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0 12:14: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这节教材将乘法与除法混编,创设了“花园”这一情境,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本身去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当中,进一步体验认识“倍”的意义。

  学生学习本课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将“倍数”的关系转化为“乘除法的运算”,而且理解起来是比较抽象的.;针对此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在自我的成功体验中轻松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花园”这幅情景图,让学生在色彩明丽的图画中感受一种轻松和愉悦,同时获取一些数学信息,自然的将学生注意力带进了一个绚丽多彩神奇的花园世界,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舒畅的环境,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就是应用了课后“试一试”、“练一练”将课本上死板的练习转化为动态的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练习运用、怎样更好挖掘学生潜在力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以后的还需要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二年级上册数学《分糖果》教学反思“分糖果”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三个“分一分”活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并能准确地完成记录表的填写。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小棒”的情境,同桌两人一组,一人分,一人记录,通过多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分的过程中可以优选出合适的大数来进行分。2、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让学生发表见解,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的过程,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并优选最优分法。3、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对学生学习除法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课通过借助分小棒代替分糖果,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并体会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分小棒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把平均分的活动过程记录在表格内,初步学习用表格记录活动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及表达能力。4、平均分较大数目时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学生平均分产生错误。在学生记录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比较优选最优的分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仅教给学生平均分较大数目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优选最优分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本单元内容要求学时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学时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度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如:用三角板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创设一个富有童话色彩,轻松活跃的数学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我 们追求,总想让学生在高高兴兴的活动中将数学知识掌握,在有计划 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用我的真诚赞 美与激励语言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爱上数学课,喜欢数学老师。体验 数学科的无穷魅力。 在这堂课中, 以上的思想还是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是新课改的要 求。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明天,会飞来几只小鸟呢?长颈鹿又 该如何给小鸟安排房间呢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使学生不仅 学得有趣,学得主动,而且学生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己提 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当学生提出飞来了 63 只小鸟,每间房 子住 6 人,需要几间房子?的问题时,在计算时出现了难题,63 除以 6 等于多少呢?我不急于解决,而是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 生去思考、去讨论,而后,学生想出了用估算的'办法来解决,60 除 以 6 等于 10,还有 3 只小鸟也要安排 1 间房子,所以要 11 间房子。 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煌年龄和心理特点,在巩固练习阶段, 我创设小组比赛的情境,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在积极的气氛 中达到了较好的练习效果。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后的继续学习,学生主要是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来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低年级的小朋友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这一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主要以不同的活动串连整节课,以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前行。

  一、游戏竞赛,引入概念

  竞赛教学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游戏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游戏中可以顺利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产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低年级的孩子对于竞赛活动尤其感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延续上一节课活动角的资源,设计一个让学生接受挑战的情境:你能不能做出一个大大的角?你能做出一个小小的角吗?老师做一个不一样的角。你们认识它吗?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自然而然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再想学生介绍直角。这样,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新知,学习积极性必然相当高。

  二、情境创设,理解概念

  在前面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一说你还在哪里见过直角?先让学生对直角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我出示了正方形纸片、练习本、三角尺等实物,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感知各种典型的实物,初步认识直角;在抽象出直角图形后还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以丰富对直角的表象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学生亲自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在学生对直角有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提供学生不同的材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来创造一个直角,通过创造直角,学生对直角的特征有进一步的体会,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比一比的方法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让学生通过比一比发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如此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直角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四、探究比较,强化概念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引导发现规律、方法等的活动情境,让学生重演科学家的“认识历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而不仅仅在知识结论的记忆上。学生对直角已经有充分的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一个自学或,让学生自主学习锐角和钝角,说一说它们和直角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揭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三种角的关系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变魔术的折纸游戏,怎样把直角变成锐角,怎样把直角变成钝角?这种学法学生喜欢并学得活,效果必然较好。同时,学生也可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乐趣。

