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7 17:12: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探索活动(三)梯形的面积。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利用数方格或割补等方法,灵活运用旋转和平移的知识,探索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渗透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有条理的思考,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说明,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两套完全一样的平面图形卡片、小剪刀、每个小组准备一份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五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卡通形象。

  (1)开心辞典:

  每个学生可任意选择一种平面图形,说说对这种图形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围绕着图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以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展开介绍)

  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2)激发内需,提出问题:

  对于这5种平面图形,你还想了解哪个图形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逐层递进

  活动(一):猜一猜

  1)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打算运用什么方法,找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数方格或割补等)

  2)让学生尝试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学习,制造认知冲突。

  质疑:那该怎么办?(割补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板书:转化

  投影如图:

  (二)剪一剪,拼一拼

  1)画一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5种平面图形。

  师:你能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剪成两个完一样的梯形吗?请大家先试着在图形卡片上找一找、画一画。

  2)剪一剪:跟小组同学商量后,再剪。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更快?(提醒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a.正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

  b.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c.平行四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

  多媒体课件剪的演示过程。

  5)学生互评:表扬小组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同学。

  (三)议一议,填一填:

  1)小组议一议:剪出来的梯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呢?

  2)填写表格。

  投影如下:

  图

  形

  项

  目

  底(ab)

  高(h)

  面积(s)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

  梯形

  我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汇报交流:

  a.梯形面积原来图形面积的`一半;

  b.梯形的(上底+下底)的和,是正方形的边长;

  c.梯形的(上底+下底)的和,是长方形的长;

  d.梯形的(上底+下底)的和,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e.梯形的高是正方形的宽;

  f.梯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

  学生边回答,课件边填写展示。

  4)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

  板书:

  因为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 × 边长,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

  5)小结:

  谁能再说一说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 (a + b ) h÷2

  三、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1、出示情境图:一个堤坝的横截面,它的面积是多少?

  2、顽皮的梯形:

  投影:梯形的卡通人物形象,(配音1:同学们,休息一会儿,伸伸腰,我们一起来做操。)如图:

  6

  3

  3

  3

  7

  (单位:cm)

  配音2:同学们,现在你还以求出我的面积吗?

  学生练习后汇报交流,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形状改变了,面积不变;梯形的面积大小是由底和高的大小决定的。)

  我该怎么办?

  3、大象的困惑:

  如图:

  师:大象每天都得运一堆33根的木材。今天它却碰到了难题,不知道该运哪一堆才好。你能帮助它吗?

  学生练习,并汇报小结:(上层的根数+下层的根数)×层数=梯形木材的总根数

  四、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

  2、组内互评:这节课你最想表扬谁,为什么?

  五、作业:

  1、练一练第1、3题和“试一试”;

  2、怎样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平面图形,回家试试看。并把推导过程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转 化)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 ÷2

  s =( a + b )h÷2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 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 (3+5)42=16(平方厘米)

  生5: 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 (5+3)42=16(平方厘米)

  生7: (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 (5+3)(42)=16(平方厘米)

  生9: (3+5)24=16(平方厘米)

  生10: 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给出操作的材料和方法,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提出“小组合用,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更大的探索的空间,这一内容为后继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作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的'活动经验,了解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对于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小组讨论及课前铺垫应该能够得能顺利完成。但对于选取从两腰的中点进行剪切、旋转的割补法学生未必能够想到,这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探索梯形面积公式、交流及应用的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数学思考:在参与操作、观察、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会利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4.情感与态度:获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愉快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感受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条理性。

  (二)教学重点: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分析、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梯形割补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

  四、教学方法、过程

  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自主分析总结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课件辅助推导过程。另外,对于割补的方法,如果学生不能呈现教师要采用课件演示。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各是多少厘米,并画出它的高。

  3、教师导语: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面的形状是梯形,(出示一辆汽车侧面图)如汽车玻璃就是梯形的,那梯形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呢?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猜想:

  让学生先猜测一下梯形的面积可能和哪些量相关。

  (2)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学生预设:

  方法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利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面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共同推导梯形的面积。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拿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重合,再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使一个梯形逆时针旋转180度,使梯形上、下底成一条走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问:梯形的面积公式中“(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除以2?

