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3-13 14:48: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范文15篇

说课稿范文1

  我今天要说的是《体育与健康》(水平二)篮球运球和游戏障碍跑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说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指导思想、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说场地器材、教学过程等九个方面来说说这一 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内容:

  1、篮球运球

  2、游戏:障碍跑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小学体育课程中贯穿三个水平领域的教材内容,这个内容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占的比重比较大。篮球具有对抗性、集体性、综合性和游戏性的特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同时,篮球运动是在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项目,对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行为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在集体性的对抗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1、运动目标:通过结合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会篮球运球动作,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2、认知目标:通过篮球的学习,熟悉球性,掌握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运球手法

  3、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8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掌握行原地运球的动作方法。提高控制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提高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自信心。

  五、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球: 臂腕指用力,手腕随着屈伸的方法

  障碍跑:合理运用钻、跨、绕

  教学难点: 运球:手眼身三配合

  障碍跑:技巧与速度

  六、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激发兴趣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的导入阶段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nba、cba的 篮球明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明白成为篮球明星的'梦想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其次引入了篮球操的练习,引导学生去感受篮球给他们带来的欢乐,通过篮球操来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与众不同。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

  2、探究学习法: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在本次课中我采用了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比练习法: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个人掌握的技术情况也不同,所以通过不同水平学生的展示、对比,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技术,掌握技术。

  4、游戏竞赛法:游戏比赛是体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说学法

  1、体验学习法:亲身体验是掌握技术的最好途径,通过自己的练习能使我们更好的掌握技术。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设疑来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更好掌握技术,解决技术难点。

  2、小组合作法: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意识比较强,集体的观念则比较薄弱,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本次课中通过小组合作来了解集体的作用,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品尝成功的快乐。

  3、创新展示法:小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有时候能想到我们成人想不到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来加深对技术的了解,并在了解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能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评价应用法: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评价不只是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了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这个评价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对技能动作的掌握,并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评价能力。于是,在课的高潮部分我利用"拍球比多"的游戏,使学生将运球技术充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拍球技术的掌握。

  七、说场地器材:

  篮球场、半径5—10米的圆、小篮球人手一个、

  跨栏架4个、呼拉圈8个、小垫子8个

  八、说教学程序

  环节一:游戏开课 激发兴趣

  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安排见习生,接着在音乐《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学生在教师带领慢跑成圆形,教师在中心,学生队列为圆形站队。做准备活动以游戏(代换口令)代替以跑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环节二:自由玩球,活跃热身

  音乐节奏随教师一起做篮球韵律操。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耍球,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就并加以引导,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环节三: 师生互动阶段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进行创新。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设疑导入:这个环节我通过设疑:"如何才能将篮球拍得又多又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练习创新:在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师生间互动学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大胆创新,发现更多的练习方法。

  3)、展示评价:由于学生的表现欲强,在尝试练习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的成果,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的展示技术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更积极的进行练习。

  4)、教师巡回辅导,并请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容易犯的错误,解决问题。

  环节四:游戏应用阶段

  竞赛性的游戏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和愉快的心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这个阶段我主要安排了"过规定障碍物(钻栏架、拍球、跨呼拉圈、绕转折点)和过自设障碍物"两个环节。通过这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现出合作性学习的趋势。

  环节五:总结放松阶段

  这一部分是人体活动由动态恢复到静态的环节,所以我安排了放松和课堂总结两个内容。通过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放松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放松心情。,并对所学的技术做一个总结,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锻炼、应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说课稿范文2

  一、说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新课程的总体课程目标:

  高中阶段的核心任务:让学生经历5组10个动词的语文学习活动,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目标:

  1.培养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总体要求】

  2.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基本能力】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鉴赏要求】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鉴赏方法】

  5.尝试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创作实践活动】

  二、说教材

  新课标实验版语文教材总体包括三大类:

  一、必修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二、选修教材一(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三、选修教材二(校本选修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安排:本单元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两个部分,每部分各三个单元: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体例,每一单元由四部分构成:

  1.赏析指导:提出的鉴赏角度,介绍相关的鉴赏知识

  2.赏析示例:每个单元各举一篇诗歌或散文为例,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学生参考鉴赏。

  3.自主赏析:主体部分,提供的阅读鉴赏的作品。

  附1.“探究·讨论”:指点方法,提示要点。

  附2. “相关链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4.推荐作品:课外拓展,验证课内所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本单元构成: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三、说考点

