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4-17 10:18:1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汇编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纸制品及纸制品的用途,初步了解经过特殊加工的纸制品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探索纸的秘密,了解纸易折,易撕碎,易揉皱,易吸水,易燃烧等特点。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有接触纸制品的经验

  2物质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制品——报纸、信纸、手工纸、皱纹纸、包装纸、纸作品(纸球、纸飞机) 、打火机、纸盒、纸箱、纸杯、挂历、明信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运用原有经验讲述纸制品的种类及用途。

  师:小朋友,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纸制品,你见过什么样子的纸制品?它有什么用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教师注意总结。)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纸制品的质地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纸制品,请小朋友看一看,有哪些是你认识的,这些纸制品有哪些不一样?请小朋友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感觉一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请你介绍给旁边的小伙伴听。

  (1)幼儿自由观察讨论。

  (2)独立发言。你认识哪种纸制品,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见过的,它有什么用处?谁愿意大声地来说一说?

  (3)集中交流。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纸制品是各种各样的,有不同的颜色,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有光泽,有的暗淡一些。

  3。探索纸的属性。

  师:刚刚我们玩过的这些纸制品都是纸做的,那么它们有哪些特性呢?

  (1)出示纸作品,了解纸易折、易揉的特点。

  师: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你看,老师带来了纸的好朋友,看一看猜一猜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出示纸球、纸飞机)幼儿分组自由探索。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说说看,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幼儿自由发言。

  师:原来纸可以撕出来做纸球、纸飞机,纸的用处真不少。

  (2)了解纸易吸水的特点师:现在请小朋友猜想一下,如果纸掉进你了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幼儿发言。

  师:小朋友们都说纸会湿的,那我们做个试验验证一下好不好?(实验)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朋友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我们知道了纸遇见水会湿掉的,这说明了纸是有吸水性的。

  (3)通过实验了解纸易燃的特点师:纸碰到火又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燃烧实验)小结:引导孩子自己总结:纸遇到火会燃烧。

  4、了解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纸,如果没有了纸,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合理想象、大胆发言)教师小结:纸是我们离不开好朋友,离开了纸,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张纸,不浪费纸张,做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升华情感: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纸最早是谁发明的吗?纸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的,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的,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开始是让幼儿了解各种纸,在这一环节当中,我准备了新闻纸、图画纸、皱纹纸、宣纸、亮光纸、蜡光纸、牛皮纸、彩色卡纸、彩色折纸、卫生纸、复写纸、蒙纸等等。在这几种纸中,我发现幼儿对蜡光纸、卡纸、折纸、卫生纸、报纸都比较熟悉,对宣纸、牛皮纸、复写纸不是很熟悉,因此我特别介绍了这几种纸,让幼儿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在第二环节了解纸的`特征时,我采用的是让幼儿通过在看看、摸摸、比比中,知道有的纸很光滑,有的纸很软,有的纸皱皱的,在这一环节孩子们的表达不太好,浪费的时间也太长,感觉有点乱,需要调整。

  在让幼儿了解纸的特性的环节上,我精心设计了五有趣的游戏“天空中少了谁”“给老爷爷贴胡子”“纸宝宝变小了”“纸宝宝洗个澡”和“纸宝宝烤烤火”。自主操作中,让幼儿感知纸易折、易撕、可吸水、易燃的特性。在实验操作这一环节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能动脑筋、想办法,而且孩子们对水火都很感兴趣,使幼儿能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知识。

  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这一环节中,本来我想让幼儿发挥各自的想象,向大家介绍纸在我们生活上、学习给我们大家带来的用处,但是由于我过早地拿出了我也为幼儿准备了很多纸制品,从而干扰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所以在这一环节过程中显得有点乱,下次需要改进。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从整个过程看,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是今后要注意和改进的:一是讲解语言要简练准确,语音语调要高低有致,在情绪上要达到调动幼儿积极性的作用。二是在活动中教师的示范要准确严谨。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中,我将继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及时调整着自己的教育策略,寻求更适于幼儿发展的科学教育途径。在满足幼儿需求的同时,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及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科学工作:月亮的变化

  教具构成:

  球相位三步卡一套。

  教育目的:

  1、初步了解各种月相,指导月亮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培养宇宙观及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家长在晚上带孩子对月亮连续观察一个月并做记录,孩子看到月亮大小有规律地变化。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三、科学工作内容:月亮的变化。

  1、将装有月球相位三步卡的.托盘放在右下方。

  2、教师拿出所有的控制卡,并沿工作毯水平摆放,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月亮吗?

