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3-04-30 13:28:01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美术教案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美术教案范文锦集8篇

美术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这里要提到的一个历史背景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中,职业画家或雕塑家并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社会的角度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别人服务、换取报酬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艺术家往往不愿意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工匠,而是负有某种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绘画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养。真蒂莱斯基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己的画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们的习惯看法,肯定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而不是以绘画来标榜自己“才艺”的女性。传说绘画是古希腊一位陶匠的女儿发明的,她的情人要出门远行,这位女子就把情人的影子画下来,从而发明了绘画。另外,按照西方的传统观念,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由九位“缪斯”掌管,而缪斯们都是女性。真蒂莱斯基借用了这样一些观念,使自己的画家身份跟作为“缪斯”的女神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理想。

  2、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图片欣赏导入

  1.图片欣赏: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华图》。(出示图片)

  2.提问: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华图》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B、讲授

  1。思考提问: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

  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

  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

  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C、集体讨论: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D、分组讨论: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美术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河流图片及绘画作品,感受丽面中线条的疏密变化所带来的力量感和韵律美。

  2、在观察线条粗细变化的基础上,尝试在吹塑纸上用疏密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3、继续运用胶滚蘸油墨印拓,保持作品的整洁。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河流的摄影作甜,,绘画作品。

  2、吹塑纸,5B铅笔,宣纸,黑油墨,玻璃板,胶滚,夹子,拓印用的小茶杯。

  ◎第一步:创作、制版

  1、引导幼儿欣赏河流的摄影作品,感受表现奔腾的河流所带来的力量感。

  (1)教师:画面上是什么?看上去有怎样的感觉?这条大河是怎样的?它从哪里流向哪里?河水是怎样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2)教师小结:这是条奔流的`大河,河水流得很急很快,河水从远处冲过来,很有力量地激起高高的浪花。

  2、出示河流的绘画作品,引导幼儿在观察线条粗细的基础上,感受疏密变化。

  (1)教师:仔细观察河流的线条,有什么变化?(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空)什么地方的线条密?什么地方的线条空?有怎样的感觉?

  (2)教师小结:用粗细不同、流畅的线条画奔腾的大河给人很有力量的感觉。有的地方线条很密,看起来水流很急;有的地方线条较少,空的较多,感觉水流较平缓。这样有粗有细、有密有疏的线条在一起,感觉有变化、有节奏。

  3、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粗线条的地方画得用力些,在吹塑纸上画出重重的印子,要画粗的地方多描几遍,描出"小沟"来。

  (2)提醒幼儿注意画面的疏密变化;在描绘线条粗细的同时,画出水流湍急和平缓的变化。

  (3)用胶滚上色,保持均匀的黑色。

  4、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评价。

  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画面中哪里的水流急,哪里的水流平缓。

  ◎第二步:拓印

  1、回忆吹塑纸版画的拓印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学习正确使用胶滚蘸油墨。

  教师:我们是怎样在吹塑纸上进行拓印的?

  2、观察几幅上次活动中幼儿印制的作品,比较画面效果。

  (1)教师:怎样才能让画面每个部分都清晰?

  (2)教师小结:在使用胶滚滚上油墨时,要使胶滚上沾满油墨.在调色板上滚动呈均匀的鱼子状小突起,每个画面都要滚上均匀的油墨。

  3、请个别幼儿示范拓印的方法。

  4、欣赏、交流、评价

  重点评价画面线条有变化、坚持独立完成自己作品的幼儿。

  活动建议:

  ☆日常活动欣赏河流的摄影作品或绘画作品,积累感性经验和审美体验。

  ☆区角活动提供吹塑纸、圆珠笔、SB铅笔等供幼儿尝试自由描画,熟悉不同的工具材料在吹塑纸上的效果。

  ☆家园共育共同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

  【评析】

  要体验大河奔流的力量感和韵律美,教师应注意选择的欣赏材料要有针对性,如摄影作品和有关河流的绘画作品,而而应当有强烈的线条变化,便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和表述,在印制中,教师可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的制作经验,推测新型版画的印制方法。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自己的小手,初步学会用手进行创意绘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3、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PPT、三张背景画(天空、草地、水上)、蜡笔、磁铁、黑板,夹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现在老师和你来玩猜谜语的游戏:"五个叉,不长叶,不开花,做事全靠它。"

  幼:小手师: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小手能做什么吗?

