的瓜不甜”,而是理清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清醒地走出烦恼的误区。

  狡黠、轻浮的氓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并不指望有个飞黄腾达的丈夫,或是万贯的家产,只希望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能对自己多一点点理解和爱。能体谅自己“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在疲倦时帮一把,而不是指责她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够;生病时能在身边呵护备至,而不是只在病入膏肓后才痛哭流涕。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在一家超市排队时,看到一对老年夫妇,男的在后面,轻轻地吻了一下女人的头发,女人回眸一笑,拿过男人的手在唇上点了一下。此刻真是很感动,爱情原来可以简单到一个商场了不经意的吻,简单到黄昏里自然地携手,简单到回家时的一个拥抱,简单到陌生人海中远远投来的会心一笑。白头偕老自然是女主人公所憧憬的,但事与愿违,她也只能坦然面对。

  女主人公“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己先前的花容月貌在岁月、贫苦之风的吹袭下,干枯了,老化了,没有人再欣赏了。真的,没有什么比爱情和容颜的失去更能打击一个女人的心了。被丈夫抛弃,是最让女主人公痛心的了,她也许想不通,毕竟她是因为生活才变得憔悴?

  很想对她说:“勇敢追求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豁达快乐!

《氓》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初步胚芽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重点反复吟诵,体会感情,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复习巩固一复习背诵课文

  二、理解性默写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但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6《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9、女主人公在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纯真、热情,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练习

  10、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自豪地表明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2、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3、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4、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5、《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句是: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6、《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

  B、于嗟女兮于嗟:叹息,“于”通“吁”。

  C、女也不爽不爽:指不爽快。

  D、靡室劳矣室:家务。

  2下列各句,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4分)

  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③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氓》教学设计9

  一、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

  本课定位为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创作中的现实主义。

  二、教材分析

  《氓》出自于《诗经》,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难把握。本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氓》的内容,感受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

  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主人公,理解诗中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用现代思想点评诗中故事,强调男女平等和法律维权。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品味诗歌的语言

  2.讨论法:理解主人公感情

  3.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朗读诗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探讨了《诗经》,了解了《诗经》的代表作《氓》的基本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它,探索它的情感脉络和现实意义。首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回顾《氓》的故事情节。 (学生朗读,回顾情节)

  谁来为我们说一下《氓》这首叙事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氓》全文共六章,讲述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明媒正娶却最终被抛弃回家的故事。

  (二) 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1.探究故事结局及其原因

  提问: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请通过文本找出答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女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面对爱情不冷静,过于主动,易被男子轻视。 男子:“至于暴矣”“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违背誓言变了心。

  小结:男权社会男女的不平等。 2.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情感。

  在这种不平等的恋爱婚姻中,故事主人公们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女子:恋爱——“送、乘、望、泣涕、笑、言”——热情幸福

  婚变——“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委曲求全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悲伤反思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真诚劝告

  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清醒决绝

  男子:恋爱——“抱、贸、来、谋、怒、卜、筮”——热切追求,信誓旦旦

  婚变——“至于暴矣”“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变心背誓

  3.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对两个主人公在婚姻中的情感态度,我们能看出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女子: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形象。

  勤劳、淳朴、不畏贫苦

  爱情梦想破灭,由忍耐转为怨恨,最终发出痛楚的呼喊。 小结: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代表,是男人经济、政治的附属品。 男子:对家庭不负责,始乱终弃的形象。 小结:男权社会中的代表人物。

  (三) 拓展延伸: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现代,女子面对婚变,将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怎么做?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八、总结

  经典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它早已站在了精神的制高点反思人性所需,通过女子的决绝,我们看出了先民在受苦无望时对尊严的维护,这也让现在的我们重新思考了男女平等与法律维权。

  九、布置作业

  请为《氓》中的这位女子写一份书信,表达你想要对她说的话。 要求:200字左右 格式:书信

  十、板书设计

  氓

  恋爱——婚变——决绝

  女子:热切——怨恨——清醒 男子:殷勤——————变心

  十一、教学反思

  课前:本案侧重在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和对现实意义的思考,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情感,再通过拓展延伸思考其现实意义。朗读是本课重要的教学方法,要强调朗读。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氓》教学设计10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赋比兴等的艺术手法。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古代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分析此诗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了解时代的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独立人格和精神。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很多知识没有系统性,探究的精神也不强,要通过教材一一去培养。

