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4-13 16:41:31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教案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科学教案锦集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略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用手触摸物体,发现物体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的属性。

  2.发展幼儿的触摸觉。

  3.学习运用触摸觉和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如:冷(凉)、热(温)、软、硬、粗糙、光滑等等。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冷水和热水每小组各一瓶;海绵球和玻璃球,砂纸和卡纸贴起来的感知卡片等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孩子复习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安定幼儿的情绪。

  2.教师出示两个形状、颜色、大小相同的两个瓶,里面都装满了水。

  教师:这里有两瓶水,你们看看,是一样的吗?有没有什么不同?

  幼儿动手探索,自由看、摸、闻、发现。

  “不一样。一个冷,一个热。”

  教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用手摸的”、“摸一下就知道了”。

  3.教师:用手摸一摸就知道一瓶水是热的、一瓶水是冷的。那么请小朋友再摸一摸你自己面前篮子里的海绵球和玻璃球,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幼儿:玻璃球捏不动,海绵球能捏得动。

  教师:捏得动的.,是软的,捏不动的,是硬的。谁来告诉大家玻璃球和棉花球,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儿:玻璃球的硬的,海绵球是软的。

  4.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只手拿着玻璃球,一只手拿着海绵球,然后告诉我,你们觉得哪个球是重的,哪个球是轻的?

  幼儿:玻璃球是重的,海绵球是轻的。

  5.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摸一摸篮子里的卡片,先摸摸蓝色泡绵纸的那一面,有什么样的感觉?再摸一摸红色卡纸的那一面,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幼儿:蓝色的那一面摸起来粗粗的,红色的那一面摸起来滑滑的。……

  教师:滑滑的就叫光滑,粗粗,……就叫做粗糙,蓝色的是泡绵纸,泡绵纸就是粗糙的。红色的是卡纸,卡纸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

  幼儿:泡绵纸是粗糙的,卡纸是光滑的。

  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标签:幼儿园中班常识教案,幼儿园大班常识教案, 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6.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摸一摸自己的小脸,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软的,热的,滑滑的……教师:再摸一摸你们身上衣服,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衣服薄薄的、软软的,纽扣是硬的……

  7.教师:现在我们到教室外面去,摸一摸外面的东西,(墙壁、栏杆、运动器具……)看看有什么感觉,然后告诉我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是软的,还是硬的;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8.幼儿分散开,自由的去触摸各种各样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要求孩子们用学到的形容词形容出来。

  9.自由下课。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这是一节通过测量的方式,发现科学规律的探究课。教材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要求学生对他们发现的问题,想出证实的办法;第二层面,运用测量的方法,对学生的推测进行验证;第三层面,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验中教师组织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测量的数据更精确。在研究摆的摆动快慢和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摆动幅度是否有关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起到“扶、引、放”的作用。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通过三个实验,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对实验数据及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认真思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

  验证——收集数据——表达与交流——总结归纳”等探究活动,经历改变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过程。

  二、科学知识

  1、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2、运用对比实验,在实验中控制不变条件,保证研究问题的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认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和它交朋友。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也像它一样运动的?

  3、(课件依学生举例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装置。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用教材教”的理念,本课对《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两课时进行整合,为了在一课时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我们侧重与学生个人及生活经验相联系,不完全依靠教材安排活动,舍去发《用摆计时的钟》中有关“观察钟摆”这部分内容,将该课中“问题与思考”并入《测量摆的快慢》一谭进行教学。

  二、认识摆,了解摆的结构

  1、演示讲解:像这样一条细线上挂着一个小重物,就做成一个简单的摆。(板书课题)

  2、不要看它很简单,其实它隐藏着很深的科学道理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位新朋友怎么介绍自己的。

  3、认识:摆线、摆锤、摆角(出示课件)。

  三、研究摆,提出探究问题

  1、谈话: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摆玩玩,下面分小组组装一个摆。

  2、提问:你们能让摆摆动起来吗?(学生练习操作,体验摆动时不加外力)

  3、交流讨论:怎样记录算一次?(学生讨论,明确摆摆动次数的计数方法)。

  4、谈话:你们想不想测自己的摆,10秒钟摆了多少次?

