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件

时间:2023-03-02 18:10:00 课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课件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课件,课件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难点、要有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对象要有针对性。那么你有了解过课件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课件

小学科学课件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科学课程》指出,教学应“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使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评价中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理论依据:维果斯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脚手架”,通过“脚手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本课就以儿童原始概念为出发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学生攀爬的脚手架,最终引导学生建构“水”的科学概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即“哪一杯液体是水?”这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对不同液体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从而解决问题。

  2、学生情况:

  本届三年级学生虽然初次接触科学课,但理解、接受能力比较强,对水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科学的实验方法还不熟悉。他们的注意力比较易集中,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提问敢于发言。他们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但必须以直观的有结构的材料作为依托,才能从对事物现象和外貌的描述抽象出其本质特征。

  三、在教学前,我还对学生进行了前测问卷:

  (1)前测问题:“请你描述一下水的特征。”“请你说说水的用途。”

  (2)从结果来看,我发现所有的学生能够说出水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有的学生还会提到水可以流动,没有学生能说出水没有固定形状,没有学生提到水的气味。由此可见,学生对水的性质认识是不完善的,需要在本课中要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帮助学生完善和补充各种认识。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基于日常使用水的用途而言,没有意识联系水的性质,这也是本课需要引导学生的重点问题。

  四、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不同液体的过程中,发展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认识水的性质。

  2、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学会使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和记录水的性状,并能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初步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逐步形成关注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自然界里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鼻闻、舌尝来对各种液体进行比较,判断出各种液体的性质。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分析,我选择了如下教学方式和手段,从生活实际问题入手“哪一杯是水?”,学生通过解剖、观察与归纳的方法探究水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观察实验分析,从而完善原有认识。

  五、教学流程分析

  发现探究

  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主动学习观察实验

  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从知识点的角度考虑并没有太多的难点,但是作为学生接触科学实验的起始课,却非常重要。科学中的“观察”并不仅仅是只用眼睛看,还要用到人体的一切感官,

  预测1:学生不清楚是否可以用鼻闻的方法分辨白糖水和盐水。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白糖水和盐水是否有特殊的味道,通过鼻闻的方法能否确保选择的万无一失。

  预测2:能够运用鼻闻和舌尝的方法分辨出各种液体,并了解各大感官的作用。

  提问:我们能不能运用刚才鉴别各种液体的方法来设计实验,得出水的特性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初步的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交流评价分享成功

  教师强调小组分工合作,合理安排时间和实验顺序,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体验一次实验过程。

  发给每一组一杯水和筷子学生开始实验

  组内同学互相纠正错误实验方法。

  学生汇报,水的特性

  眼睛看—颜色——无色透明

  鼻子闻—气味——无气味

  嘴尝—味道——无味道

  教师进一步引导,引出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最终喝到水是运用了水的哪种性质?

  引导学生说出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教师引导,水没有固定形状所以可以做出倾倒的动作,所以水是可以流动的。

  学以致用课后延伸

  谈话:水的这些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

  提问:我们学过的空气的特性与水是否有重合?

  你们回忆一下空气的特性是什么?

  (课件出示图片:维恩图展示水与空气的共同点)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水的特性。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更多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

  [意图:促使学生认识水更多的用途,拓展学生视野]

  1。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从解决生活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即“谁能分辨这些液体”这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不同液体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掌握鼻闻和舌尝的试验方法,并确定各液体的不同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各种能力、习惯还没有形成,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教师通过提示学生要注意分工合作,合理安排顺序不断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他们能够说出实验方法,并有序的进行试验,使每个学生得到实验的乐趣,达到实验的目的。

  一、艺术实践

  1、布置作业:

  (1)利用彩纸、废弃材料(包装盒、纸盘、光盘、日历数字等)制作一个外形新颖、表盘精美、颜色漂亮的小钟表。

  (2)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以及不乱扔垃圾。

  2、巡视指导:

  (1)询问了解学生构思,提出建议或适当演示,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材料。

  (2)及时将学生作业中好的构思和表现在班享。

  (3)关注后进生,必要时协助制作。

  二、展示作业

  选5—6幅设计较好的作业投影展示。

  三、评价作业

  自评:介绍设计意图,自评优点与不足,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的内容。

  生评:举手评选自己喜欢的小钟表投票,评出“最具人气奖”。

  师评:对整体学习态度、作业表现进行评价;点名表扬审美与实用结合较好的作业,和本节课进步明显的同学

  四、拓展延伸

  1、将自己的设计介绍给家长,征求家长意见。

  2、用花草构建的园林大钟使城市更美丽,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设计出个好的作品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五、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特点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教学中力图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听、看、说、做多种感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想象、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表现,发展个性。

  六、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课件2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3.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4.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性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

  水槽、透明的杯子、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 、注射器纸、细木棍一根等

  四 、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现在,我们一起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动物植物都需要。”——(教师出示迷面,生猜。(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2. 学生回答。

  3. 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学生提问。

  5.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要占据空间。同时,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底部,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槽中,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

  究竟结果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教师演示纸团不会湿实验)待同学们看到纸团未湿后,再演示纸团被浸湿实验,请生说说两种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大胆猜测。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上面的两个实验,说明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2.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

  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 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具有流动性

  1. 你能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2. 让生吹大气球,对着自己的脸放出气球里的空气,你有什么感觉?

  3 学生回答,

  4.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5. 学生回答

  6. 小结:用皮肤感觉空气的存在,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三、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的水吗?水有什么性质?

  (2)水和空气比较,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3)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水难以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3)完成书上的表格

  四、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 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动手做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 师演示喷气气球实验,生记录、观察,得出结论: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关。充气量越多,气球跑的就越远。

  5.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验证压缩空气有弹性。

  6. 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7. 师小结: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五、课后拓展:自制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板书设计

  会流动

  空气是性质 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小学科学课件3

  第一课时:描述物品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

  述物体的特征。

  (2)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3)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教学难点: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看了许多书,了解了很多知识,今天老师想考考大有信心吗?(课件出示谜语并演示)

  谜语一: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

  不见了。

  (香皂)

  师:你猜得真准!你能否告诉我你怎样猜到的?归纳:抓

  住了香皂的颜色、遇水起泡泡的化学反应等来猜的,颜色、化学反应等就是香皂主要特征

  谜语二: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

  (雨伞)

  师:你真是一个猜谜语大师!你是如何想到的?归纳:抓住了伞的材料、用途等主要特征来猜的。下面,我再出一个看谁能最快猜出?并说说你猜谜的方法。

  谜语三: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西瓜)

  二、展示交流

  活动一:师:下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件"宝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谁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将它们描述出来?(师展示玩具熊猫、储钱罐)

  (1)老师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看——形状、颜色;

  摸——质地、材料;

  听——声音;

  闻——气味。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

  活动二:杯子是用什么做的

  (1)课件出示不同材料制成的杯子。

  (2)小组交流这些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3)你还见过其他材料做成的杯子吗?

  (4)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填写教材22页表格。

  三、拓展活动

  小组相互交流从家中带回来的自己喜爱的.物品1--2件,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平时我们观察物体要善于抓住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用途、沉浮等主要特征,我们向别人介绍物体的时候,也要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这些特征。

  第二课时:猜材料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

  物体的特征。

  (2)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3)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教学难点: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弄清材料

  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描述,看来大家已基本掌握了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许多同学在描述中介绍了物体的材料或者质地。的确,物体是由材料构成的,大家知道有哪些材料吗?

  (让学生自由说)

  2、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适时归纳:物体都是由材料组成的。橡胶、塑料、陶瓷、玻璃、钢铁、化学纤维、动物毛皮等都是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农业生产用品的常用材料。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知道下列常用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请同学们将对应的关系用线条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连线内容,左边出示小图片,右边出示材料)并请同学们操作电脑连线。

  气球 钢铁

  皮鞋 塑料

  汽车轮胎 动物毛皮

  酒杯 橡胶

  铁轨 玻璃

  活动二:

  看来这个问题是简单了点儿,许多同学很快就能将线连好,这也说明了平时我们爱观察。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杯子,看看它们

小学科学课件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小学科学课件5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简述虎克故事。(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玩出了名堂)

