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科学教案范文汇总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1、认识常见的种子,比较其异同。
2、学习种植的基本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持久观察力及爱护植物的感情。
3、会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铲子、水壶等。
活动准备:1、收集几种种子,在自然角做发芽实验。
2、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
3、蚕豆生长的图片,让幼儿事先了解蚕豆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和种植的季节。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类种子:
师:“小朋友拿来了这么多豆豆,现在请小朋友帮忙拣一拣,把相同的豆豆放在一个碗中。”(幼儿动手操作)“你分出了几种豆?你认识吗?”“对,它们是蚕豆、黄豆、红豆。”“仔细比一比,蚕豆、黄豆、红豆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它们都是豆,表面很光滑,圆圆的、捏上去硬硬的,都可以当种子。不同的地方是有的.大、有的小,颜色不一样,吃起来的味道也不一样。”
2、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知道秋天是播种蚕豆的好季节。
师:“豆豆是怎么长出来的呢?”教师出示蚕豆的生长过程图,让幼儿观察。“刚才小朋友看了图片,了解了种子生长的过程,现在请你和好朋友一起讨论:种子生长需要什么?什么季节是播种的好季节?
教师小结: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在种植时要选择好种子,再种,种子才会慢慢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秋天是播种蚕豆的好季节。”“对了,现在正是秋天,是播种蚕豆的好时节,我们一起去种蚕豆,好不好?”
3、学习选种。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蚕豆都可以当种子?为什么?
师:“小朋友都很聪明,看的非常仔细:蚕豆上有蛀洞的、豆特别小的、壳的颜色枯黄的,都不能当种子。”“请小朋把颗粒饱满的蚕豆选出来。”
4、种植蚕豆。
a)师:“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种子生长发育需要泥土、水、阳光、空气。现在谁来说说怎样种蚕豆?(请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
b)教师示范:先将土放在种植盆中,然后用小铲子挖一个小洞,放进3——5粒蚕豆,然后用泥土盖上,浇上水。
5、学习管理蚕豆的技能,爱护蚕豆。
师:怎样才能让蚕豆长的好?(适量的浇水、施肥、还要除草)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都很棒,下面就让我们大家去我们的种植园种蚕豆吧。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背景
通过野外孩子对小草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孩子热爱小草,喜欢小草以至于学习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鼓励幼儿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强勇敢。
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探索发现各种各样的小草,注意野草和植物草的不同,知道爱护草坪。
知识目标:丰富有关小草的知识,了解小草的生长于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初步理解小草与人类,动植物及环境的生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草,培养爱护小草的良好行为。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学习小草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百折不挠。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老师带幼儿到野外寻找各种各样的小草,让幼儿摸摸柔软的叶子,闻闻小草的清香,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春的气息。
物质准备:
1、找一处野草较多的地方。
2、收集有关小草和人类、动物、环境的'图片。
3、画笔,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导入:出示图片,让小朋友们说一说图片上都有什么。
二、基本环节:
(一).户外观察
今天我们一起去找小草,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分散观察,教师个别指导。)
(二).经验分享
1、小草是什么颜色的?气味如何?
2、小草是怎么长出来的?
3、你认识那些草?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三).引导思考
1、这么多的草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呢?是它们自己长出来的,还是人们种的?
2、草坪里的草和野草有什么不同?
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草坪?
三、结束环节:
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小草,大家都很喜欢小草,说说这是为什么?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想一想大地上如果没有一棵草会是什么样子。
三、活动延伸:
绘画练习,指导幼儿拿起小画笔,按《幼儿操作材料》中的要求,为城市、草原增添绿色。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情景点击】
【课程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3.说明学习生物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4.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
【自主预习精细梳理】
1.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癌症是人类健康的杀手,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癌症的预防措施
①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各种致癌因子。
②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传染病
①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麻疹、伤寒及副伤寒、梅毒、疟疾、出血热、猩红热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脑、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乙脑、霍乱、出血热等。21教育网
2.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对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遗传病,可通过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并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从而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2)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病的新途径,其基本原理是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人体内受体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思考】有些糖尿病是由于基因(遗传物质)突变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从而形成糖尿,目前一般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暂时缓解,但一段时间后血糖又会升高,如何根治?
提示: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健康基因导入胰岛细胞,即基因治疗。
3.21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对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的.研究不断扩大、深入,向微观和宏观、最基本和最复杂的两极发展。
4.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许多生物现象及规律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法而被发现的。实验法要遵循一定科学过程,通过雷迪→尼达姆→斯巴兰扎尼→巴斯德的实验,不但能体验到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更能感受到实验法是挑战伪科学最有力的武器。
5.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
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对假设的进一步修正,得出结论、进一步地观察、进入下一个认识周期。在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问题。
(1)观察:用一种或多种感官去收集有关这个世界的信息。观察有时需要使用一些辅助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2)测量:对被测量的对象用比较精确的数据加以表示。
(3)实验设计:预测技能实际上是根据现有证据和既往实验对将来的事件作出的推论。由于预测只是推论的一种,所以可能出错,必须通过巧妙设计实验来检验预测的正确与否。在设计实验时,特别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量原则等。
(4)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把分类、观察或测量得到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的过程叫做数据收集。运用数学知识整理、分析、归纳各种数据,可能会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出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与他人交流。
(5)安全实验:科学实验需要确保实验安全。只有完全理解并能自觉遵守实验安全规则才能确保实验安全。
【思考】巴斯德的实验最精巧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提示:将玻璃瓶颈拉成弯曲的鹅颈状,如图。好处是:瓶子虽未密封,却可以保持无菌。
科学教案 篇4
学生分析:对模拟声音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周围各种声音。
2、能比较形象地模拟周围一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3、能用科学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声音。
4、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并模拟周围的.声音,并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老师先提个问题,别紧张,很简单。平时在学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下课的呢?(生:听铃声)
师:好。你听(师跺脚),这是——(跺脚的声音)。
再听(师拍手)你听到了什么?(拍手的声音)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绝不止这几种。有一位学者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倾听声音。(板书课题:倾听声音)
二、 猜声音。看谁听得清,猜得准。
播放课件:
1、播放第一种声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种声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种声音,指名猜。
4、后两个一起播放,看谁都能猜出来。
同学们猜的都很正确,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用心地倾听声音。
三、 寻找声音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利用各种多面体展开图,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2. 巩固做纸工的各种制作符号。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
教学重难点:粘贴边与边时要轻,要粘贴平整。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做好的成品。
2.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刻刀、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就来自己制作多面体?
