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28 13:18:32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合集1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合集15篇)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困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初二和初三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教学效果:

  一、学生分层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其它附加的题目,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对学生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分层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系统把握数学知识,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我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1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索;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分层教学

  20xx-2013学年度,我担任初三两个数学基础一样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二班我用分层教学法,以便探究分层教学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我主要谈谈我在二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C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之后,让学生到黑板做题,加强面对面的个别辅导。

  2、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设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章节的练习和作业分层设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基础题一般是教材中练习,习题中较浅的题目和老师编的简单知识点题目。而提高题则是练习和习题中较深的题目,开放性数学题和新型数学应用题。

  四、分层训练

  课堂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呈阶梯型。

  例如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 = 4

  (2)(x-2)2 = 4

  (3)9(x-2)2 = 4

  (4)(x+6)2 -9 = 0课外作业也应分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后设计的作业:

  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为

  3、4,求第三边长。

  2、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0为坐标原点,A点坐标为(0、3),B点坐标为(5、0),求△A0B斜边上的高。

  要求:A、B层次学生完成全部题目;C层次学生完成(1)、(2)题。

  五、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评价不只是放假前填写一纸评语,平时教学的微笑、赞扬、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C层次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已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B层次的学生也要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对于A层次的学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识自已存在的不足。

  六、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效果。

  (1)采用分层教学后,以往课堂上差生‘晕车’优生‘陪读’的两级分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在分层时,以“A、B、C”层命名,不出现差生等词汇,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C”层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差生减少,优生增多。其原因是: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

  10月份,学校安排了新教师的亮相课。对于我们年轻的新教师来说,既是一次大挑战,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锻炼自身能力的一次机会。这次我安排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的连加连减。通过这次公开课,自己在教学准备、讲课的方式方法、教学互动等方面得到锻炼,特别是学校资深老老师的课后点评更是受益匪浅,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缺乏自信,胆怯。毕竟刚刚踏上讲台,缺乏教学经验,害怕上不好,也不知如何上好。因此,我都不敢看听课的老师。害怕是没用的,一定要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现风采。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实力决定命运,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课程任务,思想上决不能麻痹大意,踏踏实实去做事情,自己从焦虑紧张到心无旁骛的调整过程尤为重要。

  二、对教材缺乏了解,对学生的关注较少。由于对教材了解不充分,以至本次课的内容安排太多,应分为二个课时,连加一课时,连减一课时。内容太多,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另外,我只顾着讲课,少部分学生在下面偷着玩,而我却没有注意到,说明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够突出。课中,连加的意义没有讲出来,连加列竖式的三种方法没有进行归纳总结,点拨也不够,以及为什么第二种方法更简便呢?还有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解,没有突出重、难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四、教学行为不够规范,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好。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语言应通俗易懂,语速不宜太快。

  五、应加强课后反思。教后的总结反思是教学环节重要的一环,写好教学反思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将看似不重要的教学反思整理出来,认真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索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作为新教师,我会尽快成长起来,不会怕困难和挫折,会敢于面对。我会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感悟亲课程理念,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3

  有一天,我去师苑餐厅吃饭,一抬头看见一幅标语:教师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定力,更要有立德树人的情怀。一时间激发了我对教育情怀的无限思考,又因为我是学数学出身的,于是我就在反复追问自己:数学情怀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构建形成的呢?

  什么是数学情怀呢?环顾教育的现实,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应该学到哪些数学知识,拥有哪些数学技能,学会哪些数学思考。当然,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数学情怀,却是超越知识、技能、方法层面的“形上”诉求,是不带半丝功利色彩的“超然”心境,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学会数学思考,为成长奠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数学的逻辑力量和严谨之美,对数学充满着热爱和敬畏,久而久之,便成了数学情怀,这份情怀,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张力,它会让每一堂数学课都获得永恒的力量,会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时都能将眼光投放到“世俗”与“功用”之外,显现出淡然和大气。

  数学情怀是怎么“孕育”而来的呢?