  幼:穿脱衣服、吃饭、画画等等。

  师:对呀,原来我们的小手这么能干,现在请小朋友认真看看老师用手做什么?(师在黑板白纸上很快完成一个手形画--小鱼)

  师:老师就是用手描出外形再添画的'小鱼,这样的画就叫手形画。

  二、欣赏手形画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几幅漂亮的手形画。(出示PPT图片,请幼儿欣赏,老师指导幼儿观察这些漂亮的手形画是由什么手形变成的。

  三、探索尝试,合力创作

  1、老师讲解要求:三张背景画(天空、草地、水上),选择什么背景画就尽量画上相应的手形画。

  2、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摆出不同的手形,进行大胆添画,能力差的幼儿可以模仿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添画。

  四、收获成功,作品展示(三张作品海陆空拼夹一起进行评价)请个别幼儿向大家说说,自己画的手形变成什么?

  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美术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活动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孩子自己操作,氛围都很热烈,虽然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但是他们都很努力、认真,就算孩子的进步是一点点,作为教师我们也要鼓励孩子的进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班级:中二班

  授课教师:贺静

  活动名称:艺术领域

  活动内容:有趣的花朵

  设计意图:

  《指南》中艺术领域的两大目标: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认为幼儿对艺术的学习,要源于生活,从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我安排了本节创意美工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花朵”制作材料,帮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都可以通过我们能干的双手,创造出漂亮的手工作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去感受和发现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并初步体验废物利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喜欢艺术活动,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通过剪、贴、涂色等方式制作不同的花朵。

  2.知道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工艺装饰品。

  3.感受创意美工作品的美,体验创造的乐趣。

  活动重点:

  学习用鸡蛋盘、纸杯、吸管、毛根等材料创造出自己喜爱的花朵。

  活动难点:

  能将不同的材料良好搭配。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简单接触过纸杯花、毛根,有过涂色经验。

  2.物质准备:立体花瓶图、水粉颜料,鸡蛋盘、纸杯等材料做成的花朵半成品、各色纽扣、吸管、双面胶,棒棒胶,花朵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出示立体花瓶图,请求幼儿帮助。

  师:老师今天收到了一个寄给中二班小朋友的神秘包裹,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从包裹拿出一封信)

  读完信之后出示没有插入花朵的立体花瓶图。

  小结:小松鼠要给好朋友小熊送一瓶花,但是,由于现在是冬天,花儿都谢了,小松鼠采不到漂亮的花朵,所以想请我们中二班小朋友帮它把花瓶插上满满的花朵。它还告诉了我们它想要的花朵,连做花朵的材料都为小朋友准备好了。

  二、基本部分

  1.欣赏花朵图片,说说这些花朵的特点。

  师:哇,好想知道小松鼠想要的花朵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花朵图片请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花?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它像什么?(幼儿回答)

  2.引导幼儿认识操作材料。

  师:小松鼠想要的花朵我们都了解了,想不想知道小松鼠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做花的材料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教师带幼儿认识材料,强调小松鼠说的废旧材料,请幼儿说说你想用这些材料做什么花?)

  教师小结:小松鼠真是个爱护环境的小卫士,想要我们班小朋友用废旧材料来做花。接下来就交给小朋友们了,请大家用这些废旧材料,来帮助小松鼠为它的花瓶插上满满的花朵吧!但在制作花朵之前,老师有几个小要求:①仔细观察材料,想好自己想做的花朵再动手;②颜料不能涂到其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上,也不能涂到桌子上;③一种颜色用完了要把笔洗干净,在抹布上擦一擦,再蘸下一种颜色;④小心使用剪刀,注意安全。

  3.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老师已经迫不及待了,大家一起开动吧!

  幼儿听音乐有序上桌,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将幼儿完成的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三、结束部分。

  1.展示幼儿小组合作作品,幼儿互相欣赏。

  请幼儿说说自己都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你觉得哪一幅更好看?为什么?