  3、教师把图片和标签卡分发给孩子们。

  4、教师指着新月的错误控制卡问:“哪位小朋友有这张图片的标签卡?请放在图片的下面。

  5、孩子进行图片配对,并复述名称。

  6、将所有的标签卡与图片配对。

  7、进行三段式教学认识月亮相位: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

  8、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科学教案 篇3

  目标预设

  1.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2.积极探索,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验合作探究影子的快乐,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难点:积极探索,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影,引起兴趣。

  教师:嘘,听。有小动物在和我讲话呢,她说,今天是她的生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她是谁呀?我们把她请出来吧。(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小猫的生日,欢迎你们来到我的生日聚会。)哦,原来是小猫啊,她还请了其他小动物来呢,看看,这是谁呀?(小狗)这时又来的一个动物,他说,要带大家到天空中去瞧一瞧。(老鹰)

  二、自我探索,初步感知。

  教师:原来呀,这些小动物都是用手的影子变成的,那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过你们的影子吗?仔细找找你自己的影子。(幼儿回答)

  教师:你找到你的影子了吗?你是在哪儿找到你的影子的呢?(地上,桌子上等等)

  教师:那谁来说说,你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站着它也站着,我动它也动等等)

  教师: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形状不同的影子呢?

  三、操作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老师为你们提供了电筒,长方体,三角形积木,电筒还有记录表

  教师:认识这个记录表嘛?是什么意思?

  教师: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去找找物体的影子。

  幼儿操作。

  四、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教师:实验有结果了吗?说说你们的成果吧。

  教师小结:表格一中,可以知道影子的样子随物体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影子的样子和物体的形状是很相像的。表格二中,可以知道同一物体电筒位置的不同影子也会变。表格三中,可以知道灯光越强,影子越清晰。

  教师:影子可真有趣,在有光的地方呀它一直跟着我们,就像好朋友一样,形影不离。

  五、有趣的皮影戏,生活迁移。

  教师:这么有趣的影子,老师这儿还有有趣的东西呢,我们再来看看吧。(播放皮影戏片段。)

  六、延伸活动

  教师:这么有趣的影子,我们到外面的阳光里找找自己的影子,一起来玩踩影子的游戏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的轻软、能变形、吸水的特性。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活动准备

  1、海绵、纽纽棒若干,海绵做成的毛毛虫一只。

  2、活中的海绵制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海绵宝宝,引起探究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海绵宝宝)

  二、玩海绵,感知海绵的特性。

  1、和海绵宝宝握握手,抱一抱,初步感知海绵的轻、软的特性。

  2、第一次探索。(玩海绵)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体交流。

  师:刚才你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的?你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3、第二次探索。(海绵变形)

  (1)幼儿自由探索。

  (2)集体交流。

  师:你把海绵变成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变的?

  :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但只要一松手,它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真神奇。

  4、变毛毛虫。

  (1)出示海绵变的毛毛虫(辅助材料:纽纽棒),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动手操作,把海绵变成毛毛虫。

  (3)和毛毛虫玩一玩。

  三、参观海绵展览馆,了解海绵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出发,联系生活进行选材。

  海绵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常用的材料,孩子们对此既熟悉又陌生,虽常见常用,但是对于海绵的特性却不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海绵”作为活动题材。活动一开始以动画片《海绵宝宝》中“海绵宝宝”作为导入,带领孩子们走进海绵世界。由于这个动画片是幼儿感兴趣的,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很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

  二、以“幼儿探索操作”贯穿始终。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同时,我还为幼儿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三、结合并运用于实际生活。

  活动的最后环节,通过参观“海绵展览馆”,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

  1.观察筛豆子现象,感知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不能将豆子撒在地上或放入口、鼻、耳中。

  准备:

  1.将两种及以上大小差异明显的豆子(如芸豆、黄豆、绿豆)混装在箱中。

  2.各种有孔容器(如筐子、漏勺、蒸笼等),容器的孔径比小豆子大,比大豆子小。容器大小适宜幼儿操作。

  3.铲子、勺子等舀豆子的工具。

  玩法说明:

  幼儿利用有孔容器将混装的不同种类的豆子分类。

  指导要点:

  1.出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不同的豆子混在一起了,有什么办法能把它们分开”,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和操作。

  2.活动前,帮助幼儿明确“箱是豆宝宝的家”,了解筛豆子要在箱中进行。活动中,对幼儿及时捡起豆子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避免将豆子撒到外面。

  3.活动初期,观察幼儿是否有使用工具的意识。若发现部分幼儿用手拣豆子,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关注的工具、材料。

  4.在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探索和操作后,引导幼儿关注用有孔容器装豆子时出现的“漏豆子”现象。用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豆子大小、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能否漏下之间的关系,如:“什么样的豆子从洞里跑掉了,什么样的豆子留在了筐子里”

  5.当有孔容器中仍有小豆子却不再漏下时,观察幼儿能否用晃动、拍打容器等方式促使小豆子漏下去。

  6.待全体幼儿都参与过活动后,让分得快的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使用工具的经验。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略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9篇10-29

小班科学教案08-12

【精选】科学教案3篇09-23

中班科学教案01-06

大班科学教案03-08

【热门】科学教案3篇12-26

实用的科学教案4篇10-26

【精华】科学教案4篇10-31

幼儿园科学教案08-12

【精品】科学教案4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