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0 16:39: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渔歌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

  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子”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识蓑衣)。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

  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4、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看看这画面,还少了什么?(雨)谁能把它画上?他画的对吗?(对,斜风细雨,春雨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密,在微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结: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心情),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悠闲、自在)

  4、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渔歌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过程:

  揭题

  1、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张志和,他哥哥张松龄怕他不回家,呼唤他回来写了一首词:

  谁来读读: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他在声声招呼弟弟回家,一起读。你有什么疑问?

  2、为何不归呢?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就能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读课题。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第二首词,“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再来一遍;读得慢一点,悠一点

  一回读:读流利(5分)

  1.预习反馈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考考大家。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吗?(指名两位学生)

  (1)指名读

  预设:

  A学生完全读正确

  你真能干,声音响亮,字字有交代;词中这几个难读的字你都读正确了,读准了鳜字,读准了塞和蓑是平舌音;箬翘舌音,让我们一起读好他们所在的词。

  B你很努力地读,读准了几个难读的字,可惜读错了字音,再来正确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它所在的词。

  (2)写字指导

  看这个词——“箬笠”,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斗笠。

  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词

  2、读书不仅要字字有交代,还要有板有眼地读,谁来?

  预设:A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大家要向你学习,语断气不断,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奖励你再读一次!

  B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不可一字一顿,要语断气不断,师示范,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

  3、师生合作读

  A我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红色字体你读,剩下的——我来。

  B读得有滋有味。我们再读一次,现在,我读红色字体,剩下的——你来。

  C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二回读:感受美,初解不须归

  一、融情想象,感受意境美(13分)

  同学们,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知名的画家,他的好友——大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让我们走进他如画的诗词中去,找一找,圈一圈,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交流,我们一个一个的说,有——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共九种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知道地点在——西塞山,是江南地区;当时的天气——下雨,那时的季节是——春季,怎么得知?桃花(桃花一枝知春来啊)白鹭(鹭是个形声字,我们可猜它是——一只鸟,是的,羽毛是白色的,它是一只候鸟,天暖便回)鳜鱼(春天最为肥美,它的肉曾被媲美为天上的龙肉呢)

  1、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

  这九种景物勾勒成的春景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美在哪儿呢?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按照词的顺序,走进这画卷——西塞山前白鹭飞

  (1)读诗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2)指导朗读

  A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白鹭是不一样的。如白居易写道: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居易《白鹭》

  这是一双让人心生愁绪的白鹭

  在李白眼里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李白《白鹭鸶》

  这是一只孤独的白鹭

  在张志和眼里

  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又是一只怎样的白鹭?自由自由、悠然自得、快乐、幸福

  带上这种感觉读(指名两位)青山,白鹭,一静一动,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齐读

  B如果诗人是一位摄影师,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近景还是远景——远景。请同学们再把远景的那份幽远、宁静读出来。

  2、想象“桃花流水鳜鱼肥”

  (1)看过了远山,让我们走到眼前的流水旁,读——桃花流水鳜鱼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A鳜鱼

  江南是一水乡,下几场春雨,溪满河溢,于是鱼群便多起来了。春天的鳜鱼最为肥美,你看有些肥嘟嘟的鳜鱼正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浪花;有些——有些——还有些——

  B流水

  这水里都有哪些颜色啊?

  (3)指导朗读

  如果你就是水中的鳜鱼,生活在这片水域你觉得——那就幸福地读读吧,指名读,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一二两句

  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远景,那这一句则是近景。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宁静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刻让我们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拿起钓竿,一同与渔翁坐在斜斜的细雨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你觉得这斜斜的细雨像什么?我们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也有一段文字描写春雨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看,朱自清把春天的雨比成了(牛毛、花针、细丝)。看来无论是800年前的古代,还是几十年前的现代,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散文,大家对美的感受还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2)指导朗读

  这雨中给你怎样的感觉——谁愿意把这朦胧、轻柔的感觉读出来?(点评:好大的雨啊,大雨倾盆啊,这是绵绵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啊)

  (3)(音乐起)走在绵绵春雨中看风景会别有一番情趣,欣赏PPT,看着远山,望着近水,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剌泼剌地嬉逐,渔翁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好一副烟波垂钓图啊!齐读(配乐)

  (4)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幅画吗?(如诗如画、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生机勃勃、万紫千红)张志和的确像一位画家,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板书:写景如画)让我们带上赞美之情,再读

  二、

  1、在这样的美景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你想回吗?为什么?

