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0 09:58: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1

  这是我第三年带高三,前两次都是在老家江西.出来后这几年正好赶上新课改.年复一年的教高一高二数学.有时还跨头教高一高二.对江苏版新教材非常熟悉.07-08学年这一年总的说来,我是在忙忙碌碌地充实工作中度过这一学年的。我在工作的磨练中逐渐走向成熟。从小事出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在高二上学期时,理科班把高二下学期的导数与定积分先讲,高二下学期文科内容不多问题不大.理科数学(选修2-2,选修2-3,三本选修书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五本书)旁人很难想象的认真的教完了全部高中课程,这跟我们的高二下学期计划紧凑安排是密切相关的,为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高考数学教师,要全面理解考试大纲,第一轮复习时我们全体数学老师学习了07年广东的.高考考试大纲和07-08适合我校的数学复习计划,08年3月又认真学习了08年广东的高考考试大纲.有的老师虽然教高中数学好多年,但对广东教材不熟.所以我们要求所有老师要熟悉全部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制定出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纲目,要把握住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单元备课要高瞻远瞩;每课时备课要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则付诸实施,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辅导要有针对性;认真批改作业,力求全批全改;辅导与作业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应随时记录在案,积累资料。所以我每天早起晚睡,争分夺秒的抢时间。有时问题的学生多,我就耐心地给他们解答,做到了让学生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在教学上我立足于全局,让学生各有所得。适应课改要求,把握高考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到了高三,复习资料多如牛毛,如果陷入题海战术,势必”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特点,对资料作出恰当的、独到的二次加工;能够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案作出及时的、灵活的调整与改变。也就迫使我实现从教材到教案,从教案到教学的两个创新。一轮复习我们选了宝安区的20xx年广东新高考总复习并选了07年广东各地高考模拟题与07年广东高考题,二轮复习我们选了20xx年广东高考数学(文理科)零距离突破—专项提高与测试,三轮复习我们选做广东各地08年高考模拟题与宝安区下发的资料,这其中我们还要求在总体计划不变的前提下各班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做题.

  为了适应要求,我努力做到:不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改要求我们“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无形中给高三的老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上网,查阅参考书……真可谓披星戴月,有时为了一道例题,刚躺下,灵感一来又爬起来……

  对学生,我坚持从严要求,讲求复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众所周知,高三数学练习测试几乎每周一次,利用好这些测试机会可以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很多不足,教会他们分析试卷:将存在问题分类,建立错题本,总结经验教训,注重质量和实效。

  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应及时发现自己在业务上与教学上的空缺与弱点,有的放矢地参加业务进修。区里和市里的会议我都积极参加,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学然后知不足”,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更加清楚教师的“一碗水~和一条溪流的辨证关系”。我相信在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的高考中我们年级的数学成绩一定会达到复习计划中的目标,在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2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三(3)班和高三(6)班的文科数学教学工作。这半年来我认真钻研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我个人觉得高三文科教学应该作到夯实“三基”,理顺知识网络。因为高考命题是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全面考查能力,所以,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巩固掌握相当关键。我从中得到的教学反思如下:

  1、在高一开始,我们就不能松懈,扎扎实实的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重视知识的“过程”教学,即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相互联系和应用范围。不然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由于时间安排偏紧,急于赶进度,试图挤出更多时间进行解题训练的情况下将会造成基础不实,知识点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的大问题。

  2、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尽可能的清楚。对于每个目标,应该分解在每一节课的内容之中,便能力目标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可操作的“实体”。

  3、注意将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分开,不要认为只要多做题目,数学思想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我们应该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讲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自然数的一次函数时,就讲清楚其几何意义是点(n,an)在一条直线上,公差d为此直线的斜率,隐含在等差数列中的`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就体现了出来。同样,在解题训练中,隐含在解题方法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有效地加以揭示,注意例题教学作用的发挥。讲题目不要贪多求难,多归纳题型(如阅读理解题,信息迁移题、探索题、应用题等),揭示规律(如寻求最佳解法、对问题进行引伸、转换、概括、抽象、发现新结论),解后反思,举一反三。以练代讲,以讲代练都是不可取的。