  ③在小组内尝试上面另外几种不同的转化方法,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上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2个梯形上底+三角形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④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同学们知道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哪个吗?下面是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四、全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例3S=(a+b)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36+120)×135÷2

  S=(a+b)h÷2=156×135÷2

  =10530(平方米)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5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原有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进而感受学数学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他们实现个体意义上的数学"再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将转化策略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拼、剪、画、说”活动中,使学生领悟转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策略设计

  我在导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并没有沿袭以往的教学思路,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与经验,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进行验证--实践应用"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

  一、汇报预习的成果

  (预习单)1、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吗?它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对于梯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3、利用你手中的梯形,动手折折、剪剪、拼拼,你还能发现什么?

  4、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前三个:

  生1:我发现任何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

  生2:我发现任何梯形都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善于观察,勇于实践,大家才会有如此丰富的发现。这节课,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

  (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引导自由操作,有利于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激活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为随后有目的的尝试、实验和验证作好铺垫。

  教学环节二

  二、"假设--实验--验证",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师:汇报预习单第4个问题。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谈你的初步设想。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倾听,并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生6: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通过剪拼,将梯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然后再来推导?

  生7:可不可以像三角形那样,先合拼成一个大平行四边形,然后来推导?

  生8:看看梯形的面积与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等有什么联系,根据它们间的联系进行推导。

  设计意图

  交流对问题的初步设想,是准确把握学生已有数学现实的关键,也是实现"再创造"的开始。这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随后的"再创造"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环节

  三、应用知识,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想不想马上动手试试?

  (学生独立或合作尝试转化。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听取意见,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必要的提示和启发)

  教学环节四

  设计意图

  对数学材料实现"再创造",这不仅需要学生的独立思维,同时也需要组员间的相互启发以及教师的及时点拨与引导。也是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尝试"及教师的"个别指导"的意义。

  四、汇报展示

  师:不少同学已经成功地对自己的假设进行了验证,请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生1:我们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见图1)。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即"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能设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就请你借助手中的学具再次完成这一转化与推导过程,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及时交流,展示他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了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

  教学环节

  五、在实践应用中拓展、延续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师:(出示例题)请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

  (出示基本练习)测量数据,并计算出这些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学生自由测量、计算并交流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即时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及方法。

  六、作业设计

  师:学校决定在操场东侧宽10米的长方形空地上建造一些形状各异的梯形花坛。如果请你来设计,你觉得怎样设计比较合理?画出设计图,并预算出每一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进行构思、设计,并就占地面积进行计算与交流)

  实践性练习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热情,并为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七、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转化

  S梯形=(a+b)×h÷2(学生的方法展示)

  八、预设效果

  本堂课就学生来说的会在一次次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九、课外知识的准备

  了解多种转化的方法。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学习准备:

  剪下书后的梯形

  学习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另见《补充习题》、《当堂反馈》相关练习,有记号标明)

  1、按算式画出相应的图形,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算式:4×34×3÷2

  2、复习梯形的有关知识:举一梯形。

  说说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学情预判:学生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上可能会困惑不解,要加强引道。

  二.交流共享

  ■后教预设:充分利用图形的可视化特性,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板块一】学习例6:

  (1)出示例6:

  用例6中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梯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

  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

  (3)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

  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所以梯形的面积=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三、反馈完善

  1、试一试:一块梯形的麦田,上底是36米,下底是54米,高是40米。求这块麦田的面积。

  2、完成P15练一练

  一个梯形的面积与整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P5动手做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平行四边形,学习目标,计算方法,自信心,教学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自主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发现梯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发现梯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一体机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到老师家里去看看,想去吗?这是老师家里小区的照片,漂亮吗?再来看看这是老师家里的照片,怎么样?

  师:你们能从中找到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吗?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师:你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吗?