  师:虎克的这种执着、创新、求实、求真的态度就是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他发现的“小居民”叫做细菌,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大小、形状、繁殖方式是怎样的?同学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病毒》。

  二、阅读资料,认识细菌

  1.检查资料,准备阅读。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前作业,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同学们都搜集到了吗?今天的课堂就同学们展示的平台,请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资料放在一起。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获取关于细菌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从资料中找出有关“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生活”、“细菌的繁殖”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讲述要求。

  (1)筛选 从资料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章节和篇目;

  (2)浏览 快速的浏览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

  (3)勾画 勾画出段落中与问题有关的中心词句;

  (4)解释 用勾画的中心词句,试着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能解释就返回到开始,重新筛选资料。

  (5)整理 将阅读到的有关词句、数据、图片等进行分类记录在卡片上;

  (6)交流 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比一比,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最多,最准确。

  3.分组阅读,整理资料。

  4.分析综合,形成知识。

  (1)汇报交流,初步认识。

  1)细菌的大小。

  2)细菌的形态。

  3)细菌的生活。

  4)细菌的繁殖。

  采用一名学生汇报完毕,其他学生补充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板书。

  (2)播放课件,加深认识。

  师:细菌到底有多小?细菌的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模样?细菌如何生活?细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请带着问题观看课件。

  指导学生阅读课件内容,加深对细菌的特点的认识。

  1)细菌的大小——用头发丝与细菌进行比较。

  2)细菌的形态——各种菌图及细菌的鞭毛。

  3)细菌的生活——衣食住行四方面。

  4)细菌的繁殖——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并想象出细菌繁殖之快。

  (3)抽象概括,形成知识。

  学生说说自己对细菌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具体说一说。

  小结:通过大家汇报的这些信息,我们知道了细菌极其微小,有三种形态,这是细菌的`外形特点;细菌需要衣食住行,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极快,这是细菌的生命特点。

  三、分析比较,认识病毒

  师:常常与细菌结伴的是病毒,它和细菌有什么区别呢?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看完以后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的区别。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四、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细菌与动植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和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也是生物界的成员,属于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件内容,说一说细菌病毒与人有怎样的关系。

  1.细菌和病毒对人、动物、植物的危害。

  播放课件,学生阅读课件内容,汇报。

  2.细菌和病毒的益处。

  师:其实,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无害,有些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是有益的。

  请同学们看图片(腐烂的苹果与动物的尸体),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病毒,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师:细菌能分解腐烂的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益处呢?请同学继续阅读。

  播放课件,阅读细菌和病毒的益处,汇报。

  五、运用知识,实践创新

  (一)布置作业一,丰富细菌和病毒知识。

  根据细菌和病毒的特点以及细菌病毒的危害和益处,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讲究个人卫生。

  (二)布置作业二,设计“控制H1N1流感”的方案

  要求:1.搜集有关“埃博拉病毒生存的条件”。

  2. 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方案。

小学科学课件6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

  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

  3、能根据公式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4、能搜集如何给植物施肥的资料。

  重点:指导学生亲自播种一种植物,并设计制作记录植物生长的表格。

  难点:指导并鼓励学生坚持持久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

  花盆、花铲、植物种子、热水、冷水、泡种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带来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2、教师小结:搜集资料可以利用上网查询、利用声像资料查询、想有经验的菜农请教等方法。

  (二)学习新课:

  1、种茄子。

  (1)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我们光说还不行,还需要同学们亲自来实践!你们小组商量一下,种什么好呢?

  (2)确定种植的植物,并明确小组内的.分工。

  (3)师:种植需要哪些步骤?

  (4)选择合适的工具,种植植物。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师:通过这段时间种植植物,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有的小组活的比较多,有的比较少。

  (3)师:怎样确定哪个小组的种子发芽率高?

  (4)学生汇报测定。

  3、给茄子准备“营养”。

  师:人的生长需要营养,茄子的生长也需要营养,让我们给茄子准备一些营养吧!