  五、重视练习,运用概念

  学生对新学的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需要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多次反复,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判断角,猜角游戏,以及在图片中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的游戏。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会让数学课堂永远充满活动的气息,成为伸展学生生命灵性的根基。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近段时间学习六单元《时、分、秒》认识时间这个单元。时间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一年级时孩子们已经认识了钟面,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快到几时,几时刚过这四种时刻。这学期孩子们要继续认识时间,了解时、分、秒的关系,并能正确进行时分秒的互换;认识钟面的时刻到几时几分;钟面时刻的正确读法、2种写法;体会1分钟有多长。通过感知时间的长短,能正确选择时间单位;还要进行经过时间的计算。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薄薄的几页书,看似简单,可对有的学生来说,却很难。对接受能力不好的学生,只得多多让他们接触钟面,一点点地认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二年级上的教材中设计到了学生要学习的两种新的运算,一种是乘法,还有一种是除法。在乘法的教学中,重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那除法是否只是乘法的一种相反运算呢?除法在学生的理解中已经达到了怎么样的水平。

  学生学习除法的直接基础是乘法含义及刚刚学习的平均分的含义,重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除法算式。我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段。

  (1)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

  (2)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表示;

  (3)教学除法的相关名称。

  一、关键词平均分

  除法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教学除法时,我是紧密联系了生活,以生活中乘缆车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将6个人,每两个位一组来分一分,分到了3组。通过分的过程,让学生找到除法的来源。原来把一些物体的数量,每几个为一份,这样过程可以写成除法。这是平均分的一种方式。

  在平均分中还有将一些物体,平均分为几份的方式,教材中利用了教师分发铅笔的情形,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操作,也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这样平均分的过程也可以写成除法的。

  在学生学习完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除法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学生说几分主要的感觉:除法和乘法相反,计算起来想乘法口诀;除法是分的。教师追问:是随便分吗?学生回答:是平均分。

  二、过程和结果与算式的统一

  除法是平均分过程和结果的表示方式,但是这个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的统一,也比较令人头疼,有的学生在看图写算式时,会把过程与结果弄反。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在这几个学生的脑海里没有分的过程,只有分的结果。所以,课上我分几步出示填空。让学生根据题意操作,进行平均分,分好后请他说说是怎样分的?按照怎样的要求在进行平均分,分得的结果是什么?

  在进一步讨论除法算式中,我们着重讨论了被除数表示的是什么?(一些总的数量),除数表示的是什么?(平均分的标准),商呢?(平均分的结果)

  在接下来的几个课时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了根据同一副场景图写出相关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践、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的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尽量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3、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我先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给多数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所以,这节课上平时不举手的孩子也能积极地表现自己。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这一节课虽在我预设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学生在找角、摸角、折角、做角和画角这一动手操作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在验评教学效果时,时间仓促,还拖堂了。今后,我必须在设计教学环节上好好下功夫,深钻课本,认真学习,整理重难点,再根据主次备课,安排好时间。

  2、在教学时,教师讲解稍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导致我在课堂上学生

  在动手操作,而我在旁边不停地讲。今后,我尽量做到放手去锻炼学生,相信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评价语言相对单调、机械。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或操作练习,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够理想。“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想因为有遗憾,才会不断反思,才会有所发现,才会逐渐进步,所以,我会一直努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不足之处: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厘米,用尺子量身边的小型物体的长度基础上学习的。提出一个问题,黑板有多长,我先用学生尺去量,结果量了好多次才量完,学生一阵嘘嘘声,太麻烦了,后来一个学生说她的尺子比较长,是30厘米长的,稍微快点了,但是还是很麻烦。这时学生说,老师不是有很长的尺嘛,还有学生说那是米尺!好吧,就用米尺,结果量出来有4米长。

  量黑板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来量,老师帮忙。提出除了用米尺,还可以用卷尺,量衣尺测量。