  20xx年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对诗歌部分做了如下规定:

  (一)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

  四、说考题:

  陕西省新课改三年来高考古诗文阅读试题分析

  止了押题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放弃侥幸心理,而应侧重于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有,高中初中学段均有涉及,而且所有篇目均为《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的64篇。

  五、说建议

  (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教学建议

  积累·整合:抄写背诵、归类整理、尝试创作。

  感受·鉴赏:诵读吟咏、联想想象、圈点批划,调动既有积累,特别是个体经验。

  思考·领悟:查考资料,利用知识,比较归纳,评析,讨论,利用书本知识、教师、同学经验。

  应用·拓展:写鉴赏随笔,质疑探幽,扬个人所长。

  发现·创新:再读再思,举一反三,扩展视域,巩固提高

  (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教学建议

  1.树立单元意识,以整个单元作为教学任务。

  2.上挂下联,处理好本单元与必修部分、本单元和高考的联系。

  3.深入研究学情,正确处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根据学情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

  4.教学中,应以教会方法为中心,选取重点篇目做好示范教学,敢于大胆取舍。

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春联》是一篇介绍春联的小品文。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中心突出,通俗活泼,短小精焊,语言生动优美,是引导学生赏读春联,感受春联丰富多彩、情致优美,讲究对仗、用词精当和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好文本,从而使学生熏陶、感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这篇教材的及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背诵文中的五副春联,知道大概意思。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通过朗读感受春联的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创设情境,在良好情境中学习课文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伊始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兴奋起来,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作好准备。再让学生融入浓浓的文化气息中,在这样的情境中赏读课文,品味春联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感受汉民族语言文字魅力,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2、赏读感悟,在阅读感悟中欣赏春联

  对春联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之美的欣赏以及对春联对仗之美、声律之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学生对春联阅读、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在学生找到课文中的春联后就尽情地诵读这些透着美的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借助绚丽的图片,将春联描写的美妙意境描述出来,这是以读促悟。再引导学生带着理解读好这些对联,这是以悟促读。在读中领略春联所表现的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在美美的朗读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春联讲究对仗及具有声律美的特点,这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可。语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积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美语言文字的机会。

  3、自主探究,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教学中,我采用边学习边练习的方法,以巩固今天的所得,让学生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春联内容丰富,对仗工整,读起来抑扬顿挫的特点,并掌握了使用文字的一些技巧。在练习中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些自我表现和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平等、自主探究中自己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求得发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更好,更能激发他们课后再学习。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对,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这篇课文,学生运用以下学法:

  1、朗读感知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春联讲究,讲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运用诵读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2、积累内化法。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值得学生去传承与发扬,因此运用积累内化法也是学习春联很好的方法。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文,在教学时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设想情境,在读中揣摩情感,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课堂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要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自主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精心设计了两个自学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巧妙的引导学生做到自由阅读、自己感悟、互相交流、不断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打算分以下五个模块来进行: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出示目标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都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哪些知识?

  (板书:作用 种类 特点 )

  看来,春联的学问还真不少呀!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呀!

  三)、精读感悟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一。

  自学提示一

  1、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根据提示思考并完成了练习。

  (1)、春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课文,我会连线。

  描绘美丽的春光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2)汇报交流。(板书:增添气氛 丰富多彩)

  (3)出示比喻句: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了?这样写突出了春联的什么特点?理解比喻句的作用)

  教师小结:我们浏览着这些春联,多么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你能选择其中的一朵解读一下吗?说说春联的大意。

  (4)春联的种类这么多,你能分清楚吗?

  (5)完成当堂训练一,交流。

  当堂训练一:春联种类,我分得清。

  选择填空:

  A、描绘美丽的春光 B、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C、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D、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祝愿

  1、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

  2、寒尽桃花嫩,春归柳叶新。 ( )

  3、万事如意满门顺,四季平安全家福。( )

  4、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春。( )

  (6)过渡:诵读着这些春联,我们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2、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自学提示二

  1、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对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课文中一幅春联,照样子完成表格。

  春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春上下联都是7字绿柳___红花 舒眉___开口

  辞___贺 旧岁___新年

  上下联都是( )字(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3)总结板书。(板书:讲究对仗)

  (4)完成当堂训练二,交流。

  当堂训练二:理解对仗,我会连线。

  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春草满庭吐秀 雨润万朵花

  山美人美风光美 同心同德干四化

  风拂千条柳 百花遍地飘香

  3、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春联的第二个特点: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抑扬顿挫”的意思。(板书: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3)我们把春联的这种美称之为“声律美”。

  (4)再读书中的春联,读出其声律美。

  (5)背诵春联。

  4、学习第4自然段,师读课文。

  (1)理解“开卷有益”的意思。

  (2)同学们,开卷有益,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赶紧交流一下我们事先准备的春联吧,每一小组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副,待会读给大家听。

  (3)学生交流。

  (4)汇报。

  四)、总结

  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让我们对春联有了许多了解。同学们,明年春节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忘了注意一下周围的春联,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哟!