  4、记录茄子的一生。

  师:想一想,茄子的生长过程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采用哪种方法记录茄子的生长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要坚持进行长期不懈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能半途而废。

小学科学课件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

  难点:提出问题从中筛选出问题并制定方案进行研究。

  三、教学准备

  透明胶带、指纹卡、白纸、表格、放大镜、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看画猜疑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图片。谈话:在上新课这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看一幅画。猜猜这都是哪些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说说你的理由。

  2.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许多信息,可用来辨别不同的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揭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指纹。(板书课题:奇妙的指纹)

  (二)搜集指纹

  1.指纹奇妙吗?奇妙在哪?说说你的理由。有什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吗?(记录问题)

  2.既然我们想对指纹进行研究,怎样把指纹展示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3.老师展示拓印的指纹,共同探讨制作方法及注意示项(课件出示活动建议:不要反复按、不要移位、不要涂太多铅、把手擦干净。)

  4.请同学们在指纹卡上按顺序印下自己两只手的指纹。

  (三)小组研究

  1.看,同学们的指纹卡真像一幅艺术品。在我们这节课上,利用你们的指纹卡

  可以解决哪个问题?

  2.好,现在就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自已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出示研究记录表)

  3.小组讨论,汇报

  4.全班评议修改方案(评议团要边听边思考,他们这组的研究方案可行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5.小组确定方案

  6.小组活动。如果有说不清楚的,可以画下来。

  7.小组汇报: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8.有哪组研究了指纹的样子吗?展示交流

  9.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可以把指纹大致分为三类。(课件出示)板书

  10.师:同学们研究的真仔细,看来指纹真的是很奇妙。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指纹吗?

  (课件出示:指纹保险箱、指纹考勤机、指纹锁、指纹鼠标、指纹优盘)

  11.教师介绍利用指纹破案的案例

  (四)课后探究

  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已经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指纹不仅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画出许多妙趣横生的画,这一切都要你们去发现。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奇妙的指纹》课件

  教学目标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重点 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 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具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小学科学课件8

  教学目的: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试验进行验证。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的越慢,反之摆的越快。

  3.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4.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和摆幅的关系不大,主要与摆线长度有关。

  教学难点: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铁架台、自制摆副实验器材、摆的配套材料、课件

  学生:笔、记录单、秒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新朋友,想认识么?

  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摆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摆的秘密。

  首先我们来认识摆由哪几部分组成,底下的重物叫摆锤,上面的线叫摆线,摆锤可轻可重,摆线可长可短,若让它摆动起来提起的角度叫摆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让学生动手做摆并动手实践得出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1、生制作摆并会操作摆

  师:同学们认识了摆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呢?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动手制作一个简易摆。

  生动手制作摆

  大家组装好摆以后试着让它摆起来,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你会怎么做?

  生自由说想法后师小结对学生说不完整的师进行补充。(1)线要轻轻拉直(2)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自由轻轻一抓就行了。

  师:大家按照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再玩一次,会玩了么?摆怎样算摆动一次呢?(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时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了一次。)

  2、各组测定自己制作的摆在规定时间里摆动的次数

  师:同学们想考验一下自己的数数能力么?接下来咱们就来数数自己制作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在开始前咱们要做好分工,一名同学操作摆,一名同学计时,一名同学数数,一名同学记录,小组同学分好工就开始。

  生开始计数。

  师:大家的认真劲真让老师佩服,科学实验一次是的不出结论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次的实验,大家再测定一次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开始。

  生动手实验。

  师,现在咱们把时间变为30秒由老师统一计时,大家继续观察自己小组制作的摆在30秒内摆动的次数。仍然进行两次,准备好了么?开始!

  师选几组进行汇报,将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每组的摆在两个15秒内摆动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在两个30秒内摆动的次数的关系。生得出相同的结论后师引导生思考这说明什么?

  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每个摆在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不变的。板书:每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师:当年大科学家伽利略在教堂的大厅观察吊灯的摆动是就是发现了这一规律,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很多问题。

  (二)、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思考并讨论:在前面的实验中同一个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一样的,那么不同的摆是否相同呢?我们一15秒的摆动次数为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同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它们不同呢?可以观察一下其它小组的摆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生: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摆角的大小、

  师:到底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需要我们在实验中验证。

  我们班有九个组,每三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实验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测。

  师:下面咱们就其中的一个研究主题来探究具体的研究方案,如要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的关系时,哪个因素是不能变的,哪些因素是要变的?每种情况要测几次?