  2.教师评价幼儿作品并做出小结。

  教师总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你们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做的花朵都漂亮极了,老师要全都寄给小松鼠。

  3.观看图片,欣赏废物利用再创造的作品图片。教师小结,活动自然结束。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用废旧材料做的漂亮手工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小结: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废旧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既环保,又漂亮,可以用来做装饰品,希望我们班小朋友也可以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美丽的手工作品。

  活动反思:

  概述:

  此次活动基本能按照教案流程进行,教师教态较好,有激情。但活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本节课选取了“纸杯、纽扣、吸管、毛根、鸡蛋盘”作为操作材料,旨在让幼儿通过多种材料和形式制作花朵,通过观察各种花朵的图片,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操作材料有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让幼儿亲身体验废旧物品也可以

  制作出好看的装饰品,懂得废物利用的道理。

  优点:

  1.活动目标制定符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

  2.在材料准备上,能做到丰富性、层次性,充足的数量使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

  3.在活动过程中,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花朵的图片,用启发性提问,调动幼儿观察、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幼儿想象力;再通过观察材料使幼儿有创作的欲望,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法、操作法、情境导入法、讲解法等。

  不足:

  1.语言不够精炼;

  2.幼儿的互动交流还不够;

  3.对个别能力很弱的幼儿关注不够;

  4.没有突破重难点。

  5.各环节时间没有合理分配,导致活动结束部分没有开展,评价交流一带而过,既没有幼儿自评与交流,也没有教师点评。

  6.教师忘记将“花瓶”立体图展示给幼儿,幼儿在制作花朵过程中很明显没有把花朵往花瓶里插的意识。立体“花瓶”图如果晚一点发给幼儿,可能就会避免颜料将图面弄脏、弄湿。

美术教案 篇5

  五颜六色的毛毛虫;

  课程目标:

  1,引导孩子们观察小动物,激发孩子对绘画的无比兴;

  2,学习用图案结合的方法,画出毛毛虫,提高孩子大;

  3,让孩子给毛毛虫的身体不同地方涂上颜色,增添孩;

  课程准备:

  1,事先准备好,关于毛毛虫的'范画;

  2,展示一步一步画毛毛虫的基本步骤;课程过程:;

  3,老师开始以激动的口气问孩子,这是什么呀?引起;

  4,老师引导孩子观察毛

美术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它与后面两课一起构成了本册教材中的色彩双基教学单元。学生在了解三原色、间色等色彩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冷色和暖色,是一次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且本单元的学习对下一个画情绪的单元还作好了色彩基础知识与色彩绘画技能上的铺垫。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几乎到处都有色彩,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色彩。而人对色彩天生非常敏感的,色彩的感情来自各人对生活、自然的不同生理感觉和情感,但有些感情许多人还是近似的。当太阳晒到皮肤上,或看到橙色的火光映照时,我们都会感到温暖。当站在蔚蓝的大海边,在白色的'雪地上,我们会感到凉爽。久而久之,当看到红、橙、黄等色时就感到温暖,它们就是暖色;看到蓝、蓝紫、蓝绿等色时就会感到冷,它们就是冷色。因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对比为冷暖对比,但色彩的冷暖又是相对的,如紫色和绿色会随着不同色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们在冷色环境中会显得较暖,在暖色环境中会显得较冷。

  (二)教学目标

  感受与认识生活和自然中色彩的冷暖和他们的相对性,学会用颜料调、画出冷暖的色彩。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范图、音乐、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学具: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

  ●教学导入:教师可准备两幅色彩范画,一幅偏冷,一幅偏暖,请学生谈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教学新授:

  (1)复习一下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如三原色、间色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出示一个色环,分别由红、橙、黄、绿、蓝、紫构成,且可以将色环对半分开,然后分别出示色环的一半红、橙、黄,一半绿、蓝、紫让学生讨论不同的色彩效果。学生通过交流,主动了解冷暖色的不同效果。

  (3)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联想,从冷色中联想到什么,从暖色中联想到什么,通过交流加深对冷暖色的理解。

  (4)欣赏书本上的彩图,辨析哪些以冷色为主,哪些以暖色为主,并谈谈各自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5)出示紫色和绿色的色卡,分别交换贴在导入时出示的范图中,感受它们在不同的色彩环境中产生的不同变化,明白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

  ●学生作业:

  分小组尝试调色练习,在一张纸上调出几个冷色,在一张纸上调出几个暖色。教师辅导调色的方法,注意水分的多少对色彩厚薄的影响。

  三、学习建议:

  ●是否基本了解色彩冷暖的变化?

  ●是否在讨论研究中积极进行思考?

  ●调出的冷色、暖色是否正确?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体验到冷暖色对比的趣味。

  ●能否大胆用冷、暖色进行简单的设计创作。

  ●能否用口头语言和短文形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述。

美术教案 篇7

  第7课衣架的联想(1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生活中衣架的形状特点,经过想象、设计、加工可以制成新的作品。

  2、利用生活中最普通的衣架,通过联想、想象、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学会综合使用材料,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根据衣架的形状特征进行设计,通过联想、想象,利用多种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

  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衣架形状设计制作。

  教学准备

  制作材料、衣架、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映教学课件。提问:

  1、观察作品是如何巧妙利用衣架的?