  4、努力研究高考的基本规律,高考试题的特点、历届高考试题及考试说明对高三复习的导向作用。努力研究学生参加高考的心理、生理变化规律。防止到临考前和考试时学生找不到解题感觉,进入不了状态,直接影响了考试水X的发挥。高三数学复习强调若于次循环尤为重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往往想把知识一步讲到位,把复习难度一直提高到高考试题难度是不可取的,结果往往出现高考题型教师讲过,但多数学生仍做不出的现象。我觉得我研究高考数学课堂复习模式不够,缺少创新。以后还应该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X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就是说高考最重视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尽管复习时间紧张,但我们仍然要注意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不是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要抓纲悟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复习才有实效。

  在自己作题时有意识的找出最佳方法,尽量不要有较大的思维跳跃,同时结合参考题解加以取舍,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

  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其重要,以X和的心态参加考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考试是一门学问,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我们要把X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X时考试当做高考,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X。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3

  一学期很快过去,可以说是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这学期我积极的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责任促使我做好工作,无怨无悔的做好工作。期间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向前进,一学年过去了,作为六年级部教研组长就教研组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必要小结反思。

  开放式教学:

  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果开放,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新授前都是让他们先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通过搜集资料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离我们进了,通过互相交流使他们学到了他人的知识,使学生们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说在新课改中不知不觉师生的关系近了处于平等的地位,讲台也变大了,在也不是三尺讲台了,教师已经溶入学生中间了,学生也不在封闭而是互相合作主动讨论、探讨、学生们不在感觉数学枯燥乏味,而是生动有趣,感到了数学就在我们中间。

  活动式教学:

  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长方形、正方形、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图形面积最大?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探索式教学:

  采用“发现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灵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多数教师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我们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数学课程改革而努力工作。数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数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4

  第一次改行教数学,当我拿到数学课本时,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5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面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七年级数学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间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观念

  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理数这一章特别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介绍数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6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快乐、充满生机、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呢?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点滴体会。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我在执教《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整个课堂充满了童趣,孩子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空间,模拟的货架上、柜台里摆了水果、蔬菜等各种生活用品。请每个学生猜一猜:这一堆鸡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洗衣粉、盐估计又有多重呢?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购物情境里,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称一称,弄个究竟。因此课堂气氛高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数学的实践活动,感到既轻松有趣、又特别难忘。

  三、留足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摒弃了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如:我在执教《商的变化规律》一课中,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由故事导入新课,当学生回答:“谁是聪明的'一笑?”之后,我让学生说出原因(算式),随机板书算式,然后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一起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第二个环节,我还是应用刚才的故事,给学生限定被除数800,然后让学生把800个桃子分给不同只数的小猴,(即改变除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着计算,并提出问题:“通过计算你能发现什么?”每个学生自由计算,思考,小组讨论总结,最后进行全班汇报。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交流、辨析、整合,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就缩小(扩大)几倍”。第三个环节,我抛出问题:“你还能自己设计一组除数不变的算式,通过计算,找出一些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运用知识的迁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学生通过尝试、探究、猜想、思考,总结了“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扩大(缩小)几倍”的变化规律。这堂课由学生先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到商的变化规律一、二,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四、善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焕发活力

  任何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宜采用笼统空洞的语言:“不错,很好,你真棒﹗”来实施评价,而要注意评价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不同形式的激励性评价。例如,言语激励“你的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真不错!”“我很佩服这个同学的分析。”“我们为他精彩的发言鼓鼓掌吧”“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的问题!“ ”对XX同学的发言,你想说点什么?“你有数学家的感觉,我们来握握手”。肢体赏识:给学生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或竖起大拇指,鼓鼓掌,拍拍肩膀,摸摸头,以示表扬和鼓励。实行奖励:口算又快又对的评为“口算之星”,谁提的问题多就称为“智慧之星”,字写得漂亮的就被誉为“书写之星”,或给予简单的物质奖励。教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学生参与性的评价,使课堂形成了一种互评互析的评价伙伴关系,实现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的过程,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留足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善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焕发活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才会充满魅力、灵性,充满生命的活力。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7

