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8 13:19: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今天,顺利完成了七年级下册《丑小鸭》的教学任务,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堂课自我感觉应该是成功的。提前两天备课,并参看别的老师的教学设计。这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应为“对丑小鸭经历的感想和认识”。前面的字词目标及内容感知目标如平时一样,但,到了重点目标“丑小鸭的经历对自己的启示”时,我没有想到,学生不仅回答踊跃,而且见解独到。像党成钊同学分析道:我们应该学习丑小鸭能以平静心态对待歧视、打击,朝着既定目标奋斗不止、乐观向上的精神;赵坤同学分析道:对自己前进道路上遇到的讽刺挖苦和制造麻烦的小人,我们不需要仇视他们,还可以去感激他们,因为,正是他们的歧视,才使我们更加坚强更加懂事……学生们的这些纯真而又坦诚的思想,真的让我刮目相看,这样的效果,比老师把自己的观点读出来让学生接受强十倍。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明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分析;一定要相信学生并给予学生机会。只有这样,不仅能让老师省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上进的能力。

  把阅读、分析的权力交给学生,就是我上这节课的最大收获。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猫》是郑振铎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里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篇小说,结构是清晰明了的,围绕养猫,写了“我”养三只小猫的故事。文笔朴实,自然,三只小猫的性情通过细节描写,跃然纸上;感情抒发由淡而趋浓,真挚感人。小说的“象外之象”超越普通的就事论事,养猫的平凡故事中浸透了作者对世态人情的解剖或深刻解读,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难点。

  我在上课的时候注意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讲、自己体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多种方法的读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基本的上课思路清晰,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发散,及时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结构完整。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我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在讲第三只猫的时候与一二两只猫的联系不是很全面,还有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的评价总显得有些千篇一律,重点不是很突出,再则,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是要更注意严密性。

  通过这次的开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帮助真的很大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在第二课时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整体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达到夯实基础、关注文本,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在上课伊始,我用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然后让学生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并回忆课文的梗概。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又在学生回顾梗概的汇报过程中进行了说的练习,并为本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前期铺垫。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针对文章重点段落的重点句子进行品读,在品读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品读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在品读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品读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中,读应贯穿始终,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便引导学生将理解、体会到的感情融入读中,在对比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的读中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人物的内心的感受,在读中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并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

  在学生理解文本和积累内化语言的基础上,我注意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尝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感悟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并引导学生说话写句,这样就将读写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课堂的调控上,对时间把握得还是不够精当,整个课堂前面用时过多,使得拓展没有很好地完成。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此刻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个性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能够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能够“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我安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用心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必须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情绪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明白该怎样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明白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这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潜力。而这些潜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能够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潜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潜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个性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透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用心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就应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简单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用心。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一、问题的产生

  很平常的一天,很平常地踏着铃声走进了课堂。

  在轻柔的音乐的伴奏下,新课开始了。学生齐声朗读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我静静地听着,静静地注视着全班学生。相信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美,一定深深地陶醉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朗读完毕,李晓静突然赞叹道:“写得真美!”她的同桌孔林峰却冷哼一声:“世上真有这么美的花吗?”

  这句话全班都听见了。我有点恼,好像越来越不注意课堂纪律了。

  “有!”这是一个很认真的声音。

  “有!”这是一个很有点生气的声音。

  叫声四下而起──乱了!

  “看课文前面的彩图。就知道了。……学生们好像更起劲了,有的还似乎义愤填膺,更有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去翻书了。

  二、应急措施

  毫无预兆,便出现了这样的“花絮”,真让我措不及防。这情景,犹如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涟漪虽小,却也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消散,我无端地想起了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句子来。

  全班57只小小的“鸥鹭”,有的振翅,有的啁啾,有的低眉,有的脸上显出不安的神色,有的却安静地伏在座位上,等着大家静下来,等着我的下一步行动。

  用老方法,眼一瞪,静默半分钟,自然而然会波澜不惊,仍旧照预先设计的思路上课。而如今,我还能这么做吗?