  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告诫我们,以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联姻打造出来的时尚与潮流正有意无意地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包括学习行动),一个人要从日常周遭无所不在的庸俗之气中站出来,实在是比面对千军万马面不改色心不跳还难。因此,孕育数学情怀,首先需要我们教师有几许超凡脱俗的胸怀:不把数学成绩(分数)当成评判学生数学学习好坏的根本依据;不奢求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佼佼者,未来成为数学大家,只求他们从内心里亲近数学,喜爱数学,“懂”数学,哪怕他的数学学习并不理想;教学中不是紧盯着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还要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更要有“润泽或点化生命”的形上关怀……

  当然,教育不是强加,不是强迫,不是灌输,而是基于教学交往之上的精神的生长、生成。数学情怀的滋养不能离开基本的数学教学活动而存在,相反,它是和最日常的数学学习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并在日复一日、一堂课又一堂课的点化、熏染的累积中凝聚。这方面,我们从不缺少基础的素材,仅以“自然中的数学”为例,蜜蜂蜂巢的断面大多呈正六边形,螺旋式缠绕的牵牛花藤蔓是圆柱树干侧面最短的直线,百合、山茶、牡丹等花瓣数就是一列斐波纳契数……把这些带进课堂,就足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新奇和敬畏之心了。但遗憾的是,教师常常缺少开阔的视野、灵动的思维和智慧的行动。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已经为学生开启了孕育数学情怀的大门?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超越分数、超越功利给学生以“温情陪伴的教育”?我们是否自己已经先于学生之前拥有了一份数学情怀?已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送给青少年数学爱好者的四个字是:数学好玩!其中的蕴意我想除了数学本身是充满魅力的,更为重要的是想告诉孩子们,数学并不是“冰冷的美丽”,数学学习时应该保持“玩耍”的姿态和“闲暇”的心态。只有“玩耍”的姿态和“闲暇”的心态才会使得学习不至于过分压抑,过于媚俗化,才得以徜徉、荡涤自由的心灵,让数学学习散发出一瓣充满着生命光泽的幽微馨香。

  刘铁芳在“重申知识即美德”时提及,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用知识守护人性,孕育德性,促进个体存在的完满,开启个体人生的尊严感和幸福。从这一角度来看,发掘数学学习的精神价值,孕育学生的数学情怀,让孩子们由衷地从心底生起一股数学的暖流,生出一份对数学的崇敬,具有不凡的生命意义。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4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流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确定“以人为本”的观念,把课堂教学看作自己也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鼓励、激发学生去不断探索,把学生的“发现”与“创造”视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他们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涌动。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时的一些认识: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感知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主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又有直觉洞察、直观猜想、合理归纳与活动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二、身临其境,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观察、思考、探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创设情境。

  1。求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然后计算,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此时课堂气氛比较平稳。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很繁,怕动手计算,课堂出现沉闷现象。此时教师立即口答出答案,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惊奇,为之一振,进而产生疑问:“老师怎么会看出答案?这里会不会有规律?”课堂出现窃窃私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你开始的计算和老师的结论观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投入到观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问题:你敢肯定你所猜测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敢于说理、敢于证明,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由点到面,触类旁通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复习中的最大矛盾是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习既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中理解、记忆、熟练、提高。比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根的判别式可以作为判别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依据:当△>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如果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别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位置(交点是在坐标原点的左边还是在坐标原点的右边)等等。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把知识拓一拓、伸一伸,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应随“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只有教师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起着开启数学思维与夯实数学基础的作用。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围绕改革核心,秉持批判的态度会发现在现阶段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保持小学数学教学不断前进的步伐。

  一、小学数学教学弊端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

  一些教师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专业性,对于教材的认识理解不到位,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难以准确把握教学主体方向。

  2、教学中角色的错位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自身作为教学的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填鸭式”的授课模式,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3、师生关系淡漠

  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科学知识与身心发展的同步。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学生对老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淡漠。

  二、有的放矢,制订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措施

  1、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在新形势下,数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秉承不断进步的职业操守。教育在改革,教师教授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与变化,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是对人才培养的阻碍。教师授课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应适时听取学生的意见,调整教学方式;定期参加教师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准确把握教材方向;注重同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增加教学经验……这些都是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2、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教学过程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的途径有很多。例如,情境教学,利用问题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主动性;利用竞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再如,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性的“教师—知识—学生”三维教学空间向新型的“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四维教学空间转变。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声音、图形、图像功能等动态形象呈现抽象数学知识。以这种抽象向直观的转变让学生领会数学知识的本质,与此同时得到审美的愉悦,增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秉持批判的态度,保持前进的步伐。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英塔木乡阿克塔木小学)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6