  五)、作业:以“春联”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初步构思,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我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定教,不断调整预设,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立

  《我的母亲》是苏教版第三单元“至爱亲情”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邹韬奋以其质朴的文笔,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有必要让学生体会浓浓亲情,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课程标准》总目标里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学习作者通过截取母亲生活中最典型经历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品析细腻而饱含感情的语言中蕴含的真挚、深沉的母爱

  (2)过程与方法: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启发诱导。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我之所以把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生活好了,学生从小处在爱的包围中,对亲情已经熟视无睹,特别是对母亲那特别的爱有时还会产生腻烦心理。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能理解、体贴父母的良苦用心,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学会爱,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难点是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典型材料,典型细节可以更全面的展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更鲜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写好人物的文章,所以学习本文的写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本文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要求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在这一阶段的写作要求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和主问题的设计,简化教学头绪,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讨论探究,自由表达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在学习方式上,主要通过学生预习、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实践“情景导入——诱思探究——拓展延伸——归纳梳理——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单元同学们已体会到了朱自清《背影》里深沉的父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母爱,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所以我打算通过“读——品——悟—写”这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读”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概括母亲形象。

  2、“品” 让学生品味文中让自己最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

  3、“悟” 学生通过感悟母亲形象,再次感受自己所感受到的伟大的爱,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写” 首先是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然后让学生整合所学过的写作知识,练习写作《我的母亲》。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地领会文章的主旨。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语文。” 在初中阶段阅读要求是“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课文内容,采用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朗读法”和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合作研讨法”。

  1、朗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鉴赏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感情地、十分投入的朗读,既能唤起表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又能训练思维。《我的母亲》平淡朴实、亲切自然、感情真挚,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感受其间的情深意切,受到精神的愉悦与感染。

  2、合作研讨法: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后,再联系自身实际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主旨——真挚深沉的母爱,然后再通过对文章写作特点的探究,最后整合学过的写作知识写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她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享受过无私的母爱,说她陌生是因为许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过认真的咀嚼与反思。因此用富有感情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参与和升华。

  (一)情景导入:

  请大家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和冰心的现代诗《母亲》。这两首诗的主题都是歌颂母爱的,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是多么温馨和伟大。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来感受一下温馨的母爱。

  (二)诱思探究:

  整体感知:走近母亲

  1、检查预习:

  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快速识记

  2、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回忆了母亲哪几件事?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因此在预习中要求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字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说普通话”“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让学生带着“本文回忆了母亲哪几件事?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的主问题朗读文本,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这种原生态的问题不会破坏学生阅读的独立性。相反它有利于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感体验,并为课堂的自然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读赏析:认识母亲

  语文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要求“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品味文中细腻而饱含感情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接受母爱,感受母爱,感激母爱,怀念母爱的感情变化,从而使学生情感上理解母亲,感激母亲,报答母亲。实现《语文课程标准》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总目标。

  问题: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那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可补充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体会

  1、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者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2、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俩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这个细节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同时也表现对孩子的教育注重“以情感人”,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3、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的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4、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很感人,作者油然而生“歉疚”和“不安”之情

  (三)拓展延伸:诉说母亲

  1、请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感受到母爱的典型事例。

  2、在父母心中,我们是父母的心头肉,在我们的心中父母是我们的什么?请你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虽然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伟大的母爱,但是有些学生却未必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与疼爱,未必能理解母亲的苦心,因此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所享受到的至爱亲情,懂得去珍惜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设置了这一环节,让学生从自身的感受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亲情,理解亲情。

  (四)归纳梳理:描绘母亲

  文章通过四个片段,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谈谈你的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一环节是对本文写作特点进行探究,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写作特点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的技巧。

  (五)亲情作业:善待母亲

  是啊,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平时,我们都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无怨无悔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现在该轮到我们为父母做点事了