  腾出时间去专门讨论前面的插图,这时间能算是花在了刀刃上吗?

  以学生目前的水平,也只是“猫看花被单”吧,他们能争论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

  犹豫只是刹那间,我索性依着学生的兴致,顺其自然了:

  “那好,咱们先不上课,大家来欣赏一下前面的彩图吧!”

  一帧绝美的紫藤萝的插图展现在眼前。

  “真是漂亮,我好像在哪儿看到过。”一生说。

  “宗璞真有水平,花够美了,文比花更美。”善感的女生开始了感叹。

  “我也会写呀,抽空也来崇拜我一下!”看样子自信满满。

  我心生一念:何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也来试一下呢?

  于是,我把争论的焦点过渡到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上:

  “那好,接下来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插图并研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写一下紫藤萝花。要注意两点:一、形态描写要逼真、贴切;二、要注意挖掘花的气质和精神。”

  三、别有洞天

  准备了几分钟,已经有学生迫不及待了,于是一场“脱口秀”开始了:

  生:“我觉得宗璞描写错误,它根本就不像瀑布。整串花倒是像一串沉甸甸的葡萄。紫色沉淀的,该是甜的;颜色浅的,酸的要命,它在阳光下泛着白光,仿佛在大声宣告:别吃我!我是酸葡萄。”说到这里,这位学生自己也笑了。

  (有人摇头,显然认为这描写并不精彩。对于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我先作了含蓄而简要的点评:描写是否有错误。不能轻易下结论;不过你的观察力和比喻都比较好,能从颜色和味道上进行联系;还有,你的发言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话:少年不识愁滋味……)

  我微笑着沉默了片刻,然后请下一位同学发言。

  生:如果走近花旁,必能听见“哔哔剥剥”的爆裂声,那是它在风中大笑。可是它的小嘴巴实在太多了,只能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你听,有的咧着嘴,笑声脆脆的;有的抿着嘴,神情涩涩的。再走近去,那高高低低的笑声太密了,会被你撞得在阳光下“哗”地一声四散而去。

  (好形象的描写,有人拍起手来。我也惊叹于这样的想像和措词,这个学生有很好的感悟力和语感,如此文笔,不久就能有佳作问世。)

  生:我认为那是成千上万只紫色的蝴蝶,它们身披薄如蝉翼的紫色羽衣,栖息在细细的枝条上,随着春风的吹拂,“哗哗”地扇动着翅膀。

  (这个描写华美,声色俱佳,场面壮观,动感分明,生动而贴切。我毫不吝啬地表扬了这位同学。)

  生:你们的描写太秀气了!这花其实很霸道.无论是一朵还是整树,都透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细瞧,花朵那么多,密得连枝条都看不见了,生命的气势真是壮观!

  (学生们开始看到主题和象征意义了,不错!)

  生:我也认为花灿烂辉煌。你看,不是枝条上垂下了花串,而是花串紧紧粘住生它养它的细细的枝条,再也不肯离开,它们忍不住去抚摸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兄妹,风吹来,如绸缎般的花瓣脸贴着脸,紧紧拥抱着。多香啊──它们嗅着,闹着,好像幼儿班下课了一样,这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生命。

  生:有风吹来,那淡淡的白色花瓣会不会随风飘散?那时,一片片花瓣争先恐后地飞离枝条,漫天飞舞,那景象是美丽还是忧伤啊?