  去临沂第二十中学学习之前,我就听说刘建宇老师用80课时教学生完成了初中学段的数学内容。

  之于我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刘建宇老师却成就了这个传奇。听了他讲的课我恍然大悟,他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进度,同样的要求,而是分类要求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学生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达到不同目标,这真是一大创举!由此也可看出他的分层教学落到了实处,而我们时常把“因材施教”挂在嘴边,但真正做到了吗?我们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一刀切,致使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久而久之,“吃不饱”的有了强烈的惰性,“吃不了”的将自己裹紧放在阴暗的角落里,丢失了自信。由于赶进度,教师由起初的“特别关注”这类学生到不得不“叹息放手”,因材施教也只能是表面文章了。

  听了刘建宇老师的《个性与共性关系的辩证统一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整节课他设计了四类题目,涉及到数与式、空间与图形两大领域,涵盖了初一至初三的内容。学生竟然能回答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而答对知识,会解答这些问题并不是刘老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他要让学生感悟各类题目所蕴含的共性,从哲学的角度来引领学生体会世界万物皆相通,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教理念,教文化素养,教人生。在我看来,全息是知识的高度整合,重点是能够以点带面,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借鉴全息的思想,将本册的知识适时地整合,让学生更系统的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不过我们受到教育大环境的限制,不能够像刘建宇老师这样将所学知识完全的整合,在教学的过程会中存在整合不到位或者知识难度太大的问题。

  我觉得受益最大的是刘建宇老师的全息教育思想,在刘建宇老师看来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应该在人的心灵中播种爱,播种善美,播种智慧,播种光明。教育应该用文明的火种点亮心灵,点亮希望,点亮未来。他所谓的全息,首先是教师眼中有学生,有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学生的终生幸福;其次才是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好;再次,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发展融为一体。几年来,他一直在实践着自己的全息教学论,演绎着自己的职业幸福,反思自己的教学。

  通过这次学习,我要勤于研究教材,勤于总结教学方法,勤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学会一类问题的解决,能将他人的认识化为自己的收获,能使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同步,使智慧的丰盈与人格的完善一体,从而实现了学习效益最大化。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7

  聋生和正常学生相比,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要比正常学生稍弱,且存在自私、多疑、粗暴等心理特点,自尊心较强,习惯受到表扬。在聋生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和谐课堂气氛,以情境为依托,以问题而引导聋生参与活动,辅以针对性练习和个性化评价,这样才利于数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设和谐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结合以往聋生班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在课堂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聋生多是被动参与,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一些聋生本身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因课堂中表达错误、没有及时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而遭遇教师的批评,从而挫伤了其积极性。一般而言,聋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较之正常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加之自尊心较强,故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定要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并鼓励聋生积极参与,尤其是要创造机会,让聋生能主动表达。

  尊重聋生,不仅要尊重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要关注其差异性,有的聋生较为自卑,数学成绩较差,数学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批评,甚至是指责,而要多给予其鼓励。同时,要在数学课堂中创造机会,引导聋生参与表达。如“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等课时的教学中,可通过情境而呈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再通过问题启发聋生思考。如“相反数”的教学中,先请两个学生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各走5步,再以图的形式(教师可在学生走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思考,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聋生参与兴趣

  聋生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不高,甚至有很多聋生厌倦数学,觉得抽象而枯燥。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在聋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以单穿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注重直观引导。提倡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以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创设直观的景象,由此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法较多,如借助话题而创设情境,以“储蓄计算”为例,教学中通过展示银行图片,以存钱话题而启发学生交流是如何存钱的,是否知道银行的储蓄是如何计算利率的,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借助多媒体展示,让聋生获得直观感知。聋生因受听力所影响,接受外部信息以视觉为主,故而在数学教学中应多直观呈现。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先以近视调查对班级聋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后呈现调查数据,根据数据而提出问题(如有多少人近视,占了班级人数的百分十之多少),由此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直观而形象,利于学生理解。