  师: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对于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现在只有这个梯形的面积不知道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梯形的面积。

  二、迁移过渡,回顾方法

  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

  师:先来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学生汇报,教师操作)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中的梯形的面积。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的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垫好基础。

  3、教学目标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为: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找到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指导

  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学生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节课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就是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通过操作,一方面启发形式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师注意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有前面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设计这堂课时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的。

  ㈠、复习回顾

  在探究新课前,老师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并把推导过程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加以回顾。

  (设计意图:这样复习回顾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了。)

  ㈡、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小轿车玻璃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小轿车图片)你会计算这块玻璃形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相信学习完这课你就 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在实际情景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㈢、寻找思路,实验探究。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转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面积转化为 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设计意图: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动手转化

  小组活动一:

  (1)梯形可以合理转化为什么图形?怎样转化?

  (2)转换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鼓励做法多样。)

  3、公式推导

  小组活动二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与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交流一下,把你们组的发现或结论写下来。

  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结论。

  归纳总结梯形面积计算方法。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为什么除以2呢?

  (设计意图: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㈣、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我们已经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我们就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课件出示例3的主题图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它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现在我们要求这个横截面的面积,谁知道横截面是什么意思吗?

  同学们请看图,你能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学生试做,二生板书。

  订正时,请学生评价,重在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大坝的横截面的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小轿车图片,现在你能计算这辆轿车的玻璃面积了吗?课件出示玻璃的数据,学生试做,二生板书。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解决了前面导入新课提出的问题,回应引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㈤、练习检测

  1、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梯形的面积等于( )。

  (设计意图:理清学生的思路,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2、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⑴、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⑵、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 )

  ⑶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⑷两个梯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

  ㈥、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

  2、组内互评,这节课你最想表扬谁,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全课的总结反思,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小学制数学第九册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探索合作,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体验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学具准备:

  各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cai出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说出它们的面积公式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学生回答,cai依次出现相应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用底×高÷2?

  2.教师设疑:cai出示一个梯形,想一想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二、教学新课:

  (一)、引入课题:那我们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做实验,共同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实验探究:

  1.猜一猜:①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能拼成什么图形?

  ② 梯形的面积会跟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2.小组合作实验,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标出上底、下底和高),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思考: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怎么拼?

  ② 拼成的这个图形的面积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 你觉得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3)小组合作,学生实验。

  3. 实验汇报。

  4. 引导学生看图并提问:这个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现在给你一个任意梯形,你都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怎么求?为什么?

  5.概括总结、归纳公式。

  教师提问:

  ①为什么计算梯形的面积要用(上底+下底)×高÷2?

  ②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三、练习:

  (一).基本练习:

  (二)解决问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详细的说说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吗?

  五、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

  s = (a+b)×h÷2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 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梯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梯形,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发散验证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移”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材95—96页梯形的面积及例3;第96页“做一做”;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7,8题。

  教材分析:

  本课试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提醒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的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教材中多角度地推导出了梯形面积公式,并展示了三种方法:一是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二试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三是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不断发展空间想象力,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并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由学生谈对梯形的认识和讲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保障。在新课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探究梯形的面积的方法及合作的要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完全按要求完成学习。接下来为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梯形,通过分割法和组合法对图形进行重组,并用文字写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在交流中找到最为简便的公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字母公式。学生完成公式的推导之后要独立完成例3及“做一做”,在练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要多收集一些习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学生准备:

  前置作业,梯形若干个,彩笔,练习本。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师谈话:说一说你对梯形的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评价。

  生1:梯形有上底,下底和高。

  生2:梯形有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

  师接着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学生发言预设: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试用割补法把它变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推到出来的。

  生2:三角形的面积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用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得到的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

  师小结:同学们能不能用学过的这些方法设计一种推导方案,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揭示课题,提示学生可以把已学过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方法迁移,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师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一下梯形的面积公式吧!要看清要求,在小组研究中要分好工。

  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做一做:利用手中准备好的梯形纸片,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

  (2)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与梯形有哪些联系?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试着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评价并板书。学生汇报预设:

  生1:我们组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如下图),梯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一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乘高,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减去上底,分别求出面积再相加,梯形的面积=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生2:我们小组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小三角形的底试梯形的上底,大三角形是梯形的下底,高是一样的,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生3: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试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之和,从而推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大家通过探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想,推导出的公式也不相同,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三个公式,哪一个最简便?