  随着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学校合和课堂的开展,对一导三学理念的贯彻与应用,我发现在课堂中学生的一个明显区别于课改以前的状态“动”。这样的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对问题展开多方面的思考,有层次的进一步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展开思考辩论,反省自己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存在的问题,所以这样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反思与归纳的作用。

  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有教后反思,从学习的角度讲可以称为反思归纳性学习。反思归纳性学习是通过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现在学校大部分要求的是教师的教后反思,从惰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教师上完课后是不想做这一工作的,然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老师不想对自己的课作出思考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不会提出合理的反思,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给出归纳。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的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所以要思考,学生如何才能够愿意反思,积极主动的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无意识的反思,从而拜托由于惰性而导致的上课睡觉,不想听课,不愿意思考?这个过程就我提到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近几年任教的班级几乎都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群体性的特征非常的明显,其他的同学做什么另一些同学也跟着做什么,上课的时候很少能够独立的思考,特别是下午的第一节,在午休过后的第一课,当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困意十足的时候,这个时候全班的学生几乎都是困意十足。所以这样的数学课是不能够继续下去的。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著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或与他人合作进行,会加深理解,反思的效果会更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反思效果。

  这个学期上了《常见函数的导数》,这节课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目标就是幂函数导函数公式推导,以及导函数的初步应用,幂函数导函数推导过程主要采用归纳猜想,但是没有证明,证明在本节当中不作要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可能达到推导的层次,所以,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联想的方式总结出公式,主要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得到公式,公式推导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分工执行操作,让不同的组解决不同的幂函数题型,并且让组内其中一人独自在白板上展示。然后自然的将这些同学做的白板组合到一起,让同学观察,提问:从这些同学的白板的解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能够狠好的归纳出幂函数导函数的公式,这样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然后就公式加以练习,加深巩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白来是让一整个小组同时扮演,一个方面可以检查这些学生对公式的应用情况,两个一个方面可以死通过一个组的练习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因为组内的学生是顺时针的顺序按照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来安排的,一个组就可以反映出一个班级的学习情况。

  对例题讲解主要是师生互动的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为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导的作用,主要是学生来完成,教学设计的时候是安排三名学生上黑板上做,下面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在白板上展示,然后让同学互相指出在做题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学生能够更好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达到了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目的。例题结束后学生对预习时的导学案拿出来,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析,主要是会做的同学给不懂的同学进行讲解分析。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对问题的讲解,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完成后在教案的后面写出自己在这节课的反思,反思这个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做题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还存在着那些不足,需要自己课后加深,教室课后再次对导学案进行批改,这样学生的导学案就做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目的,达到了导学案的充分利用。

  但是这节课在教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能是数学课的原因,很多的`方面是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扮演的时候电子白板只能够一个人书写,不能够几个人同时书写。这个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不能够同步检查学生上课的掌握情况,安切上课的题目量也达不到要求,这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弊端,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热情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所以这个还需要联系,在上课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这样的思想。导学案出题目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在这样的课堂中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好处,明确这个过程中没有活动很难让自己沉浸到学习中,也就很难有收获。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并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有自我改错纠错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平。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总之,反思意识得到强化后,学生心理上就有一道“警戒线”,它随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凭借遗忘来抵制不愉快的回忆的原则,学生在与学生争论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是与别人的想法是相互冲突的。而就学生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最痛苦的挣扎的记忆忆是最难忘的,也是最深刻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心灵竞争的场所,即学生彼此之间心理的相反的倾向所组成。

  从上面的论述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数学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由于基础薄弱学生的惰性思维的特征,活动是反思归纳的基础,也是反思归纳的保证。活动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反思归纳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因此,反思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8

  7月3号,我给市级骨干上了一节数学课。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第七单第一节课的资料《温度》。下头,我就这节课,我想说一说自已的感想。这节课我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温度。

  让学生感受到温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上,我创设了“两瓶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冷和热——感知温度,从而导入本题。