  三、提出探究问题,鼓励聋生参与讨论

  根据聋生数学学习情况来看,很多聋生都觉得数学高深、抽象,较难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有畏难情绪,数学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的讲解。在对聋生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中,要积极渗透参与意识,变以往的“讲听”模式为合作模式,以问题作为启发,引导聋生学会合作,在共同讨论和交流中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理解和构建。

  首先,在聋生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要紧扣目标展开。如“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该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是要让聋生把握三者的区别,教学中借助人行横道线、音乐指挥棒、激光、手电筒光、铁轨等图片而引出概念,然后提问“你觉得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由此而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活动中,教师根据聋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指导并归纳,再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辅以判断、问答等练习活动,从而让聋生更好地把握三者的区别。

  四、注重针对练习,及时给予聋生鼓励

  聋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而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以相同的要求对待他们,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聋生的实际,针对性练习。提倡针对性练习,一是课后练习题要具有典型性,要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二是要采用“必做+选做”模式来进行练习,即课后全班学生完成必做题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完成相应的选做题。同时,也要注重优化课堂练习,在课堂中,可采用小组相互出题、抢答、竞赛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效果会更好。

  在评价上也要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和过程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例,聋生若在数学课堂中能积极参与问题回答,能和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那么,课堂中就应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在对聋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以量化方式进行,且要参考学生之前的基础。如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可加分,那么,加分就要一定的标准。又如学生主动完成了练习,也可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在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评价的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指导为辅,切忌简单粗暴的批评。

  总之,在初中聋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充分分析聋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特点,以课堂气氛作为催化剂,借助情境、问题而引导聋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后,以针对性练习进行巩固,及时给予聋生相应的鼓励和评价,这样才能让聋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8

  一、精心布置作业:

  1、布置作业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

  精心选配习题,既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够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堂中必须留有5-10分钟的学生动笔时间。积极推广基本作业加弹性作业模式,减少简单机械的抄写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前一般先将作业做一遍。

  2、份量适中。

  课堂作业力求在课上完成,课外作业应按有关文件要求布置,除语、数、英、科之外,其它学科原则上不留课外书面作业,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布置活动性或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严格控制家庭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平均水平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不得加重学生作业负担。

  3、规范教辅资料征订和印刷的管理。

  严禁教师擅自统一征订或变相征订用于学生的教辅资料。所印资料至少应该是修改或剪贴拼凑过的,油印情况进行登记统计,定期公示。

  二、认真批改作业:

  1、提倡学生作业面批制,通过面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改。教师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当面批改,当面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更正,加强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及时指导。

  2、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一般采用“等级与激励性语言”相结合的形式,从“正确”和“整洁”两方面以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或者用分数来评价,也可采用“五星”等形式。教师在等级、分数评价等基础上,应该用激励性的语言或特定的符号、图像来鼓励引导学生,特别是习作(作文、日记等)、美术等一些创作性的作业,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来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作业评价对学生的指导与激励作用。

  3、批改时一律用红笔。对正确的作业采用打“√”的形式,对于学生作业中特别精彩的地方,可采用其他符号或者语言进行提示鼓励。同时教师对具有创造性、独特性的作业应该以鼓励和引导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4、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一般在错误的地方用小“×”或者“?”等形式指出来,并要求学生及时订正。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订正的作业进行批改,并要有二次批改的痕迹。

  5、习作批改分详批和略批。大作文详批要标注出错别字,对习作中优美语句用“波浪线”标出,批改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对学生习作格式、语言、选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作综合性评价。每学期每生至少得到详批四次。略批(面批),教师用批改符号标明错别字、病句和标点错误,给予评分。小作文(周记、小练笔等)批改参照大作文的略批。

  6、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业,教师应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既要对学生的作业做出再评价,同时应该对学生的评价做出再评价。学生的作文一学期相互批改不超过两次。

  7、作业应该及时批改,作文一般在一周内批改完成,其他作业一般在当天批改。

  8、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关记录,特别是对有独创性和有普遍性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录,作为讲解和辅导的依据。

  三、监督与评价

  1、语、数、英、科学科每学期应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一次作业展览,展出优秀作业,进行表扬,组织学生观摩。