  (这是位多愁善感的女生,平时胆子很小,今天她犹豫好久才举手,那淡淡的疑问里透露出对生命的珍惜。想像最能使人陶醉,有的学生闭着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生: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绿色配紫色,但那紫藤萝盛开在深绿的背景上,色彩搭配别致而和谐,让人赏心悦目。

  生:我想,那花一定是甜的,连花旁的空气,都充满了香甜的气息。

  生:宗璞说它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我倒觉得那是缩小了的完整的瀑布,一道一道地垂挂在枝上,树枝乐得笑弯了腰……

  生:如果那绿色背景换成黑夜,我认为是绚丽到极点的烟花。它开放时不再寂寞,那瞬间的精彩足以照亮漆黑的夜晚。

  四、意犹未尽

  口头作文还在继续,课堂变成了学生们争相展示个性、表现才华、流露情感和表达思想的最佳舞台。

  不知不觉中,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涉及的相关重点如对于生命的感动、对于生命力的赞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于直接描写、对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的学习和运用。一都已得到了分析讨论和落实。而最重要的是,这里面所包含的那种感悟是建立在学生自发的、充满意趣的、生动而具体的练习之中的,他们仿佛是一群刚刚开始觅食的小鸟.群居在一起,在团体的氛围中.互相角逐、竞争,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发现,并享受着创造的快乐。起先也许他们什么都会啄食,但最终咽下并消化的,往往是最有营养的食物。

  在感到欣慰的同时,这堂课也让我的内心惊动不已。我在课前预先设计的精美语句的品味、用词造句的特点、修辞方法的分析、象征意义的揭示等内容,现在看来离课堂是多么遥远迷朦,多么苍白无力。

  这是一次偶发的行为,但又可以说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行为。其实,世上很少有事物能够被预先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也一样。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随时随地抓住各种课堂契机.营造氛围,激活课堂,让学生时时处于创新与生发的机制之中.不正是我们应该改变观念、着力去做的事情吗让课堂生动起来,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们敞开心扉、以实战解决问题.不也正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吗。

  “争”的课堂,便是激活了的课堂。自主、平等、充满激励机制的课堂氛围,才能产生热情、自信、灵感和文采。让我们一起深深地思考两个最朴素的问题:语文能力究竟是什么?如何快乐地学语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学生兴趣较浓。两个课时下来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1、根据以往经验教师一开始是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然后是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本堂课上我先是让学生试读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上的难处,然后教师再范读。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学生更有兴趣,效果更好,记忆更深刻。

  2、在探讨本文的“物外之趣”这难点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为什么不把蚊子比作麻雀,而是比作白鹤?这必须要结合文章的文眼“物外之趣”和作者的情趣,作者的《浮生六记》缘由来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观蚊如鹤”这一情趣的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3、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和想象。那么老师在教的时候是否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对原文进行想象加工呢?如蚊子在素帐中飞舞,这只是视觉上的效果,那么听觉上的效果呢?文中没有记叙,读者可以想象,蚊子们不该是在开什么演唱会吧!文中最后写道:“……鞭数十,驱之别院。”那么作者是拿什么去鞭打虾蟆的呢?是狗尾草、树枝……还是真的鞭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想象,一是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对于初入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过去有些教师要求教师将文言翻译挤着写在课本原文的下面。这样看似挺理想,学生一看就懂。但我实地拿了几本这样做的学生的课本,结果发现他们的课本已不是课本了,文章不是文章了,而是蚂蚁在文章中搞游行集会一样,让人辨认原文起来非常困难,看起来好像我们需要用手特意把什么东西掰开似的,因为文章的行距毕竟有限。所以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去理解,去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子,不必句句译文在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小时侯,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时侯,临村放电影,村里的伙伴们老早就知道了。相约晚上一起去看。夜里,爸妈一般是不会让我们出去,更何况是去临村。但看到一大群伙伴一起去,也就没说什么了。月夜,一群人,唧唧喳喳,有说有笑直奔二三里外的临村。一路上,脚下高低不平,但也没能阻止我们的兴致。有时候,等我们跑到的时候,电影都快散场了,又跟着人群往回赶,在人群中东奔西突,快活无比。当然了,在路上也会埋怨当天拖后腿的那个伙伴,相约下次一定早些出发。早到的时候,大伙挤在一起,席地而坐,很兴奋。看着看着,银幕上的人物就渐渐依稀了。等到人声鼎沸的时候,才知道电影散场了。揉揉模糊的眼睛,把还在睡的伙伴推醒。路上照旧快活。现在才知道,看什么电影无所谓,看电影那只是一个借口,关键是大伙在一起。