  二、了解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找温度。

  这个环节,我也是从生活中的温度出发,以“冰箱窗口上的温度数据”引入,让学生会读温度,明白零上、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写法。进而介绍温度计、0度的教学。在这环节上,我第一次上课时,并不是这样设计的。经过教研员们的指导,让我体会到,温度来自于生活,应当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去寻找温度。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温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处处存在。

  三、比较温度,感受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这个环节,是最让我头疼的。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是异常的好。由于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还不要过高。必竞还差半年多呢?所以,我就先出示两组温度,一组零上,一组零下,经过标温度,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比较零下和零下的温度。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们都给我供给了宝贵的`意见。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学会了怎样比较温度。能够掌握了比较温度的一些规律。其实,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还给了我一些提议。出示:两个零上的温度,两个零下的温度,0度,大胆放开,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发现温度之间存在的规律。可是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的本事还没有到达这一点。所以,没有大胆的去尝试。最终我选择了放弃。有机会真想尝试一下。

  四、观察地图,总结南北、东西的温度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上,让学生根据地理位置的不一样,了解我国的天气情景,渗透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体会,期望大家能够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促进我成长。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9

  这个月本备课组主要进行了函数的应用部分的教学,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的教学。

  有关必修1最后一章函数的应用主要突出了应用,教材通过对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学习,解决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奖金的分配方案问题、投资分析问题、计算机病毒传染问题,人口增长问题中有关的运动问题,销售量问题、体重身高分析问题、考古问题等等,紧紧把握了课标的要求,将具体要求很好地落实到了教材的实际内容当中。

  通过大量丰富有趣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在必修2的空间几何体中,教材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多涌现概念使学生难以理解望而生畏的局面,采用针对具体的空间几何体来认识其结构、特征,再通过解决有关比较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自然地形成有关的`概念,这样便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辨别,更注重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现实化、大众化。

  另外,通过从简单几何体的结构到画出比较简单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以及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数学也是科学严谨的,具有很强的逻辑理性的,重基础并不等于不讲严谨。

  另外,觉得教材某些地方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应该要切合学生实际来要求。教材部分地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例题与习题脱节,有些题目上升的梯度太大,使教学不易进行,导致或多或少地用拖延课时来弥补的状况。

  最后一线教师希望加强对新增内容的教学指导。现在,对于新课程我们都处于摸索状况,对新增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因为这些内容有的接触很少,有的内容教师自己都没学过,所以希望教材中能努力地澄清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尽量帮助一线教师领悟教材的意图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更加广泛,更加科学。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10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的方法。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内容,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达到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游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能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11

  通过八年级数学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12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趣味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能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仅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资料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我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我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仅掌握知识,并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13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教师做到了: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在这里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解答问题。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

  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

  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14

  学而不思则罔道明了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伙伴,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反思,正所谓教而不思也罔、课堂教学常常被称作为遗憾的艺术、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无论再怎么优秀,也无论是再怎么成功的课堂教学,都不可避免的留有瑕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反思是高中数学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桥梁,不断地反思最终到达专家型教师的高度、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反思谈几点笔者的看法和建议、

  一、勤于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什么是数学教学反思日记?

  顾名思义,数学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对当天数学课堂见闻的记录、

  数学教学反思日记记什么?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日记记录的内容是不拘一格,多元呈现的、有教师行为方面的内容、有学生行为方面的内容、也有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不一定总是记录不足,也有教学成功之处的记录,学生的闪光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灵感、顿悟等等、

  为什么要写教学反思日记?

  因为,每天都有数学课,因此都有收获和反思,记录的时间要及时、详尽,所以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同时注明时间,这样便于回忆当时的教学实录、

  如何写教学反思日记?