  3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字词,理解文意,掌握艺术手法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

  故事复述,人物初探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3、总结人物形象

  4.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诗歌的艺术成就

  2.诗歌的作品意义

  学时重点

  把握艺术手法

  学时难点

  探讨作品意义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手法与效果

  (二)《氓》的艺术成就

  1.多种表现手法

  (1)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

  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2)对比

  像同一个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从而把氓的虚伪卑劣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又如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纯朴热情,善良勤劳与氓的虚伪冷酷、损人利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加能激起读者对氓的愤恨很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再如在刻画心理状态,在描摹思想情绪上也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把女子的色衰而爱驰的痛苦形象地表现出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把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种“比”的描写更是明显,从而也就自然地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得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隽永。

  (3)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4)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5)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2.语言形式灵活多变

  (1)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2)叠词的运用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

  3.结构艺术上的特色

  《氓》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诗人的感情脉搏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跳动,时而是懊悔,时而是自伤,时而是斥责,抒情与叙事水乳交融,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诗人抒发的感情由于有了叙述作基础,读者也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引起共鸣。

  小结:《氓》只有六章共240个字,就能够把我们今天起码要用两个小时去拍摄演绎的电影内容表达出来,达到这样凝练的高度,与其精妙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

  (三)《氓》的作品意义

  讨论:女子的爱情婚姻不幸,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悲惨的遭遇和真实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故作品富于现实性。

  2.社会意义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悲惨的遭遇,并没有得到亲人的同情和安慰,只得到嘲笑,所有的苦都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诗句“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看出来,可见,但是,女子受丈夫的欺凌,是见惯不怪的事情。)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中国男尊女卑的社会延续了三千年,这期间,会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啊!

  (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大胆控诉,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现实意义

  如今,这个社会依然有这样的悲剧存在。那不仅是社会制度的错,更是人性贪婪的表现。

  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氓》中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 对男子的称呼就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期望。

  《氓》中的男子不论是婚前还是婚后,都是蒙昧无知的,他的心性并没有随着角色的转换而成长,没有承担起对家庭应有的责任,诗里的这个男子,不配称为“子”,更不配称为“士”,只能永远是氓。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题目叫“氓”,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他将为他的无知付出代价——他得不到家庭的幸福。

  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引以为鉴,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三、总结

  有人说:《诗经》的世界,语言是具有魔力的,它曾经或在遥远的过去,也活在忙碌的今天,还将活在永远的未来……

  就让我们都能用心多读经典,让它化为我们人生的精神素养,让我们都变得更有气质和智慧。

  4.3第三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氓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氓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故事复述,人物初探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3、总结人物形象

《氓》教学设计11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氓》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从而分析卫女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方红笺承载了薛涛无尽的爱恋;一枝青梅读懂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飞花飘零了黛玉满腹的爱恨;无际的沙漠抚慰了三毛不羁的灵魂;而滔滔的淇水见证了女子艰辛的情路。淇水与女子的生活和命运始终相随,我们就随着缓缓的淇水去见证一下女子的喜怒与哀乐。

  二、整体把握——把书读薄

  《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称

  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相恋结婚到婚后被弃再到决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依据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4、请仔细品味这些地方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现同样的内容?

  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第三、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第五、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讲解其中字词,推测事情变化)

  三、细嚼慢咽——把书读厚

  (一)一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1、根据诗中的描写,想象一写此时的淇水是什么样的?

  淇水:平静安详波澜不惊

  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会看到什么样的两个人?请找出描写人物的地方。

  直接描写——动作:送、涉、将、乘、望、泣、笑

  ——温婉、多情、天真、善良

  直接描写——蚩蚩、即、卜筮

  间接描写——无怒——憨厚、老实、认真、暴躁易怒

  (他们在这里盟誓,在这里分别,淇水是那么的静缓、安详,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着女子的幸福甜蜜。)

  3、“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其事

  (二)再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1、再次写到淇水,淇水是什么样子?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汤汤: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动荡不安

  情海波澜命运动荡心潮澎湃愤愤难平

  2、淇水浩荡,女子的内心愤愤难平,从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

  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愤然直抒惨痛教训,语调激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诚恳审视自身不足,内心愤然

  3、在这两章中表现了她和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她: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任劳任怨

  女也不爽——感情专一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

  他: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情不专

  4、女子最想说的莫过于刚才讲过的那些教训和被弃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桑树呢?在诗经里有没有写植物的地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子容颜靓丽;两人的浓情蜜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容颜憔悴;两人的感情枯竭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子不要沉醉于爱情的甜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三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1、这次强调了淇水的什么特征?