  5、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填写各组测得的数据。提问:这组数据是刚才各组的摆10秒摆的次数,面对这组数据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发现10秒内,不同的摆摆动的次数不同,从而提出为什么摆的快慢会不同的探究性问题。)

  [设计意图]从正确的操作实验方法入手,收集10秒钟各组摆摆了几次,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创设一个充满张力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极大兴趣。

  四、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

  1、谈话:为什么各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所测得摆的摆动次数不同?你们认为摆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推测: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摆角大小,师即时将这三个因素板书)。

  2、讲述:刚才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猜测,这三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摆的快慢,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生:实验)

  3、提问:如果我们要研究摆锤这个因素,可以怎样设计这个实验?

  4、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设计实验计划。

  5、小组设计实验计划,汇报交流。

  6、每种实验至少要做几次?

  7、提问:为了节省时间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可以怎样改进实验?

  [设计意图]科学课提倡“想好了再做”。有了可行的探究的计划,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有确定的指向性,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的不能“代办”,需要明确指出的,一定要说清楚。

  五、实验验证,交流探究成果

  1、谈话: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很好,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出示课件: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2、分组实验,验证假设。(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学生拿实验记录表到实物展示台前进行汇报,交流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4、谈话:摆的快慢是不是真的与摆长有关呢?我们全班进行一次集体研究,请各组来取摆。(发给各组长短不同的摆)由老师来计时。(学生计数)

  5、各组汇报10秒钟内摆摆动的次数。并依次把摆挂在黑板上,请大家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摆越长摆的越慢,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6、引入伽利略的故事。

  [设计意图]测量摆的快慢实验是训练学生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方法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维能力的一个极好的落脚点。在对比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工具去测量,利用自己的感官去区分判断,意识到收集真实有效数据对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六、全课总结

  1、谈话:请同学们回忆我们这节课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研究)。

  2、体会与收获。

科学教案 篇5

  探究活动分析:

  1.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 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 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科学教案 篇7

  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的特点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

  二、 实验操作

  新课改后,有的科学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了牧羊式教学法,把实验过程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随意操作,自由发挥。

  1、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

  2、规范化操作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都是最基本、最简单浅显的实验,如《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实验。

  总之,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教学反思】

  科学课是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启蒙学科。怎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呢?我在积极的教学探索研究中认为:

  1、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

  2、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

  3、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

科学教案 篇8

  标志大擂台

  设计思路:

  最近电视里一直在宣传上海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活动,作为新一代的孩子从小对他们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非常的必要.我园周围的交通比较方便,同时周边又有较多的汽车销售单位,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所以我们选择了的主题.

  马路是幼儿熟悉的环境,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尤其是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深受幼儿喜爱,我班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标志很感兴趣,尤其是幼儿园附近的.马路上也有几个标志,他们都热烈的讨论这是什么标志?但是对于三种不同意思的标志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就设计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是在主题背景下的一次活动,我是利用游戏形式导入,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标志的名称,再让幼儿通过PPT来懂得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最后请幼儿把三种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进一步巩固对标志的认识.

  内容和要求:

  1、通过幼儿对交通标志的回忆,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尝试将交通标志按一定的规律分类。

  材料与环境创设:

  1、各种交通标志、幼儿人手一张标志

  2、PPT课件

  活动流程:

  游戏导入交流互动操作实践活动延伸

  观察与指导要点:

  一、游戏导入

  1、游戏《开汽车》

  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室里开汽车,教师出示红绿灯提示牌,“指挥”交通,红灯停,绿灯行。

  2、教师提出问题:老师没有说活,你们为什么一会儿停车,一会儿开车?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红绿灯?红绿灯告诉我们什么?

  二、交流互动

  1、出示各种标志,引出课题。

  2、引导幼儿交流各种标志所代表的意思。

  3、引发幼儿回忆: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标志?

  三、选择标志,区别认识标志。

  1、教师逐一出示三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并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标志。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三种标志的不同。

  3、让幼儿把自己手里的标志送到相应的黑板上。

  4、教师指出个别幼儿错误的地方。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看看马路上还有哪些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