  2、词中还有谁不想回?渔翁、张志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不须归。(板书:不须归;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或许这位不思归的渔翁就是他本人。原来大家都因美景陶醉了,连诗人都化为渔翁融进这春天的美景中,乐而忘归了!

  4、小结写法

  (1)当他仰望西塞山时——不须归

  凝望白鹭飞时——不须归

  近看桃花流水时——不须归

  笑看肥美鳜鱼时——不须归

  垂钓斜风细雨时——不须归

  (2)若说它们是景的话,那么,不须归则是作者的情(板书:情)27个字,24字的景,字字看来皆是——景,其实,声声品来却是——情。这样的情感借助这些美景来抒发,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三回读:深入解读不须归(15分钟)

  一、群诗阅读

  渔歌子,张志和共创作了五首,我们再来读读其中的两首,看看它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2、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

  A在组长的组织下,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B讨论并填写表格(由记录员记录);

  3、交流

  (1)粘贴两组,看他们都共同发现了什么?哪些可以归到这几点中去?还有补充的吗?

  相同点:A都是词;形式一样(知道为什么形式一样吗?)

  补充资料:因为他们的词牌名都是渔歌子。词原本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有一定的旋律与节奏,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

  B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出作者的情感

  第一首是显而易见的,其他两首都写到了哪些景?我们一起按顺序去圈一圈。借这些景到底要抒发什么情?流连景中。何以见得?

  同一词牌名下的几首词他们在内容、情感上都是一脉相承.

  (2)同学们真能干,从词的形式、内容、情感、方法上去寻找,竟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

  4、从这三首词,我们知道诗人秋不归,冬不归,春不归,猜测一下,他夏天归不归?是的,夏也不归。此刻难道你没问题要问吗?

  5、我们读词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

  (1)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出示:

  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你争我斗,而选择了留恋于山水之间。

  (2)交流:

  流连山水间,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惬意、自由自在、幸福、无拘无束等。是啊,享受到内心的一份闲适安然。(板书:享受闲适)难怪他说

  (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慢)斜风细雨——不须归。

  (音乐起)不想回啊,不想回。

  晨曦微亮的早上,张志和独自划着小舟,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高兴地吟唱——

  午后时分,他依旧悠闲地坐在船头,津津有味地吟唱——

  天色已近黄昏,炊烟已袅袅升起,他依然坐在船头,美美地吟唱着——

  结课(2分钟)

  难怪哥哥张松龄声声呼唤张志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向大家推荐两外两首。

  板书:渔歌子

  写如画:

  景

  借抒情:不须归

  醉情山水

  享受闲适

渔歌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对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词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冬天已经逐渐远去,春天即将到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春天,你想用哪个词?

  (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华秋实、春回大地、春光无限、……)

  除了用词我们也可以用诗句,比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

  还可以用词,比如:

  江南好——

  2、你觉得诗和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了解词吗?(交流词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有些词牌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说:《渔歌子》,看到之后你会想到什么?

  3、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去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词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读了这么多遍,老师考考你们,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

  (春天)

  桃花 “你见过桃花盛开吗?(学生描述)

  流水 想象小溪

  斜风细雨 “春风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人们常把春雨比作什么? 下这样的绵绵细雨的时候,你会躲起来吗?

  白鹭 “见过白鹭吗?”出示白鹭图片

  师:你们理解的真准确,你们真了不起。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他评价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闭幕聆听,你的眼前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配乐范读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笔画出来

  学生交流: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 斜风细雨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景物,还有很丰富的颜色呢?

  3、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又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课件演示,

  再读读这首词,词你理解了吗?同组的同学互相说说

  4、全班交流,其他同学用心倾听,补充完善

  5、好美的景色: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溪水上涨、鳜鱼肥美、怪不得诗人深深的陶醉了呢。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

  6、让我们猜测一下,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是啊,带着这份悠闲自在,我们也来吟诵这首词吧,(自由读)

  谁还想在当一回词人?(指名读)

  4、小结:目前为止,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看注释,查字典、……)刚才我们通过想象把短短几句词想象成了那么丰富的画面,这也是读好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体会钓中情

  1、读出词中画、词中人就会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果我们了解了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大的发现交流作者资料

  2、词人的哥哥张松龄怕张志和不回家曾作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自由读读这首诗,你能读得懂它吗?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要他回家)。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诗中“狂风浪起且须还”和《渔歌子》中哪句相对应?

