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总结

时间:2024-01-20 14:00:55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课程教学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教学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教学总结

课程教学总结1

  转眼间,一学期结束了。我顺利地完成了音乐教学任务,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我在教学工作中做出大量努力,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课堂教学: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不足: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掌控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注意把握尺度。增强幽默力量。

  三、考试:

  为了使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并且让我对每位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我采用了:让学生自选一首歌曲表现。

  (一)评分标准:

  1、音准、节奏(40分)

  2、表现力——舞台形象、表情、歌曲情感处理。(30分)

  3、普通话咬字(20分)

  4、歌曲的完整性(10分)

  (二)三点基本要求:

  1、歌曲要求是课本中或课外健康的歌曲(流行歌曲可以)。国歌和儿歌不能唱。

  2、要求背唱歌曲一段歌词,任选一段歌词。

  3、在讲台上演唱。

  (三)成绩等级:

  90分以上为优

  80分——90分之间为良

  70分——80分之间为中

  60分——70分之间为及格

  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课外工作

  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自费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上网上的教育工作站与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交流。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感触破深,在其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心得,给我的教学起到了不少的帮助。

  五、努力目标

  这学期的教学繁忙,对于自己的专业有所忽视,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时间花的少,今后我将努力训练自己的专业,在将来的日子里能不断的成长。

  1、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训练,摸索出一套适合我自己的特长和教学方法。

  2、在教学中踏实教课,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思想的进步,争取多开公开课,多去参加比赛和参加教研活动,以锤炼自己。

  六、不足方面

  1、教学方面还不够精益求精,对于学生课堂常规教学抓的不够紧,特别是对学生如何使他们对音乐教科书中的内容产生兴趣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2、对自己的教学还不够严谨。

  总之,本学期我能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上课认真,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做好自己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能积极配合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今后有待提高的部分,我将好好努力争取做到最好。

课程教学总结2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要过去了,望着同学们在这个学期的进步我感到非常的开心。童话之约是一门简单又有趣的课程,教学中可引导儿童通过童话认识现实,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增强他们的鉴别力。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听了很多的童话故事,对童话故事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在神话般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易想象的特点,喜爱神奇的事物,童心向善等特点,可以把童话故事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有趣的故事中慢慢体会童话的美感,而在操作时,因为有了情景的导入,有了伙伴的陪伴,使单纯的听故事的呆板课堂演变成尽情发挥的地方,让孩子能快乐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进一步增强了儿童的兴趣,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特殊的故事情节启发儿童对现实的感知。

  童话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时代,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人们还根据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件演绎出了许多带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能够激发儿童对现实的感知,使他们以儿童的视角在童话故事中获得巨大的成长。

  三、营造环境激发儿童倾听热情

  童话故事的倾听需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所感受的事物用其特有的天真表现出来,在他们的心四、展示儿童风采在童话之约的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孩子喜爱绘画的天性,让孩子在听完故事后冲分发挥想象制作写绘作品,并对他们的作品给予积极的`表扬和评比。再一个就是发展孩子们的自我展示欲望,让孩子们课下收集童话故事到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听故事热忱,使他们对童话故事发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对于每一次的儿童童话故事讲演我们都认真对待,尽管有时他们显得稚嫩甚至滑稽,但却凝聚了每个孩子认真的努力和真挚的情感,因此,定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点是必不可少的。在评点时,可以先听听各个孩子的看法,再由老师当着所有儿童指出画的可取之处,并给予鼓励表扬,让孩子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课程教学总结3

  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新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展开,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基于"学生的发展";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和真实教育情景”;基于"对话与交流";基于"问题探究"进行教学。这是对我们教师的一种挑战。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钻研新课程,探讨新教法,特别是在实践探究方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调查、收集资料、写文章、讨论、辩论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有了一点体会和心得:

  一、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由本课程知识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学生不仅应从教科书中获得众多信息,还应从日常生活、文艺作品,以至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构建起"知识信息圈"。所以,教师也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国内、国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各种有用的知识资源调动起来,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去增加学生的社会见识,力求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例如:探究"长城"专题,为了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并引发他们的兴趣。除了书本上介绍的有关长城的常识外,我们还收集了更多有关长城的历史、长城的构造,长城的用途,以及长城的实际作用等等的知识资料,还搜集了许多相关的图片。同学们真是各尽所能,不拘一格!