  在社戏里也是如此,到赵庄看戏也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引子。骨子里,他们是希望能大伙一起去。只要大伙在一起,就是快乐无比!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

  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以上是笔者对教学反思的撰写一些看法,可能还有很多错误,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批评指正。笔者也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知和研究深入进行修正。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按照平时习惯的上法,《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到了最后的感悟阶段,学生们侃侃而谈,什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什么天才出于勤奋…….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不够好,学习不认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还在感叹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个个脸上带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败,难道这篇课文教学意义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必要的字词,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

  为什么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同学们这么漠视,如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不幸的故事,而我们教学所做的,仅是分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静静的看着全班,面无表情,同学对我反常的表现也十分惊讶,全班静悄悄的,我对着他们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精辟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己过”,刚才同学们讲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谈,可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原来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个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仲永,你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应学古人,以仲永为镜,明确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呢,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手上有了本工具书,就忽视了课文里存在的思想意义,那我们的学习是严重本末倒置。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写这样的一个话题:仲永和我之比较。就天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比较写下你们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收到这样的一些感悟:天资不够,更需努力,父母关爱很幸福(有的孩子讲起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好好学习,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与仲永的父母有本质不同,学校教育体系很完备,培养我们的素质很有利,学习环境有优势……在学生发言中,很多同学能结果自己的实际,真诚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语言变得真诚。。。。。。我想,此时此刻,《伤仲永》一文才稍稍实现了其“劝学”之意义。

  语文课需要氛围,与课文相融,与作者共鸣,与自己对话,一切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区组织的“美术优质课”活动,在活动当中我看到了许多比我年轻的老师上的课都很棒,有的老师选材很新颖、有的老师上课很有激情、有的老师在评价孩子时很有针对性等,从她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我的课我也做了一下反思:

  首先,我的这节课是大班美术《借形想象画》,就是借助画纸上原有的图案,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添画成自己的作品。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所以孩子们是充满了好奇,但同时这节课让孩子自己想象创造的特别多,有的孩子绘画经验少,而且还不能很好的迁移自己仅有的经验。大部分幼儿在绘画时只是在随意的涂鸦,创造想象的很少。问他是什么时,他就说是怪兽。只有几位幼儿把相邻的色块合在一起进行了想象添加。

  其次,我在给孩子引导时,引导的很少,加上孩子本身接触的也少,所以在创作时就有的孩子随意乱涂。因为孩子头脑中的表象少,所以在平时生活中要注重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一些动物或植物,引领幼儿欣赏一些名画,丰富幼儿的经验。

  最后,我在课堂的把控及对孩子的评价上还需要在不断的努力。课堂中激情也不够,不能很好的感染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应该是以饱满的激情来感染孩子,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我的课程。在评价孩子方面,我的评价应该更具体一些,不应该是简单的“好,不错”、“你真棒”等等。应该把孩子好的地方说得更具体,不好的地方也要指出来,并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这样孩子才更明白自己哪好哪不好。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诗歌讲的是人类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展现出亿万年前的天地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类伟大以及科学神奇的赞叹!相对于本学期的《在山的那边》和《理想》,这首诗要容易得多。我感觉《化石吟》是一篇绝好的能激发学生想象也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文章!于是就对教案教参进行删繁就简的处理,明白课文的实际功用,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明确一两个教学目标,争取通过对目标任务的训练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让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应有的示范功能!让每一篇课文都生发出激发学生能力的导火索!