  课堂实录和课后的反思、评论分区撰写、笔者在实践中,通常将课堂实录写在日记本的正中间,左右各留一定的空白:左边的空白用于记录对自己(或他人教学)的诊断和评论;右边的空白用于自己写将来二次教学所做的初步分析、

  此外,我们教师应该意识到写数学教学反思日记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优化教学,同时便于自己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研讨、因此,反思日记写好后不能束之高阁,而应该将其合理地应用、首先,对于反思日记中记录的教学困难,应该及时与同行、专家交流,以期获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促进教学反思更为深入,避免走弯路、其次,要勤于与同事交流和讨论,便于教学反思日记的内容更为丰富,促进教师群体共同成长、

  二、师生交流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让知识、技能在师生对话的课堂上实践,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在课堂中平等对话能够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情境刺激,萌发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意识,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促进价值与情感的协同发展,达到三维目标、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更轻松容易学习是每位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能将教学常规中的一部分时间用于与学生互动,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会由此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温暖,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反过来,如果教师在互动中感受到学生的进步和变化,那么,教师就会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而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又会鼓舞和强化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此外,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也为教师传送着丰富的反思材料和信息、大多数数学教师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教学,许多优秀教师表示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教学进度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成绩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

  课堂教学是多方互动的,信息的反馈是多渠道的,教学中善于把来源于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的信息集中,并及时进行反思,是落实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师生交流方式进行反思、

  1、作业反馈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师生面对面互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作业反馈、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可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对基本题型、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也有利于教师对作业布置和设计的科学性作出判断,逐渐实现课外作业的创新教育功能,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自习辅导

  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学好数学单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自习辅导是很必要的、通过自习辅导,教师可以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查漏补缺、

  3、改错本

  数学解题中的错误是数学学科的一个突出现象,纠错这一环节也就显得非常重要、针对错题,教师讲解得很详细,但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好,学生遇到同类问题,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反思,选择典型错例,结合练习题,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改善学生认知结构中不完善的地方,寻找克服错误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可以把错题总结在一个本上,在每个错题下标注做错的原因、正确的解法以及通过此题得到的启示、这样,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发现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

  三、教学反思案例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复习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这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反思、

  记录1 例题的选择与学生总结出的规律方法

  考点1 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不等式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怎么办?课堂上笔者借助于问题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解决与基本不等式有关的最值问题,你学会配凑了吗?

  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哪里: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问题,要根据代数式或函数解析式的特征灵活变形,凑积或和为常数的形式;条件最值问题要注意常数的代换,凑成基本不等式的形式求解最值、

  学生可以通过例2的解答总结出如下的规律方法:(1)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条件最值的关键是构造和为定值或乘积为定值,主要有两种思路:①对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建立所求目标函数的不等式求解、②条件变形,进行1的代换求目标函数最值、(2)有些题目虽然不具备直接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但可以通过添项、分离常数、平方等手段使之能运用基本不等式、常用的方法还有:拆项法、变系数法、凑因子法、分离常数法、换元法、整体代换法等、

  记录2 本节课的思想方法

  1、基本不等式具有将和式转化为积式和将积式转化为和式的放缩功能,常常用于比较数(式)的大小或证明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不等式两边的结构特点,选择好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切入点、

  2、对于基本不等式,不仅要记住原始形式,而且还要掌握它的几种变形形式及公式的逆用等,例如:ab≤(a+b2)2≤a2+b22,ab≤a+b2≤a2+b22(a>0,b>0)等,同时还要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

  记录3 易错防范

  1、注意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a>0,b>0,若a<0,b<0,应先转化为-a>0,-b>0,再运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2、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a=b是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这一点至关重要,忽略它往往会导致解题错误、

  3、有些题目要多次运用基本不等式才能求出最后结果,针对这种情况,连续使用此定理要切记等号成立的条件要一致、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15

  今天上的是《圆柱的认识》,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上课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带着这种不安开始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不安也随之消失,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方法由学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从活动后的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第二种用线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同,说明两底面相等。还有学生想出了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较。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准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出现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沿高来剪,还有可能出现正方形的情况。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西游记读书笔记【热】02-21

梦想的力量读书笔记02-17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精选15篇01-14

小学生读书笔记07-09

西游记读书笔记(汇编15篇)12-27

《我的母亲》读书笔记07-22

西游记读书笔记 07-06

简爱学生读书笔记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