  2、教研组一学期两次(期中、期末)进行抽样检查(项目:作业量、批改规范与学生订正情况),并及时上报教导处予以反馈。

  3、 教导处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反馈。

  蓝都小学教导处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9

  一.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0

  我刚接受一个新班级,对一年级的孩子不是很了解,他们的气质,他们的数学水平都在那个位置之上,所以在教学之初,确实有很多困难。好在在学校领导老师和教研组长的指导下,我在不断的成长。

  首先我得了解他们,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比如跳绳,课间操的时候和他们聊天;第二节课,和他们一起练习队形;扫地,用它们摆桌椅、、、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让孩子们更加了解我,师生关系日益融洽。

  其次,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孩子自身的特点。我知道高一的孩子们活泼好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创设场景的经验,我认为非常适合小学数学教学。

  一、创造有趣的情境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对数学感兴趣。如果他们只是简单的在课堂上讲解一些枯燥的计算,就不会有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等。,并紧密结合数学的特点,创设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从潜在状态走向主动状态,从好奇走向强烈的求知欲,产生热切的主观探索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孩子们对故事、童话和动物特别感兴趣。所以把课本上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以小动物为主角,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拟人化的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我在教北师大小学数学上册《习题3》的时候,就把整个习题3当成了一个故事:几只动物一起回家。首先,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同伴一起回家,每个动物手里拿着一个号码牌。只要这两个号码牌上的数字加起来是10,这两只动物就可以一起回家。回到家发现没带钥匙,只好找对钥匙开门。我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钥匙?我需要计算一个简单的公式,正确的键就是正确的键,这样动物就可以一起回家了。走进房子,我们应该玩什么?小猴子建议下黑白棋。期间猴子问小白兔白棋多少,黑棋一个,黑棋比白棋少多少,白棋比黑棋多多少,能列出什么样的公式。小猴子和小白兔在下棋。小熊建议他买些水果迎接客人,于是小熊去买了P47图1三种水果。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才能列出公式呢?当他们吃水果的时候,他们发现小猪刚刚出去了。他说他买了九个苹果,两个放在厨房,两个放在客厅,让动物们猜他包里有几个苹果。谁能列出配方,谁就能分享袋子里的苹果。小动物们玩得很开心。小蜜蜂建议他们去河边玩捉迷藏。要过河,他们必须跨过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石头都是一道算术题。你必须正确回答石头,然后才能跨过它。这样整节课,学生们都很积极,他们把自己投入到动物王国的角色中,再也不会像过去的习题课那么枯燥了。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他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教学应该立足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相关数学问题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将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直接体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在教“整理书包”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体验整理书包的必要性,然后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让我们的生活干净、舒适、美好。

  三、创设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又能增强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后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合教学需要的各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1

  许多专家都认为: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并运用它们去解决数学问题以及日常生活问题。而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中,也得出一个类似的结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比具体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因为前者更具有普遍性,在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派到用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极其重要,这样可避免“题海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

  一、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思想

  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而且要想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渗透给学生也不现实。因此,应该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几何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在数学教学中,由数想形,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具有可以使问题直观呈现的优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拓宽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

  2.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是数学的重要理论和解题工具。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集合思想,集合的思想和概念渗透于数学教学和各个阶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愈来愈广泛,其体现形式愈来愈丰富多彩。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把含在教材中的集合思想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

  3.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是数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它的核心是以可变的观点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形,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进攻,而是采取迂回的战术,通过变形把要解决的问题,化归为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的解决。其基本思想是:将待解决的问题甲,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个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乙,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答返回去求得原问题甲的解答。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它的基本形式有: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曲为直等。在小学数学中蕴藏着各种可运用化归的方法进行解答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会化归的思想方法。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里要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推导过程中,采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就是把曲线形化归为直线形的过程。

  4.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异同按某种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即根据教学对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归入一类,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归入另一类进行分析研究。分类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条理性。一般分类时要求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如整数以能否被2整除为例,可分为奇数和偶数;若以自然数的约数个数来分类,则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几何图形中的分类更常见,如学习“角的分类”时,涉及到许多概念,而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渗透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其中几种角是按照度数的大小,从量变到质变来分类的,由此推理到在三角形中以最大一个角大于、等于和小于90°为分类标准,可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而三角形以边的长短关系为分类标准,又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通过分类,建构了知识网络,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