  让学生说说米尺和学生尺的不同用途,学生就说,量大型的物体要用米尺,量小件的物体用学生尺比较好。

  详细认识米尺,也是从0刻度开始的,最多是100厘米,为什么又叫米尺呢,因为总长是1米,说明100厘米=1米。那么黑板长4米=400厘米。

  用手臂表示1米有多长。当孩子们平举着手臂,微微向前弯曲,大概就体会到了1米原来是这样形象的。

  第一天忘记带量衣尺和卷尺了,第二天带来了,先用量衣尺量腰围,挑一个胖点的,瘦点的,先教学生怎么量,然后让学生给学生量,让学生给老师量,分别把数据记在黑板上,量了几位同学后,学生对腰围也有了大概的印象,再上来一位学生,估计一下,大部分同学都估计得比较合理。因为量衣尺不够,只有个别同学实践量腰围。所以需要布置到课后作业,让学生家里去量。

  成功之处:

  学习米,厘米,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长度感,即使身边没有尺子,也可以大概估计物体一边的长度。在测量物体长度前先估计一下,以提高估计的准确度。在学生学会了用食指宽度表示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微微弯曲表示10厘米,用两个手臂平举微微弯曲表示1米后,就很方便地估计了。

  先估计教室长度,估计学生的身高,估计桌子的高度等,然后再用米尺测量。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

  课本最后面的做一做,要求量出一根绳子的1米,2米,3米,更加增加了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P38~3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它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

  学生对角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顶点”就是角,所以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原认知设计了三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进而感知角的组成;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生活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新颖,体现了面在体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认识

  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积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让学生找立体图形中的平面图形,回顾旧知识,体会面在体上。再通过神秘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是平面图形的一部分,它也在体上,从而使学生更清楚角与旧知识——体、面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调动学生的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学习新知识。

  本课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角的顶点就是角,所以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次让学生指角,教师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与描的角是不一致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破了吗?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了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自己总结出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

  在遇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跟得不到位,还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历练自己。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采用情境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创设了上车下车这一情境,不断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合作探究“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和运算”的知识。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够富有兴趣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

  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和总结出了数学规律,同时又将这些规律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本节课选取的这些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探究“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在组内积极参与,发表意见。这一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本课时内容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五课,教材在学生体验了平均分、除法运算的意义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基础上,创设了“飞行表演”的情境,对于这一情境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乘除混编,让学生自己选择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渗透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本节教材出现了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仅让学生初步了解而已,不是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比较好。活动环节的设计,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过程性评价,在活动中实施得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的评价效果。在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用算式表示平均分不能分完的情况时,矛盾设得好,激发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在读算式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具有个性的方法,处理得比较好。

  但是整个课来看,我的“导”有点偏重了,放得还不够开。问题的设计还不够开放,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堂只是达到活泼的“活”,还没能达到灵活的“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点图与数》这节课是二期课改小学二年级数学新教材中的新内容。

  在教学过程当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控制学生的反应。整节课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和猜想来得出结论的,学生的水平事先是无法预测的,学生临场的表现和意外的出现也是不得而知的,这样就给执教的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根据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地实施教学,但是还是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比如整节课最难的第三部分,学生很难找出奇数与平方数之间的关系,经过教师的再三引导,最终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关系。但是对于两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清楚这样的关系。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在学生说不出奇数与平方数关系的时候,自己来告诉他们结论,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通过直观的图来引导,从而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其中的规律和关系。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可以通过自己在操作中探究而得到结果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最终的结论。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一案例中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矩形物体,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观察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对性。应该说,为实现这一目标,曾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正确的,这主要表现为:

  一、让孩子亲身观察体验,增长自身的经验,这是新课标所主张的,在整个这节课中,曾老师从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去表达,去评价,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自己或合作探究的结果,而非是对老师所讲的被动接受。

  二、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曾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围绕主题,丰富多彩的。这样的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这篇案例反思写得较好的还有,注意到了不足并努力去寻找其原因,而且这种归因应该说是正确的,相信曾老师今后的教学就可以弥补或防止这些不足之处。

  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我们的课题是《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高效率课堂教学机制的研究》,因此,无论教学还是对其的反思,都应该紧密地围绕这一主题,去反思我这样教学究竟提高了教学效率没有,为什么提高了或降低了,我应该怎样去做才可以提高。希望下一次的反思能看到这方面的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29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9-23

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3-19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7

数学教学反思08-22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8-26

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08-21

二年级上册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