  二、课堂上的指导要明确。

  实践探究活动,并不是让学生单纯自由地去开展活动,而是指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方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使身心获得一定发展提高的过程。学生毕竟没有多少的实践经验,所以,事先有关活动的方式、途径、经验的总结等等,都需要经过教师的明确指导,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例如: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践活动,可以先从搜集爱国主义基地的相关资料入手,记录下有关收获,接下来可以组织学生有序地去访问周围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国耻教育基地、文化名人教育基地、高科技教育基地、青少年成才教育基地等等,了解相关基地的具体名称、地址、联系人或联系电话等,最后还可以根据了解到的知识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许多学生都很规范地写了出来,也有一些基础好的学生风格独具,很有创意,从真实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入手写活动的小结,很有特色。

  三、时间上的安排要合理。

  众所周知,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历来不多,平时更是少得可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探究活动中来?一般把活动布置在周末休息日,甚至安排上两个星期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充裕的时间来准备,达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开展"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的实践活动时,从准备视听材料、学习有关常识、布置活动场所和程序、调试到正式开展,我给了他们足足一星期的时间(中间包含周末)。视听活动开始了,会场内,学生们聚精会神、目不转睛、认真专注,全心投入欣赏活动中;放眼看去,学生们听的听,记的记;都在为接下去的介绍活动收获环节做着精心的准备。很快一节活动课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中结束了,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感觉效果真不错!

  四、活动的评价机制要完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是面向大多数,并鼓励少数"超常"的学生追求卓越。对待每位学生的每一次作业,要认真批阅;对于优秀的和有进步的学生要有所表扬;对于优秀的作业或作品,也要尽可能地把它们展览出来。例如:有位同学的环保文章——《一条古运河的命运》被送到校刊上发表,从此,他的积极性更高了。此外,我还把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引入"个体标准"。在"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课结束后,我请同学们评出了"素材奖"和"评论员",同时请大家自评"今天我的收获是什么?",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以增强学生发挥自我潜能的决心和勇气。

课程教学总结4

  通过网络学习,以及实践中总结,发现我们现在的学校中,初中学生足球教学计划全部是以技战术教学为主,没有把规则的介绍列入教学计划,从而导致了我们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战术之后,大多数初中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任意球,怎么样发边线球等。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把足球规则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来没有纳入实践课的教学之中,学生在理论课上,听讲的能力一般,况且,现在初中学生对于足球的热爱程度本身就不是很高,所以,理论课讲完后,能记住的很少很少。所以才导致了在足球比赛中,出现了学生扎堆追着足球满场跑,还有故意用手去抱球的行为出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另外,有些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兴趣不高,我们也要在教学中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一般是按着教学计划往下进行,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要从我们的教学计划中,想办法。从而制定一份更好,更适应我们初中学生接受的教学计划。

  一、 初中学生足球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意义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考虑他们掌握足球技术的现状,为我们的教学做好向导。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授足球技术,还要讲解足球规则,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我们要进行改革,做出一份更好的教学计划。

  二、初中学生足球教学计划的制定(共8课时)及简单的分析

  1. 移动技术:包括后退跑、侧身跑、后退跑、急停急转等。

  在这个计划的制定过程,考虑的是学生基础差,加强他们对于足球运动中防守的练习。在本次教学中,可以辅助以游戏来进行,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不单单只限于动作技术的教学,我们要在室外课堂的教学中,加以足球规则的讲解。比如说,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可以在讲解后退跑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在比赛实践中所运用的方法,后退跑主要用于比赛的防守中,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向学生讲解规则中涉及的部分规则,比如“合理防守位置”、“防守三角原则”、“阻挡传球路线”等。这样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防守位置,什么是正确的'防守方法,避免在课余参加足球运动时,造成无谓的犯规。所以说,在这一个课时内,我们不但完成了动作技术的教学,而且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规则,提高了学生对于规则的了解程度。以前专门组织讲解规则,听的时候都很认真,下来后,在实践中运用的远远不理想。我们现在这种,技术加理论教学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

  2.运球技术:包括原地的脚内外侧带球、原地变向带球、行进间直线快速带球、行进间变向带球等。在这一课时的制定中,考虑到原地运球是基础,练习原地运球是为了给行进间运球打好基础,另外是让学生第一次触球时,增加脚对球足球的感觉,也就是球感、脚感的练习。

  3.传接球:

  原地传接球练习,包抱脚弓传接球、中短距离长传球、头球传接球、行进间短传配合练习,行进间长传配合练习等。涉及规则:进攻原则、越位等。

  4.行进间射门:行进间脚内侧射门、行进间脚外侧射门等。规则讲解:比赛时间2×45分钟、换人。

  罚点球练习,附带讲解罚球站位及规则。 规则讲解:战术犯规和技术犯规、违反体育道德犯规。

  5.教学比赛:讲解一场足球比赛的组织,及裁判员的执法程序。

  在这份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但有了技术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把我们在以往的理论教学中的规则部分,放到了我们实践课的教学之中,在讲解足球动作的同时,我们进行相近规则的讲解,这样,让学生加深记忆,也好理解,避免学生在学习完足球之后,不懂规则的事情发生。采用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增加初中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兴趣爱好,更好的投入到足球运动的学习中来。

课程教学总结5

  新课程改革是关系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件大事,但它的模式并不会束缚到一些教育者在数学教学中的大胆创新。新教程改革是一个大环境,对于全国的高中教学的提高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背景。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也有新的教育内容,这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具体知识,而更涉及到教师和学生、课堂和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就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时代的发展对应用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学这门应用最广泛的学科越来越凸显出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并得到了人们高度的重视。在我国的数学教学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对数学存在着不科学的认识,部分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得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极为薄弱。当今是一个讲究实效和效率的时代,数学这门学科的存在已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被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并产生实际的价值。因此,无论是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数学教育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实际操控能力。

  2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积极采用的教学策略

  2.1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开动脑筋的学科,尤其对个人推理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之前,我国的数学教材所体现的理念较为简单化,没有将数学的真正意义带到教学当中。随着新课标改革、新课改教材的应用,我们看到,教材的设计更加人性化和实用化,尤其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引导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逻辑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论证、判断、运用结论等能力。新教材中每道题的'设计都经过了精心的布置,在每个单元的大框中,理论后面是习题解答,习题解答由易到难,然后就是实践性的应用题,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逻辑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作用。

  2.2对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题型的解答不一定必须局限于个人,它可以是学生合作和交流的结果。数学中的每个定义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知识,而掌握的过程就是通过应用,通过习题的训练,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将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是课堂的创造者。整节课要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学习小组及小组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合作学习氛围,这节课就不能成功。主体性和合作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数学课堂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才

课程教学总结6

  本学期我继续教授选修课《大学语文》,每个班90人,二个班共180人选了此课。每班32课时,时间是每周二的7、8与9、10节课,选材选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主编的高职高专适的大学语文教材,现将本人教学情况做个小结。

  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的课文是经典的名家名篇。从诗经、楚辞、庄子、大学、汉魏六朝诗歌、到唐诗、宋词等,以文学史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知。

  二、在教学中把增长知识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相结合。中学阶段,教材大致只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一个声音说话。大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一些争鸣的意见,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克服思维的片面性与绝对化,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即使是文学精品,也介绍一些批评意见,让学生不迷信名家、迷信书本。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上课皆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的教学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如讲庄子的山木篇时,插入庄子的`动画片。讲陶渊明作品时,引入南京大学教授《诗意人生五典型·陶渊明》。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播放著名播音员的朗诵。讲唐诗时,插播唐诗专题片《唐之韵》,让学生课后

  观看百家讲坛中的李白、杜甫、苏轼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少数爱学习的学生开点课外阅读书目。

  教学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的、上课空手而来的,点完名就走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今后要强化管理,严格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让大学语文课成为学生爱学的一门文化素质课。

课程教学总结7

  本学期,我们开设地方课程,认真贯彻我校的六学模式。地方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话、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总之,我会合理安排及时的解决本学期的问题,我们会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课程教学总结8

  本学期我兼任三年级的音乐课,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性格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好动、好玩、好奇和好胜。他们上课时不能一动不动的“安分守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一切感到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他们常常会争胜好强不肯落后。这一切都是儿童期性格特征的表现。本学期我在针对小学生性格特征去进展音乐教学上做了一定的工作,并收到了初步成效。现把本学期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德

  我一贯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教育事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指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办事认真负责。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才能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老师形象。可以主动与同事研究业务,互相学习,配合默契,教学程度共同进步,可以顾全大局,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

  二、能

  为了进步自己的教学认识程度,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我认真地参加学校每次的培训活动,认真记录学习内容。“脚踏实地,大胆创新”是我教书育人的座右铭。本年度我继续领悟新课程标准,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常规课。