  有岸有泮——我的容忍,我的退让是有限度正比

  有岸有泮——氓的放纵,氓的暴虐没有止境反比

  2、此时女子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处境: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复又可畏,体会女子想走还是想留?

  想留:“及尔偕老”“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对以前温馨时光的深切怀念

  不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老使我怨”“不思其反”

  ——对以后悲惨遭遇的清醒认识

  3、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他和她?

  她——清醒、刚烈、坚毅

  他——暴虐、毫无担当

  四、消化吸收——把书读薄

  淇水见证了女子怎样的性格变化?

  温婉、多情、善良、单纯

  任劳任怨、忠贞不二、年老色衰

  清醒、刚烈、坚毅

  ——痛苦的心灵挣扎,完成了一个女子自我的心灵救赎,表现了她的个性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五、探讨爱情——共同成长

  寄语少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寄语少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启示: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六、作业布置——学有所用

  围绕“淇水”,从卫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氓》教学设计13

  1、学习《诗经》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叙事诗的情节;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法、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古诗文,常见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不陌生,加之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具有注释详尽的特点,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下注解疏通诗义。可通过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教法设计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

  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用演示课件对板书形成补充,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内容。

  教时1课时

  一、诗情画意导入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看到她那忧伤哀怨的眼神,听到她那如怨如慕,声泪俱下的倾诉。接下来我们一起赏析《氓》

  (备课札记⊙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由《诗经》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按其手法可分为“赋”“比”“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歌解析: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3、朗读感受

  ①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诗文一遍。

  ②老师范背,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③学生齐读一遍。

  4、疏通诗义

  结合诗下注释,疏通诗义,注意诗中的通假字、生僻词的理解。

  (备课札记⊙积累并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紧密衔接起来,这也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教师综述诗文内容,便于学生从概观上把握作品,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四言诗的节奏多是“二二”拍。⊙充分利用注释,主动获取知识)

  三、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在较为扎实的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翻译。

  1、先给出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第一段的翻译(投影),

  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其余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诗,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句式可长可短,最好音韵和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选一段,老师留一段,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

  ⑵成果展示

  小组内传阅、讨论、评议、推选,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可先展示自己翻译的内容,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

  (备课札记⊙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动脑思,动口议、动手写,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惟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四、问题探究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章:许婚

  第二章:迎娶

  第三章:劝诫

  第四章:被弃

  第五章:反省

  第六章:决绝决裂

  很明显,本诗是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恋爱——婚后——决裂”这个条线索展开的。本文为一首叙事诗。

  2、叙事诗中人物为主体,本文有两位主人公——女子与氓。那本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3分钟

  展示成果。

  明确:通过对比塑造了女子与氓两个人物。

  女子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婚前痴情、专一,沉浸在爱情之中;婚后醒悟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婚后恋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出女主人公纯真、善良、清醒、刚强(板书)的性格特点。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至于暴矣”。

  女子和氓的性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本诗是通过何种艺术手法来抒情的?

  提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艺术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比兴的诗句,并体会其作用。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

  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来写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做贪食而快乐的小鸟。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一直昏醉不能自拔。藉此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②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也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喻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由浓到淡。

  ③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水再宽也有边岸,沼泽再大也有个边际,可是女子的受苦的生活却似乎没有尽头,这同时写出了女子要与这种悲苦生活决裂的决心。

  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3、这一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带给女性的巨大伤害。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得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五、拓展延伸。

  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男子负心说。

  ⑵年老色衰说。

  ⑶男权主义说。

  ⑷情感透支说。

  六、结语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沧海桑田,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三千年的悲恻动人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板书设计

  氓(弃妇诗)

  恋爱

  结婚甜蜜、幸福

  婚变怨恨、痛苦

  决裂清醒、坚强

  形象:勤劳、善良、痴情、温柔、坚强

《氓》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氓》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5、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咏柳》教学设计08-12

《观潮》教学设计08-11

劝学教学设计08-11

《猫》教学设计08-11

《掌声》教学设计08-11

《马诗》教学设计08-12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08-12

《找春天》教学设计08-12

《搭石》教学设计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