  师生讨论交流

  师归纳总结:1、研究摆锤轻重的可以往摆锤里加硬币或橡皮泥

  2、探究摆角大小的可以取30°和60°或45°和90°。

  3、探究摆线长短的可以把摆线绕到原来的一半。

  4、把研究记录表能填的'要填好

  师:研究时操作的同学要正确,看表的同学要看准了,数的同学不要眼花尽量数准,记录的同学及时记录。最好别忘了根据数据归纳结论。

  生实验后汇报

  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和摆角的大小都没关,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此时同学们可能得出更细则的答案老师要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三)、按要求制作摆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制作一个摆:我们班有9个小组,每个组设计一个摆,让它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分别为7、8、9、10、11、12、13、14、15次

  1、各小组按规定的次数制作摆

  2、展示各小组的成果

  3、观察这些摆的摆线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和摆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的越快。

  三、巩固练习

  一幅荡秋千的图,哪个荡的最快?

  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师:生活中你还看见哪儿有摆?

  板书设计:

  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一定

  摆锤的轻重无关

  摆 快慢摆角的大小无关

  摆线的长短有关

小学科学课件9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

  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4、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小学科学课件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课件11

  教学目标:

  1. 知道植物有相同之处,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分和阳光。

  2. 通过回顾“植物”、“植物的一生”的有关内容,了解植物的生存方法。

  3. 阅读和讨论海尔蒙实验,了解植物制造养料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准备:

  植物光合作用的挂图。

  绿色植物的叶、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依靠什么生存?动物要吃食物,植物的养料是什么?植物的养料从哪里来?”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作出种种猜测。

  师:“上学期我们种凤仙花时知道植物离不开水,如果缺水,植物会xx,那么水是植物的养料吗?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获得养料吗?动物用嘴吃食物,根是植物的嘴吗?” 让学生进行猜测。

  “在三百多年前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所做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书上P6的资料。”

  2. 了解海尔蒙的实验。

  “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

  “海尔蒙的实验是怎样做的?”

  “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由于海尔蒙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最终证

  明小树增加的82千克物质并不全是从土壤里获得的。)

  “海尔蒙怎样作进一步的猜测?”

  “我们怎样看海尔蒙的实验和猜测?”

  3. 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阅读课文P7。

  (2)交流逼供内明确以下问题。

  “植物利用什么能量在体内制造食物?”

  “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食物?”

  “植物主要用什么原料制造食物?”

  “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从哪里来?”

  “现在明白植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了吗?”

  三、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植物利用阳光、空气、水制造养料,并制造其他生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其他生物。植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环境影响植物,植物也影响环境,环境和植物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需要保护植物。)

  四、课后拓展。

  了解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例如蔬菜中的木耳、蘑菇)以及有关植物的资料。

小学科学课件12

  活动准备:凸度大小不一的凸透镜2片,实验用手持放大镜1只,支架1个,纸屏1张,蜡烛一支,火柴一盒。(以上材料为每组学生材料)

  过程实录

  1、故事导入。

  师:以前,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狂风把船吹到一座孤岛旁,旅行家们只好下船来到岛上。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

  旅行家们在狂风把帐蓬架了起来,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

  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怎么办?他们的处境十分困难,大家面临着受冻,挨饿,甚至丧命的危险。

  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波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和伙伴们用刀子割下一大块冰,又把这块冰削成中间厚周围薄的饼状物,并用手把表面磨光。博士把易燃的物品放到这个大冰块下,调节冰块和之间太阳的距离,几分钟后,易燃物品着了起来,用冰取火成功了!伙伴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这些旅行家们根据什么道理这样做吗?

  (利用的是放大镜聚光的作用。)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放大镜。

  2、活动一:初步认识放大镜。

  师: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放大镜?

  师:你们都在哪里见过放大镜?