  三、勤

  一年来,我从不迟到、早退、无事假、病假,认真出席每次升旗仪式。和出操。准时参加每周的政治学习。

  四、绩

  本学期我积极参加校内赛课活动,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我虚心向组内、组外老师请教,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最终拿出了一节符合自身风格、深受学生喜欢的公开课《奥林匹克风》,为本年度的'教学工作添上了一个美丽的音符。

  在学校组织的元旦文艺汇演暨校园十佳歌手活动中,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每天给学生排练指导,学生的演唱程度有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当然,由于本人才能有限,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良。为社会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课程教学总结9

  一、顺应大趋势,接受新观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如一缕和煦的春风,为我们带来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20xx年暑假为期4天的培训,为我们树立起新的语文教育的任务意识、三维目标意识、课程的四大特征意识。我们备课组活动,每次都把学习理解课标精神当成头等重要的大事,积极参加市语文研究室在十四中和城北中学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主动参加市八中和十中的公开周活动,向兄弟学校取经、学习。一个学期的新课程教学,使我们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二、找准目标,全力突破

  传统教材、教学的症结关键在于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厌学语文,怕学语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有意识地让学生查找作品的有关资料或作者的简介、趣事,诱导学生成就动机,变怕学为敢学。发挥多媒体功能,让学生配乐朗诵,发挥网络的优势,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变拙学为善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变死学为活学。

  现在,学生都能自主预习,自主思考,自主质疑和创新,自主释疑,自主复习,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如郑老师教学《春》这一课,在学生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后,便要求学生任选一幅春景图,为其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学生思维活跃,有的选春草图,配上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有的选春雨图,配上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有的选春花图,配上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春天的美,感受到了春的魅力。

  学完《春》这一课后,郑老师让学生走出课本,去寻春绘春,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诗歌、文章等,学生可翻阅资料,可上网查找,可通过多种途径去完成,然后在班上交流,再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写文、或作诗、或绘画等等,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语言,陶冶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也培养了鉴赏、想象、创造等能力。梁老师在讲有关理想人生、家庭亲情主题课文时,则以问题探讨为主,鼓励学生结合课文的中心事件,联系身边人身边事,谈社会人生,谈情感体悟,即使学生所讲的可能比较幼稚可笑,但在这种热烈的师生和生生交流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教材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在语文教材史上是突破性的飞跃,成为体现课标精神、引导语文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罗老师的"漫游语文世界"总结交流课展示了同学们分组活动的成果。有手机信息荟萃、低劣广告举隅、数字对联集锦等等。罗老师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室,到校园的树林里"感受自然",描绘心中的美景。他还组织学生完成了"我在月球上的一天"的故事接龙活动。梁老师"我爱我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细节,通过感受理解,体悟关爱,学会去爱。

  四、新课程教学的困惑

  1、组织学生讨论,有时流于形式,走过场。

  2、一些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课室的宽松环境也导致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表现比较散漫。

  4、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卷面成绩、老师的评价为主,缺少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如何建立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总之,新课程教学的前途十分光明,但要走的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共同为课文课程改革的深化而努力奋斗!

课程教学总结10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本次变电所所电气主接线课程设计。回想这十多天的努力,虽然辛苦,却有很大的收获和一种成就感。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在我们小组,我主要负责变压器选型以及短路电流计算,在电气主接线形式的确定中也发表了主要意见。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加深了对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知识的理解,基本掌握了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的步骤,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了实际工程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涉及了很多知识,知识的掌握深度和系统程度都关系到整个设计的完整性和完善性,正是这样有趣而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我的兴趣,我会尽可能的搜罗信息,设计尽量合理的电气主接线,而这个过程,也是我学习进步的过程。因此本次设计不但是我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也锻炼了我查找资料、分析信息、选择判断的能力。

  在之前的理论学习中,对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的各种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对于《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以及《发电厂电气部分》等专业可乘的知识不能联系起来,所学到的知识感觉都是分散的,不能融会贯通。而且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达到轻车熟路的程度。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熟悉和学习了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和各种计算。其中包括:短路电流计算、电气设备选型、导体选择计算、防雷保护等。掌握了各种电气主接线使用条件、优缺点、接线形式。了解了各种电气设备的性能指标,校验方法,以及导线的选择。