  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替他们做饭,帮他们收庄稼,为他们洗洗衣服洗洗头……看看他们是什么反应,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这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至爱亲情,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但能让学生深切的感悟到母爱的伟大,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去抒写,去讴歌那无私的、伟大的母爱!只有将学生的意识化为行动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六、教学板书的说明

  我的母亲

  邹韬奋

  性格特点:慈爱、善良、勤劳能干 任劳任怨

  刻画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板书的设计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

  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善待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当我们的母亲变得老态龙钟的时候,当母亲满嘴唠叨甚至卧床不起的时候,朋友,都请你倍加善待自己的母亲,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 亲!

  最后让学生欣赏 歌曲《最美的女人是妈妈》,使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再次体会无私而伟大的母爱,结束全文的教学。

说课稿范文5

  《麦哨》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麦哨》一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以读求悟。

  (2)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4、课文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最美的乡村的图片,播放歌曲《美丽的田野》等,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

  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用生本自读自悟、生生互读互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本课是略读课文,基于有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只安排了一课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下面我从“读、听、赏、抒”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其中读是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读中听田园欢歌,在读中赏田园画意,在读中抒田园诗情,在读中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一)听田园欢歌

  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然走进语文材料,融入语文材料的情境之中。

  1、欣赏课件《美丽乡村》图片。

  2、谈话导入课题:欣赏着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3、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4、说一说:交流,读通相关段落,注意读准多音字“和”、“应”、“间”。

  5、“吹一吹”: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小组互相合作模仿麦哨声。(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6、品一品。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欢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7、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8、想一想: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课文也变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欢歌。)

  (二)赏田园画意

  我们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教育。

  1、质疑: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人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是什么句式?你联想到些什么?(随机板书)

  景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物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如果说草地简直是天然的运动场,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联想: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指名回答。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指名读)

  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嬉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1、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快乐?2、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小组交流,汇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4、小结。

  (三)抒田园诗情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

  1、积累语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抒诗情画意: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

  (1)交流收集的有关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和文章,图片。

  (2)请小组中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乡村印象。

  3、拓展延伸:搜索“最美的乡村”资料。

说课稿范文6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xx》的第课时。下头,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应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xx》是省编年级语文第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它是作家的一篇什么文章。根据该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2)本事目标

  3)德育目标

  3、教材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景,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本事。”我根据本课目标和资料,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终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 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经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贴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进取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本事。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资料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资料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经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xx的《xx》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教学要点: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及自我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我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或练习册,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针对课文标题讨论,理解中心意思,进行最终的。

  5、布置作业:依据课文练习或练习册来确定2—3点。

说课稿范文7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谈谈我队这节课的理解:

  一, 教材分析: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材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是学习大气压强,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是贯穿全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的重点。

  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压强的概念。

  (2)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4) 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法。

  (2)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下基础。

  (3)经历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法分析:

  (1) 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 实验中总结规律,并自己设计实验规律,总结结论。

  (2) 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分析:

  (1)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法。

  (2) 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培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在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叫个不停,在茫茫的沙漠中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驮着沉重的货物稳健地在松软的沙子上行走,同学们:“你们知道蝉是怎样从树上吸取汁液的吗?在松软沙子上的骆驼又是如何行走自如的呢?”

  蝉在吸吮树汁,口器捕到树皮上时,对树皮一定有压力,骆驼站在地面上,它的脚一定对地面也有压力,那么蝉的口器能刺入树皮,对树皮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骆驼的脚又会对沙地造成什么影响呢?(洞,脚印)都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导学

  1.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 提出问题

  压强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上面问题的答案,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 设计实验

  用海绵。小桌子。钩码等实验器材做P77 14.1-3实验

  (4) 进行实验

  A. 让受力面积保持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B. 让压力的大小保持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海绵凹陷的深浅

  (5) 讨论与分析

  让学生讨论3到5分钟,并分析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 讨论和论证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圆珠笔或铅笔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结论。

  2, 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如果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该怎样比较的呢?

  我们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压强

  (1)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 公式:P=F/S

  (3)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时N,面积的单位时M2 ,压强的单位时N/M2,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1N/M2

  3, 课堂训练

  用投影显示P77例题,分析理顺解题思路,让学生演板,书对桌面的压强,并仔细讲解。

  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那么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3到5分钟,然后总结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 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举例: (1)书包带为什么做的很宽?