  我设置了两个目标:1,通过朗读,学会想象,展现画面

  2,理解诗意,概括主旨,掌握难句

  初一的学生毕竟刚从小学上来,你能指望他们有多大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年纪,这个时候通过诗歌的教学来唤起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表达,不但培养了想象力,也训练了表达能力。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也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训练过程。 “通过朗读,学会想象,展现画面”就是我本节课训练的重点,接下来,教大家理解几句难句,结合诗意,把句子放进全诗来把握。理解诗意的同时把握难句,引导同学们概括主旨!一节课不就悄悄的结束了吗?润物细无声,关键是春雨能滋润会滋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七年级(下)语文冀教版教材,其理念与新课标的理念一致,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后试题开放灵活,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便于创新能力的发挥。

  课本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版块:古诗文的积累;口语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针对这四个版块和考试常规模式,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古诗词的考查形式除保留传统的直接默写题型外,也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一方面给学生讲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使学生对诗作产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涵义。同时,利用多次练习狠抓学生的书写,使其字型规范,在考试中少丢甚至不丢无谓的分数。采用此种方法教学,学生和我感觉很有成效。

  2.文言文考查的内容重点是文学常识、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和联系实际谈自身体会。在教学中,我一方面给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利用古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吸引学生学习看似枯燥的古文,同时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并在课下实施强记,通过练习考查,使学生在此方面务必做到不丢分。在实际教学中,自我感觉还应继续探索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苦记。

  3.新教材选择的现代文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这些课文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感悟的能力,筛选信息和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课文发表自身见解的能力,并对一些课文进行适当取舍,选择一些文章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感觉这样上课课堂气氛比较好,效果也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好。以后我将在此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形成一套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

  4.针对考试中常见的几种写作题型,我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系列教学的模式,运用片段联系,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使学生对作文形成“亮点”意识,并逐步告知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形成“亮点”的方法。我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或思想实际进行写作,做到联系生活实际,确保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文章再进行艺术加工。同时,在期末考试前,我还针对考试中常见的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几种写作题型,花费一定时间,从应试角度对学生进行辅导,确保学生尽可能写好考场作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感觉既照顾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了学生的考试。

  新的教材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语文与社会生活越发“亲密接触”。它决定了教师教学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寻找新的教学思路,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自我探索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争取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具有自身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从我们上学始,伤仲永一课就已选入中学课本,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统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来教读此课,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词切入,但这些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初一孩子活泼可爱,爱说爱笑,但文言底子薄,阅读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却不深刻,仅凭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啊!

  如何指导?思来想去,我还是定位到字词切入,循序渐进,走近作者,走入文本。下边是我的部分实录及反思。

  师:请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两个字或词,简单概括其学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举手的很多。

  生1:异

  师:为什么?

  生1:五岁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文理皆有可观者。

  生2:众人

  生2:主要针对其后期的现状而言的。

  师:很好!有道理,那么请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方仲永的学业发展历程。

  生:伤

  老师示意只有一个字,并提醒注意“发展历程”几个字。学生稍作思考。

  生:赏

  还有学生说到了“赞”“夸”等字。

  师:我个人认为“赏”和“伤”两字很好!不仅能说明问题,更是谐音妙用,记忆深刻。

  学生点头认可

  师面对生:有个问题,“赏”字的支撑依据是什么?

  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师,不明白什么意思。

  师:也就是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赏”的情感。

  学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师课堂设计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学生能听得懂语言提问。

  生:“即书诗四句”中的“即”为立即的意思,五岁就能“立即”写出诗句,作者的赞赏之情足以体现。

  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体现出赞赏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可观”为值得欣赏的意思,这是对其诗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均为意动用法,从邑人的角度侧面赞美仲永的才华。

  生:还有第三段“如此其贤也”中的贤,也是对仲永的赞美。

  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一个“如此”呢?

  生:给人感觉话没说完,还有重要的话要说。

  师:重要的`话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回答。

  生:用“如此”,是想引出下文的“且为众人”以及“得为众人而已耶”两句。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伤”字了,那么,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伤”的情感?