  在整个的程设计中,把遇到的疑问做了笔记,并通过各种资料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也希望带着这些疑问在学习中与其他同学讨论或请教来解决。除此之进行外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通过边做边学习及向同学、老师请教,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任务范围内的工作。

  回顾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自己还有以下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勉励自己:虽说对整个设计过程中涉及的计算机基本的规范已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但因为初次做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对部分设备性能、使用方面了解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应通过多查阅各种相关资料来掌握;对于所学专业知识应多熟悉,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本次课程设计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我们自学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细心严谨的作风。此外,还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会成为我今后成功的基石。课程设计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也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教学总结11

  这学期的网络研修活动即将结束,在此期间我充分利用研修活动时间学习,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就有所得。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力量,对于今后的进展起到了乐观的促进作用。现在就把我个人网络研修学习活动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我想,既能有幸参与学习的机会,就要尽自己的努力,要有收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以,我乐观投身网络研修学习中。做到三个“自觉”:自觉参与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与学员沟通争论,自觉乐观上传文件。尽管感觉比较繁忙,还是能圆满的完成了研修的各项规定要求。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了新时期老师提出什么样的素养要求;每一位老师都需要重新学习才能适应新课程,不然你就发觉:“穿新鞋,走老路”。“越来越不会教了”。网络研修需要我们共同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创新实践。才能不断完善。一个擅长学习更新的人,必需焕发诞生命的活动。一个擅长学习,创新的民族,必将实现宏大的复兴!所以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被时代所淘汰。要树立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

  二、乐观研修,深刻感悟。

  通过这次研修学习,为我营造了一个宽阔的学习天地,使我把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问和方法。我觉得在理论的形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从网络上学习,下载资源,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借鉴和启迪。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培训中,我们老师之间相互沟通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肯定要做到有所用。

  三、反思教学工作,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我不断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连续向优秀骨干老师学习,向有经念的老师请教。

  四、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课堂是老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今后我会本着“一切为了同学,为了同学的一切”的观念,将自己的爱全身的融入到同学中。今后在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避开课程设计“新”,实施方法“旧”的新瓶子装旧酒、“穿新鞋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路’。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观念”力求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养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五、研修提高,优化课堂。

  通过仔细学习研修,我明白了老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把我学到的学问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我在上课前依据本班的同学实际状况,通过观看、发觉、争论、明确的过程来备课,同时加高校生预习的力度。课前由同学生成详细问题,然后和我的备课内容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教学设计,突出课实效性、针对性,调动了同学的乐观性、参加性、合作性。体现出了老师是同学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加者和合。每节课下来,我结合同学的表现,自己的设计,任务的完成课堂的学问生成等状况。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真正使每一位同学学有所获。课后我还乐观写出教学心得,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然后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结合课堂上的每一细节和同事们的沟通,升华为阅历理论。

  总之,我们离不开生活的学习,更离不开每一次的网络研修培训。通过网络研修培训使我学到了不少学问,使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使我真正懂得了怎样利用网络资源更有效的开展新课程教学。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肯定会更努力实践,争取使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有较快提高。

课程教学总结12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一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体两翼(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英语和艺术教育为两翼)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社会办学单位,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供给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供给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2、开发活动方式

  我校根据课程开发宗旨,学校采取引进、部分开发、独立开发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活动。引进了中国舞蹈艺术学院考级教材;部分开发了美术科的国画、素描、色彩;独立开发了《简笔画》和《人文素养》第一册教材、《牛津英语》和《马宏英语》等。这些教材体现了我校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利用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学校课程分限选类和任选类。限选课每周每班安排6课时参加艺术类的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琵琶、古筝、书法(软笔、硬笔)、绘画(国画、简笔画、素描、色彩)舞蹈。英语沙龙1—3年选用《马宏双语》教学、教师自编常用口语练习,进行阅读、英语小作文等。4—6年级选用《牛津英语》,每周每班5课时英语课。《人文素养》第一册是由教师编写的学校生活、环境保护、磨难教育等教学资料的教材。

  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取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中学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一样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2、评价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评价应以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经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的开设价值,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由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时间短,对评价的研究还缺乏深度,还没构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待于在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继续研究,构成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总结13

  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将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在领导的关心、同事们的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我自己的地方课程教学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并取得较好成绩。在此,把这学期的工作作一定的总结,也为这学期的忙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地方课程以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物质等为主要内容,编制结构采用主题方式展开,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探讨区域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形成。