  生齐:第三种。

  师:通过我们多角度的实验,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师板书)。如果上底用子母a表示,下底用字母b表示,高用字母h表示,那么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公式可以表示为什么呢?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S=(a+b)×h÷2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防守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在研究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策略意识的形成。

  2,教学例3

  出示例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发言预设:从图中可知大坝的上底是36m,下底是120m,高是135m,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可求出大坝的面积是(36+120)×135÷2=10530(m2)

  3,完成教材96页“做一做”

  请你说一说“做一做”的习题所表达的意思。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阐述解题过程,能够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

  (一)预习答疑

  1,完成“旧知链接”习题

  学生回答对梯形的认识及研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说明: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认识,为本课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奠定基础。

  2,完成“新知速递”习题。

  学生全班订正答案。

  教师对方法进行小结。

  (二)教材习题

  1,练习二十一第6题

  师提问: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全班评议。

  2,练习二十一第7题

  师:怎样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全班汇报订正,教师进行方法小结。

  (三)课堂作业

  1,想一想,填一填。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

  2,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单位:cm)

  3,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铁片剪去一个角(如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单位:cm),剩下部分的面积试多少平方厘米?

  4,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能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充分运用猜想,探索,验证等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称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能否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的能力。针对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合作学习,防守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用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方式的学习,既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1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学的过程

 一、第2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二、第3题

  右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三、第5题

  要注意两个问题:

  1、统一面积单位;

  2、讲清楚数量关系。

  四、第6题

  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书27页

  2.教材编写特点: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写时注重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可开发资源进行挖掘,让他们通过操作,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同时继续渗透割补、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公式。

  3、教材编排特点

  (1)从求堤坝横截面做好防洪工作准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知道“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必要性,通过模型演示,使学生了解横截面的含义。

  (2)通过已学的知识,如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公式,将梯形转化成已学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我的思考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已经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体现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就从生活中入手设计了一个情境,为了给防洪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需要知道堤坝的横截面的面积。让学生产生疑问,如何去求横截面的面积呢?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好奇心去探索。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探索过程,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3、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注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解决问题。本课安排了几个环节。一提出问题:如何求堤坝的横截面面积?(求梯形的面积)。二复习: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并让学生操作。三尝试:试着将两个一样的的梯形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尝试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四探索: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拼移、割补、旋转等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五小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六解决问题: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堤坝横截面面积。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五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为通过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进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应该会有很多种,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另外,有可能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提醒转化为已学图形,但在面积推导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因此,有必要将推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全班学生一起商量,探讨。

  5.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以及如何将新知与旧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探索合作,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体验创新的乐趣。

  四、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认识千米

  出示情境:求堤坝横截面面积

  师:什么是“横截面”,生可能回答有“侧面、一边”等等。

  师:出示堤坝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横截面”

  师:横截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梯形。

  师:要求横截面的面积,就是要求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该如何求呢?

  师:和学生一起回忆平行四边以及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倒的。并请学生示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如何推导的。(注:重点让学生回忆起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推导)。

  师:那我们能不能将梯形也转换成已学图形来推倒出它的计算公式呢?

  生:可以!

  让学生发现问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尝试推导公式

  师:利用手里的学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纲: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高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

  (3)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通过已学知识来尝试推导新知,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节时高效。

  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师:刚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现在你能不能将一个梯形转化为我们所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进行推导。

  生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

  学生进行汇报:

  1、可以把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就是梯形的面积。

  2、可以把梯形先分成两个小梯形,再转话成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就是原来梯形的面积。因为平形四边形的高是原来梯形的高一半。

  3、将体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之和就是梯形的面积。

  4、可以将梯形的上底延伸到一个顶点,就变成了一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小三角形的面积,剩下的就是梯形的面积。

  ……

  师: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板书他们的方法。

  另外如遇到推导过程有难度的,师可以稍做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小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和b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怎么写?