  师生合作:整诗对读

  整句对读

  “且须还” “不须归”

  因何不归?

  你钓鱼不放鱼饵,你又得到了什么?

  3、张志和垂钓,调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飘逸的心才会有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齐读。

  4、有许多诗人都是仕途不利后寄情山水之间,除了《渔歌子》你还知道哪些是这样的诗?(《江雪》、《乐游园》)

  板书:

  渔歌子

  景色美

  不须归

  自由乐

渔歌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课时: 1

  板书设计

  渔歌子(词)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五、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1、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8

  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以填词和唱词的形式,让学生对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3、通过对词的理解,能够初步填词。

  情意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及《渔歌子》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3、《渔歌子》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景色。

  二、学习《渔歌子》

  1、解题:

  ①教师简介:“渔歌子”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张志和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是专门用来写渔父的。

  ②课件链接古诗词比较,让学生听一听,想一想: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渔歌子》就是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④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课件准备:一剪梅、虞美人、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巩固字音,记忆字形,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③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④课件展示:《渔歌子》朗诵flash;《渔歌子》画面flash;

  ⑤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⑥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⑦带着课件中的3个问题读文、全班交流:

  a、词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b、“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不须归”?

  c、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能够背诵。

  三、拓展性练习

  1、填词

  ①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后来,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词牌既和内容无关,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出示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采桑子(重阳)》)

  ②课件出示《渔歌子》、《忆江南》词牌和字数要求。

  ③教师填词《渔歌子(教学)》、《忆江南(家乡美)》。

  ④学生讨论,练习填词。

  ⑤师点评,小结。

  2、唱词

  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播放邓丽君的《一剪梅》,引唱词。

  ②词是唱出来的,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词牌名,我们知道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也就是曲谱的调子。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现代人是怎样唱词的。

  ③课件出示:邓丽君《虞美人》音乐、歌词。(课件准备:一剪梅、虞美人、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mp3)

  ④让学生以《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调和唱《渔歌子》。

  ⑤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为《忆江南》配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渔歌子》,通过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了词的意思;填词《忆江南》,对填词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唱了《一剪梅》,感受了词的音乐美;今后我们要多读多背优美的古诗词,感受古文化的美。

渔歌子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评:(预设“桃花”)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样的颜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预设“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看到流水中的鳜鱼了吧?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那岸边的桃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预设“鳜鱼”)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生领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3、师:了解了这些再细细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3、欣赏歌曲《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悠闲、轻松,听听现代人将它谱上曲,来吟唱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1) 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 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会读表示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老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齐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题:

  1、联系旧知

  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下。

  (学生齐背。)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

  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这江南不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

  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

  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4、诗、词的区别:

  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

  (出示一诗二词,让学生比较发现。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新“词”: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

  重点:“鳜、箬、笠、蓑”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

  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发现。

  c、同学们,这词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俨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请你再次读词,读到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或闻到些什么的时候,再停下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a、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

  抓住“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再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这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交流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a、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讲读。

  (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

  四、诗词链接

  其实描写江南的又岂止白居易、张志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江南,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吧。

  出示多个诗句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五、挥笔习作

  1、学生习作

  因为有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所以有了《忆江南》,因为有张志和对江南的喜爱,所以有了《渔歌子》。同学们你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又随着诗人词人游赏过江南。请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习作

  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六、拓展延伸

  必做题:

  背熟《渔歌子》,并默写一次。

  选做题:

  1 、收集有关“江南美景”的诗。

  2 、请你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

  (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录:

  1、(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锋(读好让你看到画面的那句诗)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西塞山前春意浓,千朵万朵压枝低。(读)水中闷得很,它们要出来透透气。(读)这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的,柔柔的。(读)真有意思,真悠闲。(读)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a、我看到绿绿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鹭从空中飞过,还边飞边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开。在山前绽放笑脸。柳条在风中舞蹈。d我看到一条条肥肥的鳜鱼不时的从水中跃起。

  e、我看到空中飘下了毛毛细雨。f我看见一个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钓鱼。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你对“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是啊,吹面不寒杨柳风。仅仅是因为风小雨小,不用回去吗?

  a、这么一点风一点雨,不用回去。

  b、这点毛毛细雨根本没什么关系。还穿着绿蓑衣呢。

  c、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是的,你们看。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鸥鹭,肥嫩的鳜鱼,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细细的雨,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没尘世的烦恼,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渔歌子》学生齐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童心小广播