  此外,还有类比思想、组合思想、极限思想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应注意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1、在数学内容准备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依据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时注重与学生分析、探讨解题思路与策略,在解题后带领学生进行回顾,如本题应用哪些知识或概念,利用哪些基本技能,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还有哪些题可借助本题的解法(多题一解)。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能大大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探索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对这样的“知识”消化,并吸收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想活动。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

  3、在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复习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在平时教学复习中,要以思想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在解题训练过程中以数学思想为主线,并进行知识点概括与归纳整理,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问题、不同方法中寻找同一思想。把数学思想方法纳入教学计划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练、概括的过程。对于习题的选择不可以条块分割、泾渭分明,应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选题,有意识地设计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的习题、高频率再现,精心安排,恰到好处的点拔。特别是章节复习时,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领知识的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增加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精彩、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正如日本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科学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相对地说是不够的,而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却是绝对必需的;数学知识可以记忆一时,但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却永远发挥作用,可以受益终生,是数学能力之所在,是数学教育根本目的之所在。”总之,数学教学必须着眼于现代化,以适应21世纪教学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知识真正建立在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之上,用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的核心内容,并且能将知识和方法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2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而且各个年级的分层教学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我就以本人近几年在初三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三的数学分层教学。

  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因为初三面临中考,各个学生的目标也不一样,我通常把学生分成三层。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三层。一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二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三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

  一、目标策略的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一层数学基础要扎实,培养数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二层充分调动积极性,使他们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数学基本技能。三层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一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对二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三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二、课堂备课的分层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解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可定为:共同目标: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要求:

  一层:能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与不等式、函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二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

  三层: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我们是使用活页作业纸的形式,目的是使选题符合需要。为此我们要求a、b、c三层作业都要有,题量一般为6:3:1,题前标示级别便于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完自己层次内的题和以下层次的题。同时对二三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基础题完成时间和质上的要求。要速度快、正确率高。作业全批全改。

  课外我们主要使用补充习题。补充作业难度教低为二三层学生作业。同步导学为二三层学生的主要作业。批改上对三层学生尽可能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集体讲评,反复训练。

  三、表扬与批评的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三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二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一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囚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为每个同学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老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层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3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研读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以“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几个版块,围绕“爱、勤、创”三个字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的良师益友。现将自己的点滴读书体会叙述如下: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爱”。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做教师,要爱教育事业,要爱每个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中的幸福。“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又走近他们,为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又是我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在学生们的眼中,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以前,我也和吴老师一样,脑中有这样的意识:我是数学教师,把1+1为什么等于2讲清楚了,学生会解题了,成绩提高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心理健康似乎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那是班主任和父母的事。做为数学教师,总是单纯地从知识系统方面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心理对他成长的重大影响。我们校长经常教育我们要尊重学生,再看吴老师的书,吴老师把这做为她教学思想的升华,这中间有多少值得思考的内容啊。只有内心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只有充满爱的教学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

  第二: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里。

  听吴老师的课,吴老师善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对每一位发言学生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勇于创新。在她富有激励性语言的鼓舞下,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张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思自己,一着急,就轻过程重结果了,一着急,就恨不得把学生的脑袋换成电脑,我把知识直接输进去了事,课上难免填鸭式。现在我终于明白,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创设更大的空间,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师心中必须要有这个目标及落实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未来的社会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课堂上老师拽的还太多,走教案的痕迹太重,还不够放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的去探索,少一些一问一答,多一些原生态下的自然对面;少一些“谁再来说说”告之标准解答,多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变为追问为什么;少一些教师指令,多一些自主探究;少一些教师独自的热情,多一些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把我们的热爱、把我们的真诚通过我们的语言、神态表示出来,把老师的热情四射变为学生的四射的热情。

  第三:要创造孩子们喜欢又有营养的数学。

  课堂教学是抽象的,有时学习数学又是枯燥的,许多人对数学是望而生畏。而数学又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不懈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不好的数学教学可能把学生扼杀在学习数学的初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份责任。吴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寻数学教学的方法,不断研究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规律。课堂上,吴老师善于制造、把握、激发思维矛盾,将冲突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化解,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受着智力活动的快乐。学生在吴老师精心编织的智慧摇篮中孕育智慧,体验着数学学习的快乐,智慧的吴老师带着智慧走进课堂,又在课堂中播种智慧、催生智慧,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快乐的数学乐园。