制作六面体:教师拿出六面体的手工材料。重点讲解粘贴最后一条边时要轻,要粘贴凭证
学学做做:
1. 学生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拿出手工材料,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有变化的六面体或其他多面体。
指导制作时,需提出增添附加物的做法是在多面体做成后,再将附加物加贴上去的。挖去一部分或切折,压印都必须在展开图上先做好,然后再把展开图折叠成多面体。
2.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习 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从掌握要领,外形美观,创新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
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认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天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找,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认识材料
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科学教案 篇7
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比较了解事物间的细微差别,了解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2.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学会使用工具进行验证的科学方法。
二、 教学重点
了解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三、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有目的的研究。
2.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
四、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一小团米饭、一些大米、一次性饭碗1只、水桶1只、金属汤匙1个、淀粉、一次性筷子4双、蜡烛1支、水1小杯、碘酒1瓶、滴管2根、火柴1盒、白纸5张、棉花签2根、培养皿1只、毛巾1块、废物盘1个、塑料药匙1个。
教师材料:一次性筷子1双、金属汤匙1个、淀粉1小包、白纸1张、米饭、滴管2根、水1小杯、碘酒1瓶、棉花签1根、废物盘1个。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1分钟)
谈话:(出示米饭)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米饭。(板书课题:米饭的观察)
(二) 观察米粒与饭粒有什么有同。(8分钟)
1.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米粒与饭粒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
(大小、软硬、粘手与不粘手、颜色、形状、香味、味道)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
3.汇报比较结果。
4.有同学发现米饭越咀嚼越甜,我们一起来试一下。(试两次)
有谁知道原因吗?(板书:淀粉)
(三) 淀粉的观察(29分钟)
1. 观察淀粉(14分钟)
(1) 谈话: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经过咀嚼后会变成有甜味的糖类。同学们想知道淀粉是什么样的吗?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
学生观察淀粉,并汇报。(白色、细、滑)
(2) 刚才,同学们通过看、摸、闻观察了淀粉,现在金老师把一小勺淀粉倒在汤匙里,加一滴管的水,再用筷子搅一搅,淀粉会有什么变化呢?大家动手观察一下。
(3) 如果把这淀粉糊用火加热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想做这个实验吗?
这个实验要用火,所以特别要注意什么?(注意: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发现。(淀粉像米粒一样加水加热后变大了。)
2、碘淀反应(14-15分钟)
(1)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点蜡烛、拿米饭,手都弄脏了,现在大家到水桶里把手洗一下,我看哪个组动作最快。
洗干净了吗?金老师不放心,我请一样东西来帮忙。(出示:碘酒)认识吗?有什么用呢?教师示范消毒。(给拇指和食指涂上碘酒)
学生拇指和食指消毒。
(2)谈话:消好毒了吗?现在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
在每个课桌里都有一张白纸,请大家把它拿出来。现在,请每个同学用这两个消过毒的手指,捡出4粒米饭,排列在这张白纸上,注意要求:一要整齐,二不要把饭粒弄脏。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是不是你把饭粒弄脏的呢?猜测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4) 碘淀反应
谈话:淀粉遇到碘酒真的会变色吗?你有办法验证吗?(师提示用滴管)好,我们来试一下吧。
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发现。
是不是所有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会变色呢?
学生检验米粒,并汇报。(师板书: 变色)
(四) 复习巩固:(2分钟)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想研究什么?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滑轮组的作用。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2)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温度表的基本构造。
2、使学生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学生学会表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
杯子、水槽、温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新
二、温度表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四、温度的读法与写法训练
五、总结、结束本课
1、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2、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板书课题)
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师:温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观察、思考。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温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内有水银,水银液柱随温度的高低会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显示出温度的高低了。
师:那么有谁知道单位是什么呢?(生答)现在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今天的'气温就读成(板书)20摄氏度(具体数字可根据上课当天的气温)。如果要书写就写作“20℃”(板书)。
1、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写100℃(板书)
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
生:读0摄氏度写0℃(板书)
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
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
生:(根据“液柱”的位置进行读、写练习)
2、师:刚才通过练习,大家知道了表示温度的读与写的方法,但有时温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线上,那怎么读呢?(出示模型)由于我们在数学课还未学到小数,现在我们就采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温度:当液柱超过半格时,我们就加一度(举例);当液柱不足半格时,就不要加(举例)。
师:(在模型上拉动“液柱”出题)
生:进行练习
课后感受
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水温。多数同学测量较准确。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优选)10-18
【精华】科学教案10-08
科学教案(优)08-06
实用的科学教案08-29
大班科学教案10-19
(经典)科学教案9篇08-09
小班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9篇10-29
中班科学教案09-01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