  (2)坐在沙发上为什么比坐在板凳上舒服?

  让学生回答P78想想议议。

  (三)课堂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用幻灯展示6道题,从而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

  (五)布置作业:(1)P79 4 (2) 动手做P79 5

  五,板书设计

  压强

  1, 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

  2,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帕――Pa

  1Pa=1N/M2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 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归纳出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强的定义,以及公式和单位,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说课稿范文8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法学法:

  教法: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法:在这节课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法,抓住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等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设计流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五、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说课稿范文9

  一、说教材分析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六、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a.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b.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c.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d.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e.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出示上节课词语:长廊横槛神清气爽耸立建筑金碧辉煌葱郁掩映气魄雄伟堤岸雕刻姿态不一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浏览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游赏昆明湖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跳出来,让学生自己喜欢去哪儿就游赏去哪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岛以及十七孔桥的美和它们的特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游览”,边品读课文,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习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浏览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寻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以上教学设计只是我教学的预设方案。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案,因为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更精彩,更能反映师生情感的交流,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收获,能和学生精神同构共生,共同成长,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范文10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本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紫藤罗瀑布》就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它是以生动而细腻的笔触,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色、形、态多方面描写一树盛开的紫藤罗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人感受到它的繁茂与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及可操作性,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并能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说重难点

  根据学情及本课的内容,我把重点放在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难点放在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五、说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 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六、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大屏幕出示牡丹、荷花、腊梅、紫藤萝花的滚动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让学生速读全文,然后将自己预习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勾画圈点出来,共同来解决。解决的方式是查字典和根据语境推断。在正音之后对字词读一遍。对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说话。(重视语言积累,另一就是在理解和运用中积累,而不是死记硬背。)

  2、作者简介

  学生自主地介绍在课余时间搜集作者及课文的相关资料。所花的时间不要过长,指导学生介绍有价值的、与本课有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根据校情,学生能在阅览室、电子图书馆查阅资料而设立的环节。)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如下问题。(配乐范读时,用大屏幕出示如下问题)

  a、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补充。

  老师进行简单的归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并板书: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3、抽取两位同学朗读自选片断,老师作简要评价。

  (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研读与赏析

  1、自主探究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味。)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老师提示:需结合作者的简介来感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漂亮地作答,要求他们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2、互动平台

说课稿范文11

  【说教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中第一课时的内容,“地形多样”和后面的“气象万千”、众多河湖一起构成了自然环境的要素,也为“风光迥异”的学习打下基础。

  【说教法】

  本课学习采用活动法、讲授法、图示法等。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类型和特征以及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2.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阅读地形示意图的能力。

  (2)学会看地形图,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主要地形,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有关我国地形、地势的知识,初步感知祖国的基本情况,激发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说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五种不同类型的`地形特征

  2. 教学难点: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

  【说学法】

  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特点,为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而进行的指导,有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等方法。

  【说课时】

  1课时

  【说课前准备】

  世界地形图、亚洲地形图

  【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自然环境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是我们生活的舞台,那提及自然环境,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提示:天气、河流、植被、动物、山地、沙漠……

  →提到山地,我们地球上的地形只有山地吗?

  (穿插解释:地形指的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可以根据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坡度的陡缓来划分地形种类。通俗的讲就是“土地的形状”。)

  →不是,世界地形多样(导出课题)

  ●师生互动,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1. ppt展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世界各地形有初步、系统的认识。并根据图片结合地形名称作适当的讲解,加深学生印象。

  2. 【议一议】观察图片后,阅读教材p25,四人一组完成下列表格:

  地形

  海拔高度

  主要特征

  山地

  平原

  高原

  盆地

  丘陵

  在3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开始关注书本,积极参与课堂。

  3. 【画一画】

  在填写表格的基础上,请每个学生根据地形特征画出地形的剖面图。并邀请五个同学上台来画。画好请全班同学来点评。画的好的同学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一画的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员参与,并更好的掌握五种地形的特征。

  山地 平原 高原

  盆地 丘陵

  4. 【找一找】请学生找出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发现类似地形的不同来加深对地形的理解。

  5. 【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地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以下地形单元,并说出所属大洲

  A、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脉,亚洲);

  B、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南美洲);

  C、乌拉尔山脉————(亚、欧两洲分界线);

  D、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亚洲);

  E、巴西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南美洲);

  F、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南美洲);

  G、阿尔卑斯山脉————(欧洲最大、最雄伟的山脉);

  H、落基山脉————(北美洲最雄伟的山脉)。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地形分布的大概了解。

  6. 【练一练】找出亚洲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说说亚洲的地形特点。

  A、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B、亚洲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有哪些?

