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模板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学习并掌握部首“斤”、“丷”。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反义词,认识一些常见的反义词,积累词汇。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理解和掌握文中的几组反义词。
2.注重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的识字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识字的兴趣以及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个相反的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说出它的反义词,并加上相应的动作,看谁的'反应快。
2.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仔细听录音范读课文。
2.谁想来试读、指名读。
3.全班齐读一遍。
4.(出示课件)本课生字,尝试认字。
5.检查识字情况,学生认读,教师标音。(采用带拼音、去拼音、认读生字的方法,让识字的难度大大降低。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成就感加强了,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激发出他们识字的兴趣。)
6.重点指导前后鼻音的字的读音。
7.仔细观察,识记字形。(互相交流: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如字谜、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方式识字。)
8.汇报交流情况。(这一环节注重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的识字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9.生字卡片找“反义词朋友“的游戏。
10.开火车认读词语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生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失、反、关、新、旧、进、胜、单”这八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在空中书空笔顺,然后让学生说说写字时应注意什么?
2.教学生认识新部首:“倒八字、斤字旁”,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是倒八字的?(兰、前)
3.师相机范写。
4.生练习描红和书写。
5.展示学生作品,全班评议。
四、朗读儿歌,自编对对歌
1.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呀!现在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对对歌课文里面,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 ,看谁读得最好。(师巡视)
2.学生口头编对对歌。(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编对对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对对歌,通过读对对歌,认识了许多生字,会读对对歌,还会编对对歌,你们真了不起呀!现在请看老师留给你们什么样的作业?(出示课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积累本课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4、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学习中要多动脑筋、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提问的道理。
重点难点:
1、研读爱迪生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句子。
2、理解爱迪生是个爱动脑筋、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提问的人。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说说图上的孩子在干什么?
2、谈话引入:小朋友,你知道爱迪生吗?爱迪生(1847-1931)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发明的东西大约有两千种,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他小时候的一件事。
3、板书课题:18 爱迪生孵小鸡
学习“孵”:齐读,读准字音。
换部首记住字形。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小组学习。
2、交流学习情况:
(1)小老师领读。
(2)交流:您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预设:“搂”换部首,“笃、嘘”加部首。)“
(3)开火车读读字词。
(4)在这篇课文中,有些字有两种读音,你都会读吗?
3、小组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1)指名交流
(2)集体读(已出示答案)
(3)教师引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
(引导学生可以在预习时查好资料,也可从妈妈的话中受到启发,整理成自己的话。)
答案:爱迪生五岁的时候看见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窝里有十多个蛋 ,他就去问妈妈,妈妈告诉他母鸡是在孵蛋 ,他便亲自 用柴草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学母鸡的样子孵小鸡。
三、巩固复习
1、开火车读词语。
孵蛋 着凉 暖和 邻居 傻劲 脑筋 蛋壳
2、重点指导字形:孵
左右结构,“卵”和“孚”要靠紧点,注意竖中线的笔画是“卵”的“横折钩”。
3、指名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华盛顿小时候是个诚实的孩子,从而受到美德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7个生字。
难点重点:
1、理解有关小乔治心理活动的语句。
2、学习小乔治诚实的.优秀品质。
3、认识7个生字。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评价一下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你们谁知道他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自由读文,自主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篇内容。
(2)小组互动。小组内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的正确、流利。
(3)集体交流读懂了什么,了解学生自主读书情况。
3、抓住词句,理解课文
(1)你看出少年华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画出相关语句,多种形式朗读。
(2)自主合作,读演结合
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表演,注意加入人物表情、动作,再现人物品质。
4、检查识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
二、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剪纸,让生欣赏
师:看了以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太精致了!
生2:技术也太高了!
生3:太漂亮了!
……
师:那么课文中又是如何说的呢?读一读,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生读书,师出示文中的话
生:我觉得姥姥心灵手巧,技术很高
师:这里有个“神”字,能将他读出来吗?
生练习,指名读,齐读。
师:李姥姥的剪纸还真是这样神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喜鹊登枝”,不是去看图,而是用心灵去感受一下字里行间中是如何写的?(学会用批注的方法)
生默默地读课文
生1:从这里我感受到姥姥的剪纸真的没话说了,绝了!
生2:技艺真的很高超,竟然不看也能剪得有模有样的!
师出示图文,让学生朗读,看能否读出作者的感受,尤其是这个字——嗬!
生1:佩服
生2:赞叹
生3:敬佩
生齐读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呢?
生:蒙住了双眼都剪得那么好,真是熟能生巧啊!
师总结:课文用了两个地方夸赞了姥姥的技艺——别人的夸赞、我的.一次蒙眼。但课文还有一处最吸引人,那就是老牛和兔子的画面。(出示“碧云多雨的夏天……”)
生读
师:有一个字——“拴”能读出来什么来吗?
生:不让我出去,担心着我。
师: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呢?找出来读读。生读书。
生1:关爱作者,也启发了作者的思维。
生2:疼爱我,看得出 的感情很深。
生3:亲密无间的情感
生4:对我的期待,希望我早点回来。
生5:期望很高。
生6:写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
……
师:作者长大了,剪纸还能拴住他吗?出示文字,范读,期待着什么?我们来讨论一下,待会交流!
生1:早点回来。
生2:完成学业,合家团聚。
生3:看看她的剪纸。
生4:自食其力,让他有所作为。
生5:有所成就回来,团圆,陪陪姥姥。
……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部分。生读
师:出示图画——老牛与小兔子的那一幅:“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开阔的草地。”能给它加个题目吗?
生1:远行的兔子
生2:期待
生3:希望
生4:目光
生配乐朗读最后一段
师配乐朗读补充内容,(三年后,作者回来了,看到姥姥已病榻在床的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写一写此时最想说的话!
生1:姥姥,我回来了,你的最疼爱的孙子回来了,我们分开也有三年了,这三年里,我一直牵挂着您啊,您给我剪的老牛与兔子我一直带在身边。。。。
生2:您起来啊,再做个小兔子和老牛给孙子我吧!
生3:我这一走就是三年啊,正如《游子吟》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放心吧!姥姥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
三、作业:
师:出示一段话,让生填写。
幼年时,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
长大后, 拴住了我的心。
生1:怀念
生2:思念
生3:无私的爱
生4:牵挂
……
师:是啊,能拴住作者的是一种亲情,是一种割舍不掉思念,是一种无私的爱,让我们记住这深深地祖孙情吧,记住最后两节,记住最后的文字!
语文教案 篇7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8
定向观察,搜集素材: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搜集素材,为习作做好准备。
(一)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1、激情引入
教师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二)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应用好词佳句。
课前展示学生收集的学艺画面,并提出配音的要求,为这次习作主要内容做铺垫。
1、上台介绍
教师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2、小组交流
(1)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2)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二)
1、学生自由撰写习作。
2、修改习作。
(一)
1、课前展示学生收集的学艺画面,并提出配音的要求,为这次习作主要内容做铺垫。
2、介绍发生故事和亲身感受,练习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取长补短,将艺术加工制作和鉴赏融合,交流不同的体验感受。
(二)培养学生自由修改习作
1、回扣要求,交流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
2、佳作欣赏,借鉴提高。
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1、小组内交流,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小组内选出优秀习作。1、教师积极的引导,便于学生更好地交流。给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
2、让学生学会欣赏习作,学会修改习作,从而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2.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
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肖"。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 米"四个句子。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语文三年级下册“卢沟桥”教学教案》摘要: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9-10
语文教案[精选]02-20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07-24
语文树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18
语文教案【精品】09-12
语文教案【优秀】09-25
(优秀)语文教案11-12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