  1、学生读文章。

  2、教师总结。

  二、回忆小比拼

  1、单元主题

  2、单元课文与古诗

  三、记忆小比拼

  1、看范成大的简介;

  2、速记比拼

  四、思维比拼

  1、要求:小组内对字、词、句、意境进行理解;

  2、班级精品古诗

  五、记忆大比拼

  1、小组内举行朗读背诵:整首诗、句子;词意思,句子意思。

  2、举手挑战

  六、朗读大比拼

  1、小组内分析古诗构成,品读古诗,联系朗读

  2、小组朗读竞比

  七、田园古诗知多少

  1、老师分享田园古诗

  2、学生分享田园古诗

  作业布置:

  做个小诗人,观察身边的乡村田园生活,创作古诗,写在心情日记。

渔歌子教学设计12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 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 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的含义,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体会渔夫悠

  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 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 鳜鱼 箬笠 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预设:(师照著名单,随便叫人)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三)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生汇报

  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师: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生1:鳜鱼在水中嘻戏

  生2:鳜鱼在水中说悄悄话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声音

  生4:闻见了桃花的清香

  生5:闻见了岸边青草的味道。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美的画面。难怪张志和的好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称赞他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这首词中,好吗?找生读

  指导朗读:

  师:白鹭如此的纯洁、悠闲、自由自在,语速再慢些,声音再轻些。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看,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读出鳜鱼的欢快!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张志和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微微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多么逍遥自在,读出那份无忧无虑。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风再轻些、雨再小些!。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深情的说:晨曦微露的早晨,张志和缓步来到西塞山下,独坐于桥头溪畔,眼前那高飞的白鹭啊,那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还有那淙淙的溪流声,如何不让他陶醉,如何不流连忘返呢?斜飞细雨中,他一遍遍浅吟低唱:(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走近些,走进张志和,走进词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展翅飞翔,忽而低悬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又峭立于树梢指头,忽而又飞向高空展现优美的身姿;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娇嫩,发出阵阵清香;水里的鳜鱼正是最肥美的时候,渔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荡舟江上,尽心垂钓;任微风拂面、任细雨飘飘洒洒,多么逍遥自在、从容快乐。同学们,把他的那种逍遥自在,从容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师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预设: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全班吟诵:

  师:让我们静静的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同学们,读吧,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我们刚才反复吟诵,不仅读出词中画,还读出了词中人,但还不够,还要读懂作者的内心,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课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张志和,皇上爱其才,封官又赐名,张志和心性耿直,后来他因得罪了权贵,被免去官职,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出示古诗:全班读)

  2、师生和诗:

  师:同学们,先自由的读一读,哥哥在劝弟弟干什么?(快点回家)这样吧,我来当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我来催催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认真听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由慢到快)

  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

  师:好一个“不须归”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正因为张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3、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13

  [教学理念]

  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以求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在本册第一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与词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习过《忆江南》。所以对词虽然不熟悉,但也已经存在一个初步认识。加上古诗学习已经数不胜数,而词与诗的学习大相径庭,重在体会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以及词人所表达的情趣。所以只要引导得法,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趣谈名字的来历。

  2.了解张志和:刚才,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个人,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张志和)。你了解他吗?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介绍张志和。

  (设计意图:师生趣谈自己名字的来历,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与导入新课巧妙地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齐读,着重评价“子”的读音。

  4.谁知道词和诗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而诗的句子比较工整)就和同学们有小名一样,人们根据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小名——长短句。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自由诵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课文注释、插图想一想。

  2.指名诵读,齐读,相机正音、评价。

  3.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准确了。朱老师觉得呀,词要读出韵味来,还要注意节奏。你听。想试着读一读吗?个别读。齐读。

  4.交流反馈: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读完这首词,你有了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贵在一个“诵”字,意境、情趣全是诵出来的。交流反馈对词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词。为全词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这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却藏着很多景物。请大家默读《渔歌子》,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学生交流、书写。

  (1)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有补充吗?好的,同学们都看看自己的课本,这些景物是不是都圈出来了?