  一、学生情况

  学生年龄小,外界知识了解少,就是对本地区的人文地理,文化知识都了解较少,因此,教学地方这一科时,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结合本地实际,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现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使学生学好地方课程。而地方课程真实而又亲切,总是以家乡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让他们学得有兴趣,学得有热情。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由于地方课程教材没有参考书,备课时经常要收集大量

  的资料,教学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与同年级的其他老师相互切磋,互相交流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一学期以来,本人始终与其他同科目的老师一起,共同查资料,共同备课,共同编写教案,达到互助互学、资源共享,为自己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物化成果,不断完善

  在教学中,我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去了解家乡的状况。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主要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录象、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波。运用观察、信息搜集、现场考察、参观访问、讨论、制作、调查、社区活动、专题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要转变教师即是知识权威的错误观念,让地方教学能得到各层面的支援,如家长、老前辈,专家学者等。因为要将地方教好,非单一教师的能力所能完成,它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的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益。我们采用“问问别人”方式,让学生回家了解一些本地情况,上课时又相互介绍,相互补充,以达到家庭、社会资源的结合,也培养了学生社

  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了解文化名人的治学及创业历程,体会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认识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习文化名人刻苦求学、专心治学、爱国爱乡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激发对家乡人的热爱。通过收集、阅读材料等实践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别人相比,我的收获甚少,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课程的研究还欠深入,教学成果寥寥无几,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三级课程之一的地方课程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课程教学总结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所以,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的继续和发展。它既继承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思想,又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在国际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底下展开的,所以了解世界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对于推进我国语文课程评价的改革不无裨益。

  一、关于世界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

  从国际上看,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在短短的百多年时间内,课程评价的理念几经变换,评价思想不断更新。据《课程评价论》(李雁冰著)介绍,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E.G.Guba&Y.S.Lincoln)把评价领域划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代评价时期:测验和测量时期。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纪3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testing)或测量(measurement)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第一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测验”和“测量”的时期。

  第二代评价时期:描述时期。自20世纪30年代随“八年研究”而兴起,一直持续到5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description)──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从而发现问题,改进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这一时期美英等国出现了诸多针对评价而设计的教育目标体系,其中以泰勒亲自参与并指导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影响最为深广。第二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第三代评价时期:判断时期。萌生于1957年以后美国因苏联卫星上天而发动的教育改革,持续到7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judgement)。第三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评价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显然,第三代评价是对第二代评价的重要超越,它确认了价值判断是评价的本质,也确认了评价的过程性。

  第四代评价时期:建构时期。建构时期是与质性评价范式的应用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60年代未、70年代初,随着对课程改革运动的深刻反省,传统的评价方式也受到猛烈的冲击,人们渴望发展评价的新理论和新范式。这代评价认为,评价不是对预期的教育结果进行测量与对照,而是要对整个方案,包括前提假设、理论推演、实施效果以及困难问题等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质性研究范式由此推广开来,并开创了一代新的评价理念。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

  所谓质性课程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质性评价范式,也被称为自然主义评价(naturalistic evaluation)范式,它在认识上反对科学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反对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量化为数字,认为这种做法提供的只能是歪曲的教育信息,且有可能丢失重要信息。它主张评价应全面反映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程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如果说量化课程评价本质上是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话,那么质性课程评价则是以追求“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为根本目的的。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课程评价领域,由量化评价向质性评价的转换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

  前述三代评价,尽管每一代评价理论都力图克服上一代的缺陷,并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对评价的新要求,但总起来看,它们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具有“管理主义倾向”、“忽视价值的多元性”、“过分依赖科学范式”。而以“共同建构”为特征的第四代评价(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强调在自然环境中,用质性研究方法,使各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达成共识。特别要指出的是,第四代评价突出了过去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者身份,从而使得评价中出现了被评价者的声音。第四代评价还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评价中的价值问题,它所倡导的“协商”式的“共同心理建构”,实质上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并在此前提下寻求共识的达成,这反映着一种深刻的民主意识,极其富于时代精神,突破了评价领域中长期以来所寻求的“客观性”、“科学性”迷雾,使评价的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当然,正如它的倡导者所说,“第四代评价也只是一种建构”,它本身并不完全排斥其他的评价模式,而应该视具体的评价任务,与其他的评价模式相互补充。