  生:s=(a+b)×h÷2

  师: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记忆。

  通过小组合作的交流与探索,发现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方法多样化,在探索的过程了解到数学的神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能不能利用它求出堤坝的横截面的面积呢?(能!)那么请你们求出堤坝横截面的面积。

  集体订正

  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拓展

  应用以及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特别是第四题,让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想法,得到最简便的方法求出圆木的根数。

  教学反思:

  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无外乎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要记住这个公式很容易,然后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各种题形的训练,学生的确可以很快算出答案,考出很高的分数,可是,对于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却没有提供任何的时间和机会,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运用割补,平移和旋转等的数学思想,掌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因此养成自觉观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因此学生是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8-89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过程中已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充分体验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在学习的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教材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思考,进行实际操作,依照求之前的经验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并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将转化策略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拼、剪、画、说“活动中,使学生领悟转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

  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找到转化后图形与原来梯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梯形卡纸。

  学具:

  剪刀、各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呢?(这样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汽车玻璃是什么形状的?你会计算这块玻璃形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相信学习完这节课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在实际情景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二、探索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向:

  我们在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

  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转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动手转化: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好一些梯形,其中有一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小组活动:

  (1)梯形可以合理转化为什么图形?怎样转化?(2)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鼓励做法多样。)

  3、公式推导:

  根据转化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梯形面积=(上底+下底)x高÷2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我们已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我们就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同学们请看图,你能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学生试做,二生板书。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大坝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四、巩固练习

  1、选择(进一步明白求梯形面积公式的条件)。

  2、是非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3、我最聪明。(拓展提高)

  五、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

  2、组内互评:这节课你最想表扬谁,为什么?

  3、完成课内作业。

  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汽车图片,现在你能计算这汽车的玻璃面积了吗?课件出示玻璃的数据,学生作业。

  (解决了前面导课提出的的问题,回应引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4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原有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进而感受学数学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他们实现个体意义上的数学"再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 概括能力,将转化策略的教学融入到学生 的“拼 、剪、画、说”活动中,使学生领悟转 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使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在拼 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

  1、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

  2 有两个小朋友因求图形的面积需要我们的帮忙。

  3、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新知

  1、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吗?它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你能用我们学过的转化思想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5、分析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6、用字母表示。

  S = (a+b) h÷2

  (三)应用知识

  1、口答练习运用公式。

  2、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自己解答例3)

  3、提升练习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研究:梯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将来进一步学习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本节课内容共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是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新旧图形的内在联系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找到转化后图形与梯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呢?

  (这样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汽车玻璃是什么形状的 (课件出示课本88页汽车图) ?你会计算这块玻璃形的面积吗?(大多数学生会否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相信学习完这节课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在实际情景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二、探索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向: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转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动手转化: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好一些梯形,其中有一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小组活动一:

  (1)梯形可以合理转化为什么图形?怎样转化?(2)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鼓励做法多样。)

  3、公式推导:

  同学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转化方法,我们先根据第一种转化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小组活动二: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与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交流一下,把你们组的发现或结论写下来。

  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结论。

  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梯形面积 =(上底+下底)x高2 为什么要除以2呢?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同学们,如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 h表示高,s表示面积, 谁能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指名说,老师板书。

  其实利用这几种转化方法(指前面画的图)也可以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小组合作推导一下。然后全班交流推导过程。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我们已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我们就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它的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现在我们要求这个横截面的面积。谁知道横截面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请看图,你能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学生试做,二生板书。

  订正时,让学生评价,重在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大坝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汽车图片,现在你能计算这汽车的玻璃面积了吗? 课件出示玻璃的数据,学生试做,二生板书。集体评价。

  (解决了前面导课提出的的问题,回应引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练习检测:

  1、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梯形的面积等于( )。

  (理清学生思路,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2、是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2)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 )

  (3)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两个梯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

  五、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

  2、组内互评:这节课你最想表扬谁,为什么?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08-31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3-0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2-2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15篇04-19

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02-23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04-14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4-14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08-30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