  (2)黑板上的方框就是一张画纸,请两位同学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想想它应该写在什么位置,看上去才更像一幅画。

  (3)其他同学也把这些景物写在自己的白纸上(教师提醒写字的姿势。小结写字情况:评价书写是否端正、规范;评价写的位置是否美观)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写得好在哪里,哪个景物写得很有创意,可以在边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3.学生朗读。张志和真是了不起,短短27个字,写出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把这些景物带到词中,去读一读吧。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1.张志和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还是一个画家。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这样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下面就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一起走到这画里头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走到这画里头去。此时,你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播放音乐)老师范读《渔歌子》。

  2.谁想说了?谁有感觉了?先说给同桌听听。(结合学生的发言,给板书方框里的字配上简笔画。)

  3.青山依依,白鹭悠悠,桃红柳绿,流水潺潺,鳜鱼欢腾,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画面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溶词于故事、历史之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丰满了对词的认识。在配乐想像、反复吟诵、如画板书的合力作用下,一幅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渗透进学生的身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样的美景,你愿意回去吗?你们舍得回去吗?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流连于山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无比深情的写下——(引读《渔歌子》)。

  2.可是他的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就针对张志和的《渔歌子》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师范读。

  3.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有没有同学知道哥哥张松龄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劝弟弟回家)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还”)

  是的,这是哥哥在劝弟弟回家啊,现在老师就是这位仁兄,来劝一劝: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4.讨论:为何不归?(学生如果说不到张志和喜欢这样悠闲自得、快乐平和的生活,教师就接着引导: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明争暗斗,一心向往大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据张志和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描述,张志和垂钓时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这样是钓不着鱼的,他却认为自己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对于张志和来说钓不钓得着鱼,并不重要,他要的只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

  5.引诵《渔歌子》。

  看来张志和是不会回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张鹤龄在湖边为他盖了一间茅草屋,让他每天都可以安心地过着垂钓的生活。从此以后,张志和每天清晨,推开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读词一二行);他打开房门见到也是——(引读词一二行);这样一来,他每天过的都是怎样的生活——(引读词三四行)。

  (设计意图:词人“心志平和”的生活追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是一大难点。引入两个哥哥的相关典故,引导学生反复的对答、引读、角色体验。一步一台阶,在无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到达预设的高度。)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2.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这就是乐而忘寒,乐而忘归。他选择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他选择了醉宿渔舟不觉寒,张志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羡神仙不羡官。此时,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快乐,悠闲自在)。让我们一起自由自在地读读或者背背这首词。可以把你的表情、动作带进去。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只是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另一首《渔歌子》的介入,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六、哼唱歌曲,布置作业

  烟雨蒙蒙中,从远处传来了这首《渔歌子》。古时候词就是用来唱的。同学们想不想跟着唱一唱。伴随着这首美妙的音乐,我们就要结束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可以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一读。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龟龄

  松龄

  鹤龄

  不

  须

  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 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 (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 生②像牛毛,像绣花 ; 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 微风吹拂 凉风习习 清风徐徐 毛毛雨 毛毛细雨 细雨如丝 牛毛细雨 蒙蒙细雨 细雨绵绵 绵绵小雨 细雨如烟 烟雨蒙蒙 细雨飘零阴雨绵绵 淅淅沥沥 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 (西塞山:郁郁葱葱 青翠 ;桃花:粉红; 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 板书) 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 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 ! 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 张志和《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 不须归

  自由自在

渔歌子教学设计15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 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不错,拿起笔划一划,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着。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你看的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儿看的?)

  师:这桃花,这流水,正让我想到了这句——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就是——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这斜风,真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这就是——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咱们对读,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词句)。

  师:这细雨,又是怎样的细雨呢?也正是——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机动)

  师:这般情景,不禁想吟诵一曲——《渔歌子》。(生齐诵)

  师:(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中,还有一个背影,青箬笠,绿蓑衣)。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他的心里是怎样的?)

  (悠闲的,自在的,从容的,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刚才我们通过词去想象,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但是,光想象还不够,读诗次,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西塞山…..)(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词。

  (课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齐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读着这样诗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中一定有了问号,想问点什么吗?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阅读了他的生平后,你对这一钓又了解了什么?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出越来越多的含义。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同学们,回去后,我们可以查查资料,联系诗人生活经历,读一读,写一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渔歌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设计12-06

猫的教学设计 11-30

有关教学设计11-29

物理教学设计11-20

《鲸》教学设计11-18

观潮教学设计11-17

《秋天》教学设计11-17

语文的教学设计11-10

《雪儿》教学设计11-07

草原教学设计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