  书中还收录了吴老师的很多课堂实录和点评,读来却一点不枯燥,难怪孩子们会这么喜欢吴老师的课了。什么是课堂?用吴老师的话来概括就是:课堂是交流,交流需要真诚;课堂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课堂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这段话,就足够我回味和深思的了。以后,我想我的课堂也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使孩子们慢慢地喜欢学数学、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总之,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书籍,,聆听吴老师的讲座,使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在今后教学中,我尽力做到让孩子们学喜欢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4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

  20xx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成员。按照工作站对核心组成员的要求,近三周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吴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从“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将她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吴老师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有很多经验想对我们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年经教师们,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

  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吴老师通过多的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有营养”有数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一言之,“有营养”的数学一定是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好吃”的数学就是马“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即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一言之,就是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堂。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精神不能复制,思维不克隆,智慧不能填充,只有爱的光芒投射下,才会有精神的挺拔,心智的生长,生命的成全。

  生命离不开爱,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是教育的真谛。爱的教育并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爱不仅是微笑,更是一种教育心态;爱是对个体健康的关注,是对生命挫折的忧虑;爱是真诚,是对孩子们自尊的保护。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人的心灵深处。教师与孩子手牵手地站在一条战线上,师生的生命才会融在一起。教育教学才会有成果。

  3、做充满诗情的教育者

  教育需要激情,也需要诗情,要用激情和诗情唤醒学生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成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对艺术家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创作出让大家满意的作品;对教育而言,最大的快乐是课堂里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学生在课堂里心灵交汇,智慧碰撞。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当然,我们上课不仅仅是用理智上课,也应该展现我们的喜欢、兴趣和幽默,投入我们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课堂不能以胜败论英雄

  吴老师认为,课堂上对于学生“错误”的剖析与争论能给我们带来火热的激情,带来深度思考的快乐,带来智慧碰撞的满足,为我们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面对学生的犯错,教师应给他们留有验证、解释的机会,用纯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都扬起自釜底抽薪风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不以胜败论英雄。

  5、用真情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

  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仅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有的职业修养,更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切入点。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换来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同时,还有学生熊熊燃烧的求知之火,这种交换是值得的。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方法,还有情感,热爱数学的情感,热爱学习的情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让我们用真心、真诚、真情去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

  6、“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

  爱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爱亲人,才能是家庭和睦;爱朋友,才能享受到友亲的温暖;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真心地爱事业、爱学生,才能使内心永远充满激情,才能使工作的每一天阳光灿烂。“一切为了孩子”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工作的归宿。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只有充满爱的教学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

  7、“勤”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吴老师一直坚信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都是从勤奋中获得的,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告诫我们年轻教师要珍惜大好青春年华,勤于学习,做一个终身学习教师,要在实践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其次要勤于思考,学生是变化的,教材是变化的,课堂是动态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如何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如何让学生爱数学。思考和反思会使每一天的工作更理性、更科学、更有质量。再次要勤于写作,每次反思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拿起笔将教学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点点滴滴的体会都是教育智慧的积累。要坚信一分的汗水,一分的收获,只有勤奋才能铺就成功之路。

  总之我们青年教师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勤于学习的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事,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你就能为自己的教师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8、“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早已成为全体教育者的共识,唯有“创新”才是民族发展、国家振兴之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吴老师说:“教师要敢于创造,创造孩子们喜爱的有魅力高效的课堂,创造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立体生命课堂。”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智慧的启迪;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要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造唤起创造,给学生创造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课堂生活的魅力,感受到智慧智慧的涌动与自身的成长,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很高兴能够通过“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这个平台认识吴老师,进而阅读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通过阅读我受益匪浅,从书中学到如何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同时也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幸福感,今后,我将认真学习吴老师所有书籍及视频,积极参加工作站安排的一切工作,不断提升自我课堂教学水平,为原平市小学数学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合集15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8-11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8-11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8-11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2-13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12-01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11-20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12-24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汇编15篇)12-14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11-30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