  (1:照相机的镜头。生2:爷爷奶奶的老花镜。生3:望远镜的镜片……)

  师: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大家从材料袋中取出放大镜,在小组内轮流观察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发现

  (都是中间厚边缘薄。)

  师:大家说对了,科学家根据放大镜镜片的特点,给像放大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起名叫凸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板书课题:凸透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凸透镜,你看它有什么特点?(手持式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实验观察时,就用这种凸透镜。

  3、活动二: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师:我们认识了凸透镜,你想玩玩吗?下面小组四人玩玩,看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可以到室外做聚光的.实验。)

  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让大家分享你们组的发现(放大)。

  板书:放大。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聚光)

  板书:聚光。

  师:大家想一想凸透镜在聚光时温度怎么样?

  师:老师要提醒大家千万不拿着凸透镜看太阳,大家知道原因吗?

  (防止烤伤眼睛)

  师:刚才在玩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了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可以聚光,那同学们还想再玩玩凸透镜吗?

  师:你能让蜡烛火焰的像呈现在纸屏上吗?

  师:在实验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大家说得很好,下面开始实验。

  4、活动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师:大家刚才做实验的时候非常投入,哪个小组愿意到讲台前展示一下你们的做法。

  师:你们能给大家解说一下吗?

  (1)将蜡烛和纸屏固定在桌子的两端。

  (2)凸透镜放在蜡烛和纸屏中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烛焰、凸透镜、纸屏在同一高度。

  (3)左右慢慢移动凸透镜,直到纸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的像。

  师:凸透镜蜡烛纸屏不在一条直线上,行不行?

  师:谁能语言来描述一下刚才看到的现象?w w W.xx JX sj. cn

  (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形成倒立的放大的像。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形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师:大家想一想,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板书:成像

  5、小结:

  师: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要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师:老师想问一下,大家知道了凸透镜的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师:好,总之大家学了凸透镜的知识,不能满足于学会了知识,还要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6、评价:这节课你想表扬谁,你觉得谁的发现最多?

  7、拓展:你想知道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吗?请同学课下继续探索,把你的发现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好吗?

小学科学课件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课件14

  教学目标

  1.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2.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3.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4.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课前准备:

  报纸若干、胶带、小刀、尺子、实验报告1张、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头脑风暴

  孩子们,生活中你见过的、走过的有哪些桥(板书桥)。老师也见过各种各样的桥,你想了解一下吗? (出示课件)请结合你见过的、走过的桥,根据它们的形状和特点给它们分一分类。(出示课件)

  二、小小建筑师

  孩子们,刚才欣赏的那些桥体现着设计者和建造者智慧的结晶,那你们是不是对他们产生了崇敬之情呢?是不是也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和建筑师呢?今天,老师就给你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你实现这个愿望。(板书用纸造一座桥)

  1、那么今天我们所用的工具材料是那些呢,请看大屏幕:报纸若干、胶带、小刀、尺子,(出示课件)

  2、要想完成任务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桥能跨越30厘米,宽度10厘米,载重200克的钩码(出示课件)

  3、小组分工合作:

  现在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出示课件)

  ①、讨论:从任务的字面理解,我们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②、完善实验报告上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制作(出示课件)

  技术指导:

  教师提问:可能会用哪些技术或要用到哪些对报纸的处理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围绕“量、裁、折、卷、粘”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提醒:造好的桥先不能过分承重和过久承重,如果压塌一次,恢复形状后载重量就会大大减少。(准备几张备用的报纸,一旦压烂了,如有时间按原样再造一座)

  三、作品的介绍评价(出示课件)

  1、纸桥的长、宽尺寸,承重的能力。

  2、我们是怎样使纸桥载重200克钩码的,应用了哪些科学知识。(板书 )

  四、欣赏手工纸桥(出示课件)

  五、小结

  教师谈话:孩子们,用纸造桥,桥上还要承重200克的钩码,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你们却完成得这么棒,你们真是了不起!希望你们能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谢谢,(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用纸造一座“桥”

  改 形状 O ≈

  结构 拱形 索桥

小学科学课件15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7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在前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三、提出课外研究任务。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的科学家们是通过怎样的研究提出了这些有趣而大胆的想法。其实,地表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相关的内容开展研究,还可以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小学科学课件】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08-11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02-26

初中数学课件11-03

幼儿园课件08-11

多媒体课件制作08-11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08-12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11-03

课件制作比赛活动总结11-04

幼儿园小班课件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