  学生谈到了“利其然”“日扳”“环谒”“不使学”“不能称“”泯然众人“”等词语或短语,并且从词义和语境的角度做了详细的解释。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作者重在“赏”,还是重在“伤”?

  学生异口同声:题目中的“伤”

  师:为什么还要大篇幅写“赏”呢?

  生:“赏”的越高,“伤”的就越深。

  师:说的深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伤”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主要目的所在。

  师:能否用第三段评价中的一句话概括“伤”的内容?

  生:受于人者不至也。

  师: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共勉吧!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笔者到泰国任教第十一册《汉语》科目已有三个多月了,教材是用的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版本。该教材第十四课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内容有删改。

  这篇课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用“北京”“伦敦”“热带”的“恶劣”,突显“济南真得算个宝地”。2—5自然段写出了济南山、水的温晴。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用简短的句子收束全文,言简却情深。

  本册共有三篇写景文章,在教学第八课《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并通过描写人物在景物中的活动写出景物的“动”“静”特点。《济南的冬天》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写景文章,通篇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济南“温晴”的特点。鉴于学生在学习第八课时,已初步接触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他们也渐渐习惯了我的“高效”课堂,所以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把引导学生抓住修辞手法,赏析写景文章的优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梳理学生的发言,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锻炼他们“走进”文本的能力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

  当学生学习完本课生词,能比较熟练朗读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知济南是“宝地”后,我请他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主要抓住哪些景物特征来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结论的。同学们借助我的课件,很快归纳出老舍是通过“山”“水”的美丽,为“宝地”“代言”的。我再请他们进一步找出哪些自然段在写山,哪些地方在写水,他们也能很快搜寻到信息。写山的段落比较多,有2、3、4自然段,我就让他们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逐段讲解的枯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摸清学情,以便顺学而导;二来,我能掌握分段学习的合作小组实力“强”“弱”搭配是否合理,如果出现能力搭配不合理的情况,那么“弱势”小组所选的段落就将成为我“扶一把”分析构词用句的“例子”。全班有部分同学选择学习第二自然段,有部分同学选择主研第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没有同学选择,自然就成为“我的任务”。我采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带领他们体会比喻、拟人的妙处,用补充原文中的色彩词语的方法,让他们快速发现作者抓景物色彩的方式写出景物美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然后,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组内合作,比如:谁负责组内成员纪律,记录员该抓关键词句进行记录,汇报员要注意声音清晰、响亮,姿态大方,汇报完毕询问组内、组外成员是否有补充或反驳等等,然后,我就放手让他们自主走进文本了。

  近六分钟的讨论结束后,他们各组的代表上台汇报探究成果。老师将根据他们各组的发言质量、纪律、参与度等各方面进行评分。从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看来,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气氛热烈,并能各抒己见。从汇报的效果来看,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抓住文本表达形式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分析第二自然的小组汇报:老舍把群山写成小摇篮,让人感觉济南很小、很安全;他们还从“群山妈妈”对“济南宝宝”说的话中,体会到,济南能暖和、舒适地睡觉是因为有群山的保护。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小组代表说:“我觉得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很宁静。”我的心一下亮了,因为“水墨画”这个词对这些孩子来说并不十分熟悉,更何况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提起过“水墨”,他是从何解读的呢?有同学举手大声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时,我的整个世界就灿烂了。因为那个汇报的孩子说:“济南的城里虽然狭窄,城外却很宽敞。那么广阔的地方,‘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轻松地‘卧’在大山的怀抱,可以看出山的宽广、舒适;我还从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看出这儿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底下顿时掌声一片。