  二、关于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应该承认,目前我们的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多数人的评价观念还停留在第一代、第二代评价时期。社会形成了一种定势,把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落在考试上,尤其是高考上,因此小学考试学中考,中考模仿高考。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所以,我国原有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课程体系。换句话说,用考试代替评价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之一,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课程是什么?在应试教育视野中,课程是使学生在中考、高考中获得成功的手段。至于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的人的发展的价值则被漠视或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是诸多教育悲剧产生的根源。在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中,语文学科在这方面的问题应该说是比较典型的。这已经为前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的社会大讨论所证明了。为根治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克服语文课程评价领域长期存在的弊端,尤其是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分三个部分:评价的基本原则、必修课程的评价和选修课程的评价。评价的基本原则分别从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基准、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手段等六个方面阐明了评价的重要思想。必修课程的评价和选修课程的评价,则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具体的实施细则、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先谈谈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1、关于评价目的

  “评价建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一个重点。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评价建议”可以看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能力的评价方面注意不同类型的差别,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特点。语文能力是个整体,但结合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语文应用能力是人人必须具有的基础,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则可以看成是发展和提高。

  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逐步达到的具体目标。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便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标志着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探究(研究)能力逐层递进。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鉴赏阅读,特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研究)阅读,包括通过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文化论著研读”、鉴赏研读“诗歌与散文”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研究)能力,发展批判能力。

  2、关于评价对象和评价基准

  “评价建议”体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它的原则性表现在首先要求评价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实现基本目标;其次强调了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评价不能脱离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它的灵活性表现为,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有重点,抓住关键,使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关于评价功能

  “评价建议”指出:“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里包含了几层含义:

  一是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而不能够像过去那样,只强调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二是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的发挥,主要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所以必须充分注重和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

  三是重视和发挥课程评价的不同功能,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课程评价的上述功能实际上是发展性评价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具体化,因为发展性评价除了基本的检查功能和固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外,它还有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和积极导向的功能。

  我们的评价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跳出评价就是甄别,评价就是筛选的误区。那些为了迎合某种社会需要,单纯按照考试分数来为学生排队,区分所谓优生、差生的做法,既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又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

  4、关于评价主体

  “评价建议”强调了“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如果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突出的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那么,高中阶段为“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重点则落实在“要尊重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很明显,前者是针对过去的“一元评价主体”而言的,即要改变教师是单一评价主体,而学生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种多元主体的提法显然是“从无到有”。而后者是在已经确认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而提出的新要求,它明显是对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求的提升和发展。

  5、关于评价内容

  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不同,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因此学生学习这两种不同类型课程所达到目标的程度便构成了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指出:必修课和选修课,“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课程类型不同,课程目标不同,课程内容不同,决定了评价的重点应有所侧重:“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6、关于评价方式和手段

  “评价建议”指出:“课程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对以往的评价只采用单一的纸笔考试方式的一种否定,同时也阐明了评价的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针对性、综合性的特点。

  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灵活多样。这种多样性是由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决定的。而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更决定了语文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式方法的针对性,指的是任何一种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都不是孤立的,而必须针对特定的评价内容和对象,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万能的、到处都可适用的方式方法是没有的。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种评价方式方法可以顺利地完成某一项评价任务,但对完成其他评价任务却不那么有效,甚至完全不适用,因此为保证评价具有实效,必须反对评价方式方法的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评价建议”列举:有些发展侧面,如认知水平,需要通过书面的语文考试进行评价;有些发展侧面,如学生的兴趣特长,较适合于通过观察活动来评价;有些发展侧面,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才能比较全面地评价;还有些发展侧面,如探究能力,由于它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加以评价。这些都是评价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的很好说明。

  评价方式方法的综合性,指的是我们必须注意各种评价方式手段的辩证统一。如果说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时采用了考试的方法,那只意味着考试的方法在评价该项任务时起了主要作用,而并不意味着就不能使用其他评价方法了。因为从评价的实际看,评价方法的概念总是综合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人为地肢解、割裂各种评价方式方法的联系,而注意将多种方法手段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教师在设计评价方案时,就可以全面、充分地考虑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对象,以及班级教学实际等不同的情况,综合选择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

  当然,提倡语文课程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并不是盲目追求花样翻新,或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是为了保证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等功能,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负担与保证评价的信度、效度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

