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21 16:39:11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究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斜面是变形的螺旋。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测力计、平板两块、重物、实验记录、

  2、演示实验材料:平板、测量器、小车、50本书、多媒体。,

  3、学生准备:螺丝钉、铅笔、三角形纸。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出示:

  1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机械。

  2、有些机械较复杂,它是有()或()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复杂的机械通常叫做()。

  3、杠杆是()的机械,自行车是()的机械。

  二、情景导入:

  1、观看录像。

  2、谈话:工人师傅推着摩托车上这么高的台阶,遇到了困难,我们班哪位同学最聪明,能帮他出个主意?

  3、学生回答。

  4、观看录像。

  5、讲述:通过录像情景,我们发现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省力了许多。像这样斜搭的木板装置叫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6、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斜面。

  7、板书:斜坡的启示。

  三、实验探究斜面的秘密。

  (一)、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1、谈话:

  工人师傅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就很容易把摩托车推上去,那么斜面到底省力不省力呢?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呢?

  2、介绍实验材料及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二)、探究斜面省力的规律

  1、谈话:刚才有哪组测出重量相等,而拉力不一样,为什么?你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吗?

  2、学生猜想。

  3、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4、出示: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说出几种常见的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名称。通过比较,初步了解秋东季落叶树要落叶,常绿树不落叶的道理。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激发幼儿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前教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树叶。

  收集一些树叶。

  【活动过程】

  一、初步形成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

  每组一篮树叶,小朋友观察比较。这些是什么树叶?比一比,他们有什么不同?

  二、通过比较,了解树叶常绿和枯黄的主要原因。

  分给幼儿两片树叶(梧桐树叶和冬青树叶)

  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常绿树的叶子和落叶树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三、根据经验交谈。

  请小朋友讲讲自己认识的树,那些是常绿树、那些是落叶树。

  四、找常绿树和落叶树。

  带幼儿到外面去找树。

科学教案 篇3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的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教学论文 )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本学期收集到的有关运动的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

  2能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分类。

  3能用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4能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位置、运动、力等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爱护自己长期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并很好地保存起来。

  2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学习成果。

  3能形成收集资料、制作卡片的习惯,并能认识到整理总结资料、展示成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

  教学难点:

  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放有本学期收集制作的各种资料卡片、学习记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资料的“科学小本本”或“科学采蜜集”、小制作、模型、网页等;教师准备展示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内容:

  活动1 整理我们的学习资料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围绕运动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2在学习中我们大家都收集记录了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资料,你们想展示给大家看吗?

  3那需要整理我们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定期搜集整理到的学习资料,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经验自己确定资料的分类标准,并给资料编号,便于今后查找。

  4个人活动,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给资料分类,可以按单元、课次、不同的运动主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等分,也可以按来源、摘录时间等来分。

  5把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和同学交流后,针对这个和资料卡片的内容展开互评和自评。

  第二课时内容:

  活动2 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1观看科技馆展览、六一作品展览录象片。对后面自己制作展示板做铺垫。

  2设计布置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板。要求:主题明确、布局合理、资料丰富、版面美观、浅显易懂等。

  3展开评比活动,记录优缺点,以备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4在“科学采蜜集”上记录下本学期主要收获。

  5爱护学习成果,长期保存教育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亿年的历史。这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1.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我们先来看一看。

  2.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

  (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

  1.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

  2.学生发表意见。

  3.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

  4.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6.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科学家的困惑: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

  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出示达尔文照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

  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你知道他吗?

  2.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3.交流: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4.小结: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

  1.举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2.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

  4.假设: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

  5.学生讨论、交流。

  6.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反复变化。

  1.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

  2.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

  3.举例: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

  4.小结: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1.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

  2.让学生来认一认。

  3.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

  1.谈话:近100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

  2.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出示相关资料)

  3.知道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尺蠖蛾、蝗虫、青蛙---

  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6

  目标

  1.感知柔软、坚硬、光滑、粗糙的感觉。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准备

  1.一个纸盒,上面挖一个小洞(大小能保证幼儿把手伸进里面并能从里面拿出东西)。

  2.纸盒内放入海绵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数量与幼儿人数基本相等。

  过程

  1.猜猜宝贝。

  ——教师出示神奇的百宝箱。这是一个神奇百宝箱,里面有许多宝贝,请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呢?

  2.摸摸百宝箱。

  ——鼓励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告诉大家自己摸到的宝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

  ——把这个宝贝拿出来让别的幼儿摸一摸,看一看。

  ——这是一件什么宝贝?有什么用?

  ——请幼儿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宝贝,想出多种玩的方法。

  ——鼓励幼儿互相交换观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们的特点。

  建议

  1.百宝箱内的物品尽可能是多种质地的,且数量要多。

  2.幼儿摸宝贝时不能看,待说出自己的感觉并猜想是什么后,方能拿出来验证。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分由"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组成的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学情分析

  1. 学生认知情况分析: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个别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个合理的猜想。

  2. 学生学习本课的情感因素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听说过或者查阅过的两种感兴趣的天文现象,相对来说学生对月食了解的多一些,而对日食的了解相对较少。但学生的学习并不会以为感兴趣就能有秩序的完成,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份兴趣来做科学的引导。

  3. 学生的实验方面状况分析:这节课内容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只能设计模拟实验,因此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比较困难,我让学生结合教科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降低难度,使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现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能对问题结果进行猜测,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根据有关信息作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乐于合作交流,保持并发展乐于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热门】大班教案模板集合八篇10-18

【热门】培训通知模板集合6篇09-02

【精选】科学教案3篇09-23

小班科学教案08-12

幼儿园科学教案08-12

【必备】科学教案锦集六篇10-16

【热门】励志座右铭集合66条08-30

【热门】公司的通知模板5篇09-19

【热门】公司的通知模板八篇08-27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变变变10-01