  这是我第一次放手让孩子们比较独立地分析文本。学期初,新接本班,孩子们的基础并不很好,前半期主要教会他们如何抓住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特征,教会他们识字的能力,和纠正每字一顿的读法,采用“把意思紧密的词语或词组读在一起”的方式抓朗读,所以对于文章的分析,也只是挑选一些有趣的表达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拓宽他们的视野,又可避免突增难度,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致。到后半期,因为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方法已基本建立,师生的配合也逐渐默契,(我对他们的自学纪律和自学能力非常重视,在此,因为篇幅原因,不便多作介绍),所以就有相对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文本表现形式。但老师提供的“梯子”少、仅由孩子合作完成的学习方式,这还是第一次。由这次的学习成果展示我想到了:

  一、“字本位”和“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受印欧语系教学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都是以“词语”教学为主,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序列性长期被忽视。这不仅无法排除汉字识记、书写方面的困难,而且对抓关键字词深入文本造成严重的阻碍。这种小不能顾及“字”,大不敢涉及“文”的教学,从言语能力培养上抽掉了“读”“写”之“薪”,甚至“听”“说”因为缺少“源头活水”而兴味寡淡,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高,积极参与成长活动的情况难以出现。

  《汉语》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低、中段教学中,笔者更倾向于围绕“字本位”教学观,培养学说的听、说能力。到了高段,因为学生的识字、写字、用字能力较强,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明显提高,“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就应占主要地位,“读”“写”的内容放在首位,通过“读”“写”能力的发展推动“听”“说”能力的发展。

  二、找准学生学习的真正起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阅历,他们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时,会受到已有学习经验、方法的影响,教师应防止他们已有知识、习惯的负迁移,积极调动他们已经具有的资源进行正迁移。汉语教师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在国内低几个年纪的孩子来对待。他们大部分人在生理和心理比较成熟,社会阅历丰富,只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潜能。特别是对注重家庭语言环境熏陶的华侨子女,教师不能把教育内容窄化,要引进新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跳一跳’来摘桃”的愿望。

  三、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不能忽视。

  紧凑的教学内容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地指导让孩子明白怎样听课、怎样回答问题,特别是如何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信息和受到启发,完善自己的思考结果,这一系列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为“高效”课堂提供必要的保证。笔者听了近三十堂汉语课,发现很多老师耗费在维持纪律和为不同学生解答相同问题,而只得将重要问题“搁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教师既是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又是督促者,只有当孩子有强烈的成长欲望和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他们就能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在实际的交谈中提升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发挥“1+1>2”的功效。

  四、扶放结合,教方法比教内容更重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语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如果教师只管当知识的搬运工,让学生“坐等知识灌输”,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且在被动学习中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没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方法传授,“传授汉语言,传播汉文化”的使命将大打折扣。

  汉语教师抓住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问题,采用对比、联想、想象、推测等策略,引领孩子走进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从方法教授上“传”给孩子一把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切不可把内容限定在书本所呈现的少许字的字面意思上。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学完了本文,我认为成功之处一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小时侯的一次遇险经历,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个经验使他“能应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学生们能领悟这哲理,运用这哲理。因为在学习上有人是三分钟的热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时的努力不见成效,就泄气了,放弃了。授课中恰恰是这个从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向同学们推荐了寓言《钟摆的启示》,钟摆面对一年要摆动31536000下的任务,有了畏难情绪,但它听从了时钟老人的劝告,“坚持每秒钟动一下”,最终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坚持每秒钟动一下”与“坚持每节课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与“坚持每一天,再坚持每一天”何其相似,这样学生们就联系到如何学习的问题上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读文本,用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

  不足之处是对写作方法的探究不够深入。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是叙事完了,文章也写完了,不能就事论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课堂上针对这一写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我认为还应再来个“练习”。“课文无非是例子”,它是“例题”,讲方法,还应找一篇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做“练习”,用方法。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反思08-14

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11-26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0-13

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08-26

《gkh》语文教学反思08-12

语文《詹天佑》教学反思08-1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8-12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12-05

语文教学反思15篇11-14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