课程教学总结15

  一、课程总体情况说明

  《国际结算》课程是为财经类金融专业(专科)国际金融方向开设的专业限定选修课和金融学(本科)的选修课。课内学时规定为72学时,录像课6学时,共4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外汇结算业务所必备的国际结算的基本原理和基础业务知识,使其金融业务知识结构更为完备。本课程主要讲述国际结算中的票据种类和功能、国际汇款方式和托收方式的基本做法、信用证的基本原理及其各种信用证的业务流程、运输单据和其他单据、单据的审核、指定银行寄单索偿和开证行偿讨、信用证融资的业务介绍、代理行的基本业务以及贸易条件综述、银行保函、非贸易结算等内容。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新型人才。

  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仍然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和闭卷考核方式,该教学和考核方式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教学中无法全面体现该课程应用性、操作性的特点。

  二是对该课程的实际应用部分的考核相对困难。这种教学和考核方式并不能完整的传授和考核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在教学和考核两个方面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

  1、新版教材学生难掌握重难点。

  该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国际结算》(苏宗祥、景乃权、张林森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三版),教材内容较多,且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从外文文献直接翻译过来的,有些内容翻译的很生硬,内容与传统的教材章节结构不同,学生对部分内容较难理解,一时无法掌握其重点和难点知识。

  2、教学形式单一。

  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最大。但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该课程对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而讲课方式基本上也是老师“一言堂”,老师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抄黑板,这种满堂灌的方式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不能消化。现在虽然普遍应用了投影仪等教学工具,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展示的内容更加丰富,但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要求。

  3、教学中实践性的内容相对较少。

  《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增加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该课程教授和学习的一个内在要求,但受教学方式实践场地等的限制,目前对该课程的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为主,实践内容相对较少,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较弱。

  (二)、考核方面。

  1、考核形式单一。

  该课程的考核形式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就是指期末考试。形成性考核一般就是平时的书面作业。两种考核形式比较单一,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互相抄袭、分数偏高、教师对作业一次性批改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该课程的考核成绩难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2、教学评价单一,缺乏实践性。

  《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增加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阶段,也应相应的增加对实践能力的考核部分。但现行实际对该课程的考核评价形式基本上就是期末考试加上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中虽然增加了课程实践的内容,但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实际结果是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单一,缺乏实践性。

  对该课程教学和考核的反思及改进措施

  针对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方法,使学生真正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内容、过程控制等多方面完善现有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形成性考核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我有如下的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方面。

  1、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师整理分析,形成简单易懂的教学体系。

  新版教材内容较多,且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从外文文献直接翻译过来的,有些内容翻译的很生硬,内容与传统的教材章节结构不同,学生对部分内容较难理解。教师应当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该课程的总结,形成简单易懂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对学生形成引导,使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

  2、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讨论式或探究式教学。

  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为了规避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了讨论式或探究式教学,通过实践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想讨论式或探究式教学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讨论式或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讨论和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讨论式或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讨论式或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讨论和探究的情境,建立讨论和探究的氛围,促进讨论和探究的开展,把握讨论和探究的深度,评价讨论和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讨论式或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讨论和探究的目标,思考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并掌握方法,敞开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由此可知,讨论式或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讨论或探究式课堂。

  3、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

  因该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相应的增加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实践操作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要通过幻灯片等形式对该课程涉及的实物图片和操作过程多多展示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通过模拟软件模拟演练、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到企业进行实地实习等方式来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以丰富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考核方面。

  1、适当增加形成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丰富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形成性考核可以通过过程控制促进学生学习,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考核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形成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丰富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可借鉴部分课程如数学文化,形成性考核为100%,不再安排期末考试,把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评价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这样可以形成有效地监督和评价制度。一方面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过程控制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得考核评价的结果也更客观、更科学。

  2、在课程考核阶段,相应的增加对实践能力的考核部分。

  由于该课程是门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阶段就要求增加对实践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考核阶段、也应相应的增加对实践能力部分的考核。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可以选择部分形式来实现对实践方面的考核,比如可以选择操作项目作为实践内容公布给学生,让他们全面准备,课程最终结束后,由学生当场操作和评价。操作时,学生可以随机抽取2—3个综合性题目,口头陈述项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实际操作,教师根据口试结果,依据所答的问题难度系数和操作的规范程度,最终评定课程成绩,并当场告知学生考核结果。增加考核结果的透明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课程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课程总结01-13

教师课程教学总结04-22

课程教学设计01-06

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08-29

课程教学设计15篇03-06

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15篇02-11

教师课程教学计划01-03

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11-25

老师课程教学计划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