  C、请概括亚洲的地形特点。

  设计意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让学生离目标问题越来越近,轻松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的基本地形类型,他们是复杂多样的,亚洲地形特点显著,正是如此,它造就了亚洲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不同特色。

  板书设计

  地形多样

  二、 地形类型

  6. 山地

  7. 平原

  8. 高原

  9. 丘陵

  10.盆地

  二、亚洲地形特点

说课稿范文12

  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重点指导“刁”“岂”“驮”的写法,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读准“薅草”、“择菜”、“撩起”等难读的词句。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刁难”“耍赖”“广结善缘”等词语的独特的感情色彩,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领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原因。(重点)

  (4)抓住姥姥剪纸的场景,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与姥姥之间的.深深亲情。(重点)

  (5)体会姥姥借助“老牛和小兔子”等剪纸表达的对我的浓浓思念之情,体会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和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六模块十环节的教学策略:

  (一)预习导学模块

  检查预习:

  词语:读准:啧啧赞叹 刁难(理解词原义) 撩起 择菜 薅草 数九隆冬

  理解一些生活化口语化的词语:撩起 择菜 薅草 数九隆冬 三伏盛夏等

  生字: 重点指导刁、岂的写法 驮的意思和写法 把爽写准确美观

  (二)创境导入,激情诱趣模块

  从题目入手:出示几幅精美的剪纸欣赏,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介绍这一民间工艺品,(比如剪纸是做什么的?剪纸通常都描绘什么场景?),之后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何以“姥姥的剪纸”为题?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意图:直观感受剪纸,带着问题走入课文,激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探究兴趣。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模块

  1首先自由朗读课文,为了了解剪纸的独特之处,我们先要看看姥姥都剪了些什么?

  喜鹊登枝 老牛驮小兔 老牛小兔啃青草 老牛望小兔(板书……)

  2初读课文,说说姥姥的这些剪纸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精美 神奇 技艺高超)

  意图:文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所以由剪纸入手,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姥姥剪纸的魅力。

  (四)细读批注,问题质疑模块

  1、为了表现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课文具体描述了几个场景?

  村里人求姥姥剪纸 我刁难姥姥 姥姥为我剪老牛和兔子

  2、细读这些场景课文,思考:为何村里的人和我都特别喜欢姥姥的剪纸?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独特之处?

  方法:关注细节,体悟语言,读读划划写写谈谈,边读边划边思考,在旁边写写阅读批注。

  (五)合作探究,释疑品读模块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成果(读句子——品词句——有感情朗读)——总结扣题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技艺高超、勤劳善良

  (1)村民求剪纸:

  技艺高超:翻来折去 无所不能 村民的啧啧赞叹 “神”了!

  勤劳善良: 左邻右舍,都贴着 动作语言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广结善缘” (板书)

  (2)为什么姥姥技艺高超?

  我刁难姥姥的小插曲:

  技艺高超:理解“刁难”“耍赖”在文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我故意刁难,可为何姥姥的技巧令我心服口服?

  为何姥姥的技艺这么高超?关键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①理解“熟能生巧”。 ②姥姥是怎么做到这“熟能生巧”的呢?

  学生会找到第六自然段“数九寒冬剪……姥姥的手成了她的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谈理解:你有联系某种技巧的经验么?你是怎么练习的?姥姥都什么时候练习?

  正是得益于姥姥坚持不懈地练习,才使得姥姥的剪纸技艺如此之“神”,在乡亲们中深入人心,分角色朗读祖孙俩对话

说课稿范文13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的时候,忽然从雨后土地上长出的小草身上得到启示,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其中,根据第二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教学重点。“金子”的本意是指物质层面的“贵重金属”,而在课文中,“金子”是指诚实、勤劳的高尚品质。本文用“金子”做题目,同时又以“金子”为线索,贯穿全文,因此,理解“金子”的含义,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指导两个字“甘”(独体字,注意笔顺)“钱”(左右结构,形声字);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能基本说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向彼得弗雷特学习,培养自己靠诚实、勤劳获得成功的高尚品质。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导入课题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金子吗?说说你对金子的理解?”于是,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发言,说出各自对金子的理解与认识。为了让学生能积累更多的课外词,我特意补充了一些带有“金”字的成语和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做到心中有个数。正当学生说得开心,起劲时。我马上通过一段导入,让学生把金子与课本贯穿起来,让他们很感兴趣地去读课文,并在同时明确了,本节课我们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文中的主人公——彼得.弗雷特是怎样实现他的`这个梦想的?”然后,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中抓住重点的句子和词语,理解和体悟的主题。具体指导如下:

  学生在自读第一、二两句的基础上,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话时,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

  在交流第四句话时,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田地里是怎样美的景象,通过语言描述,从如何不怕辛苦平整土地,如何精心选择花苗,如何日夜照顾鲜花,如何四处奔波销售鲜花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彼得所付出的辛劳,这是故事情节转折的关键段落,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再同桌或小组练习,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组织学习活动,为揭示“真金”的含义打下基础。

  学习第五句,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最后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只要勤劳耕耘,任何土地都会奉献出你需要的“财富”。抓住“不无骄傲”、“唯一”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练习个性化朗读。

  最后,我在总结全文之后,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梦想,作为对全文的渗透。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随时注意课堂的生成,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获得信息,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链接生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说课稿范文1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小说,是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节的片段。课文通过对葛朗台这个极端贪婪、极端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原始积累期间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其中主要写了四个故事:一是抢夺梳妆匣,二是骗取继承权,三是看守密室,四是临终嘱咐。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巴尔扎克小常识;

  ⑵能力目标:a.了解本文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生动的动作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b.理解葛朗台这个人物性格的社会意义。

  ⑶德育目标:认识守财奴那种对金钱的痴迷所导致的人性的丧失;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守财奴丑恶的本质和卑鄙的灵魂,难点是由葛朗台的`吝啬、守财而导向人性的扭曲这一深刻的主题上来。

  三、教学思考

  1、课文中,葛朗台的表现是多变的,但一切为了金钱的本质却始终如一,多变的表现围绕着不变的本质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变认识其不变,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中自然归纳。

  3、教学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

  1、激趣法:为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相关情节和故事梗概,如葛朗台的发家史,欧也妮和查理的爱情。

  2、情景设置法:通过学生表演及播放剧情录像,再现小说的情景,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感知。

  3、讨论法:根据小说的主题,联系现实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学法:

  情景体验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参与剧情表演,共同讨论等体验小说的情景,品味小说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六、教学程序

  1、以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中国吝啬鬼形象——《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说起,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2、速读课文,梳理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复述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3、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传神的动作描写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巴尔扎克对人物的语言描写高度个性化,使人物的语言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为此,首先让学生找出对葛朗台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葛朗台与女儿及太太的对话,并指出,这些语言充分显示了一个金钱占有狂和守财奴的性格特点。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有关葛朗台的动作描写,并让学生表演,体会这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然后点明葛朗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在分析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传神的动作描写之后,通过播放课文的录像,让葛朗台这一人物更加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其性格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有人说,葛朗台为了金钱,逼死了妻子,葬送了女儿的一生,是可恶的;也有人说,葛朗台一辈子做了金钱的奴隶,是可悲的。那么,葛朗台为什么这么做呢?请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是本文的难点,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评价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并通过作品启示他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需要有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千万不可沦为金钱的奴隶。

  4、小结

  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守财奴形象之一,他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对黄金的占有欲贯穿于他的全部思维活动和行动之中,对金钱的追逐、聚敛、守财完全支配了他的心灵。

  七、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为此,我把文章的情节按顺序排列,最后综合概括人物的性格,这样葛朗台这一典型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抢夺梳妆匣——惜金如命 专横

  诱骗继承权——狡猾欺诈 吝啬

  看守密室——贪婪执著 贪婪

  临终嘱咐——至死不变 虚伪

  八、布置作业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教学重点: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在你身边有没有类似葛朗台这样的人,如果有,请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说课稿范文1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在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1、提问法提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

  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搞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宏观勾勒: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层次

  春草图钻鲜嫩

  春花图繁茂艳丽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和煦轻盈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细密平和植物—人

  迎春图赶趟儿

  赞春新、美、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蝉》说课稿12-11

颐和园说课稿12-13

古诗的说课稿11-10

《dtnl》说课稿11-11

白鹅说课稿11-11

中职说课稿11-12

散步说课稿08-15

《散步》说课稿11-14

个人说课稿11-15

说课稿范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