  2、选用了哪些辅助材料?

  3、作品有哪些创新表现?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书中毕加索《牛头》,分析“奇思秒想”。

  2、启发学生根据一个衣架进行联想。

  提问:根据这个衣架的形象你联想到什么?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3、组织学生看书,分析书中学生作品。

  提问:你喜欢哪一件作品?说一说理由。作品是利用哪些辅助材料制作的?

  4、组织学生交流活动,把你的设计想法与同学交流。

  三、布置作业

  请你根据准备的衣架进行联想,利用多种辅助材料制作新奇有趣的作品。

  1、如何巧妙利用衣架的形状。

  2、选用恰当的辅助材料。

  3、鼓励“奇思秒想”。

  五、展示作品

  六、小结

  设计能体现奇思秒想,制作精细巧妙,使用辅助材料,作品有创新表现,美观。

美术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幼儿绘画人的头像一般只能画出五官的位置,除了让眼睛与嘴巴上翘或下弯来表示笑脸和哭脸外,很难表现出各种丰富的表情。为了让头像变得灵动丰富,我试图让幼儿观察人物在特定的“加油”情境中的脸部特征,并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嘴巴、眼睛等的变化,为以后画出各种丰富的脸部表情打基础,使幼儿的绘画更具表现力。

  活动一开始,首先引导幼儿进入“拉拉队员喊‘加油’”的情境中,给予幼儿一种具体、真实的感受。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同伴在特定情境中眼睛、嘴巴、脸型等的变化。接着,从观察立体的脸部过渡到平面范画,引导幼儿感受到可以通过线条、色彩的变化来表达拉拉队员的热情,激发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在讲评环节,让每个幼儿担任拉拉队长,选择两张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拉拉队员风采、五官动态最夸张的画,并围绕着线条和颜色的夸张表现交流选择的理由,以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观察、大胆表现的愿望。

  目标:

  1.观察拉拉队员喊“加油”时的脸部特征,学习用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

  2.能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绘画,体验夸张地表现人物表情的乐趣。

  准备:

  1.范画两张(如图),《加油歌》音乐。

  2.人手一张铅画纸,记号笔,油画棒,每人两张小贴花。

  3.数码相机,显示屏。

  过程:

  1.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当拉拉队员的感觉。

  (1)介绍小游戏“看谁先摘到”。两个幼儿参加,配班教师控制吊在半空中“苹果”的高度,有意识地让“苹果”忽上忽下,使两名幼儿难以摘到,当其他幼儿的“加油”声渐趋激烈时再让两个幼儿摘到。

  (2)幼儿游戏,教师鼓励幼儿担任拉拉队员大声喊“加油”,并拍下比赛场景及幼儿的面部特写。

  (3)师:你当拉拉队员是怎样用力喊“加油”的?(一至两个幼儿演示。)

  师:看起来他脸上什么地方变化最大?(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喊“加油”时眼睛、嘴巴、脸型等的变化。)

  2.观察相片,进一步感受人们在喊“加油”时的脸部特征及变化。

  师:刚才我把你们喊“加油”的样子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喊“加油”时嘴巴、眼睛、脸型是怎么样的。

  3.观察范画,了解用夸张手法表现脸部特征。

  师:这里有两个小朋友也想当拉拉队员,他们把自己喊“加油”的样子画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能不能被拉拉队长选中,为什么。

  师:一用力喊“加油”嘴巴会变成什么形状,一用力喊“加油”眼睛会怎么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粉笔在黑板上适当画一些形状、线条等。)

  师:除了用线条表示拉拉队员在非常用劲地喊“加油”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拉拉队员在使劲?

  师:对,除了用线条画出人们喊“加油”的样子外,用颜色也可以表现,有的人喊“加油”喊得脸都变红了。

  4.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师:听说幼儿园运动会要选拉拉队员了,你们一定要把自己画成一个最有劲的拉拉队员哦。(在背景音乐《加油歌》中,幼儿用线条、颜色夸张地表现脸部的五官特征。)

  5.展示作品。

  每人当拉拉队长,将两张小贴花贴在自己认为最带劲的拉拉队员旁。教师引导幼儿讲评。

  师:哪张画上的贴花最多?你从哪里看出这个拉拉队员喊得最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